周迎春
(宿迁学院体育部,江苏 宿迁 223800)
田径运动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和获得生活资料,在与大自然的不断抗争中,不得不经常翻越崇山峻岭,跨越溪流,穿过平原,投掷捕猎工具。在日常生活劳动中,这些走、跑、跳和投等运动能力逐渐成为人类的生产劳动技能,并演化为原始战争的手段,为了种族的延续和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必须把这些技能代代地相传。随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随之出现了专门传授以发展身体技能为目的走、跑、跳和投的教育,并在一些活动中出现了展示这些能力的表演和比赛,这就是田径运动产生的基础与雏形。田径运动是由人们进行竞技和锻炼身体的走、跑、跳跃、投掷等身体运动组成,它是最简单、最自然的身体练习。田径运动包括田赛、径赛、公路赛、竞走和越野赛等运动项目。公元前776年在希腊奥林匹克村举行的古代奥运会,出现了田径项目的比赛,这标志着田径运动从原始的自然运动形式发展成为人类运动文化。从1896年在希腊举行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田径运动成为人类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田径运动取得了极大的发展,项目不断丰富,规则不断完善,水平日益提高。
田径运动是其他运动项目基础,田径运动可以体现速度耐力、力量耐力、灵敏、协调和意志力等基本身体素质。田径运动是各项体育运动发展的源泉,无论是球类运动的复杂多变,还是体操、跳水、举重等个人实力的直接展现,都离不开速度、力量和柔韧这3个最基本的田径运动要素,脱离速度、力量和柔韧练习,其他所有运动项目都将失去美感,因此田径运动有运动之母的美称。在奥运会竞技运动比赛中,田径运动是设立奖牌最多,影响最大,同时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项目之一,特别是100m、200m和110m栏等项目,给人们带来惊险与刺激,其欣赏价值和人们的关注度也最高。在田径运动中能够得到更直接和更充分地展现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马拉松和竞走选手的脚步,给我们展示了坚忍不拔的意志,激励人们以积极的态度迎接生活中新的挑战,并在生活中不断地突破,实现自我完善。
田径运动项目是各项运动的基础,是社会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奔跑、跳跃和投掷石块等生存技能的教育是人类社会最早的教育形式,是现代教育的鼻祖。远古时代人们从周围环境中学习快速奔跑、跳跃、投掷石块等生存技能,成为最早的劳动教育和身体教育形式。田径运动对提高人们的体育科学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增强体质、提高智力和培养人们的意志品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田径运动对人类健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田径运动可以从不同角度提高人体的机能水平,有其他体育运动无法比拟的特点,即练习时不受人数、时间、地点的限制,老少皆宜,机动性较强;练习的强度、时间可根据练习者的不同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客观因素,随时可以自我控制和调节;田径运动项目一般都简单易学,田径运动的练习场地、器材也非常简单。
田径运动起源于人类为了生存而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田径运动的走、跑、跳跃和投掷都来源于生活,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离不开走、跑、跳跃和投掷等基本动作,田径运动的广泛开展有利于提高人们基本生活能力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保持人的自然本性。
“田径运动”一词是由国外的“田径竞技”翻译而来的。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对田径运动的定义是:“田赛和径赛、公路跑、竞走和越野跑。”这个概念体现出鲜明的竞技性和对抗性,但实际上指的是“田径竞技”的分类,是一种竞技运动项目。我国的“田径运动”与国外的“田径竞技”在含义上有所不同。我们认为,不仅竞技的走、跑、跳跃和投掷是田径运动,田径运动还包含用于健身的走、跑、跳跃和投掷。但受田径运动在教育中的边缘化、群众田径运动开展不力和媒体对群众田径健身运动关注有偏差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人们认为田径运动更倾向于竞技一面,往往忽视了田径运动健身的一面。
新中国成立后,受前苏联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的影响,田径运动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主导,人们对田径运动热情高涨,田径运动在我国迅速得到普及,技术水平提高很快,人们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1953年起,在群众田径运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几乎每年都举行规模较大的全国性的田径运动会。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悄然地发生了变化,人们休闲娱乐方式逐渐增多,互联网媒体的快速发展,各项体育运动场地和器材设施的日趋完善,为人们运动健身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长期的应试教育严重阻碍了体育活动在学校的开展,严重地打击了学生运动参与的积极性,而田径运动对人体力和意志品质的要求较高,同时其娱乐性不高,导致人们对田径运动的参与积极性越来越低。
近年来,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改革,已形成了当前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局面。从我国学校田径教学的现状可以看出,作为传统教学重要内容的田径运动正在遭遇冷落,田径教学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逐渐被压缩,田径运动教学在学校体育改革过程中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如学校取消长跑运动项目,学生意志品质下降,田径运动趣味性低,学校和教师害怕发生伤害事故等问题,导致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中,田径教学正逐步退出了教学体系,其后果是直接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
3.4.1 田径运动的文化特质弱化 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田径运动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维持、提高和改造自身机能和身体形态的科学实践,所以田径运动也是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用于健身的时间相对减少。我国田径运动理论与实践已逐渐相脱离,导致人们对田径运动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模糊。而田径运动教学模式陈旧,缺乏创新,已完全不能适应人们的学习要求,久而久之,人们对田径运动受喜爱程度越来越低,田径运动文化越来越淡化。
3.4.2 田径运动的教育痕迹弱化 教育正在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逐步深入推进,从而对体育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近年来受快乐体育思想的影响,需要吃苦耐劳、坚强意志的田径运动进一步被边缘化。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田径课程在学校体育中开展情况变化较大,选择田径课程的学生极少,相当一部分校已取消了田径教学课程,取而代之的是娱乐性强或时代感强的运动项目。
3.4.3 人们的身体维护能力下降 田径运动是各项运动的基础,可以全面发展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也可以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对促进青少年生长发育、维持和提高成年人旺盛的生命活力以及延缓老年人的衰老过程都有积极的作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定义的人群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健康人群只占总人口的15%,处在非健康或疾病状态的人口占15%,剩下70%的人为“亚健康”,表现为青少年的体质下降,现代文明病越来越多,直接体现出人们的身体维护能力正逐渐下降。
1999年第3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明确学校体育属于大众体育、群众体育的范畴,学校体育要为数以万计的劳动者打好健康的基础,开发田径运动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功能,通过近年来田径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围绕技术学习的课程体系,不能很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服务。因此,开发田径运动在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功能,拓展田径课程内容,构建田径健身课程新体系,已成为当今田径运动科学研究的又一个重要方向。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田径类课程是以走、跑、跳、投等多种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竞技性、健身性和实用性练习项目为主要内容,以发展人的基本运动能力和生活生存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基础性体育实践课程。根据《课程方案》精神和要求,田径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应以竞技性、健身性和实用性三大属性为依据,主要提高人们基础运动能力,为人们健身提供技术支持,切实为人们健康发展服务。
田径运动源于生活,田径运动的开展应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并融于生活。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首先是“人”这个概念,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从教育角度看,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素质教育”这个观点,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然而,在教育过程中却一直未能旗帜鲜明地张扬人本,其结果是大部分成年人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久坐少动的活动上,看电视等活动是他们闲暇时的主要内容。据统计,我国居民参加锻炼的比例仅为14.1%,其中城市居民为24.5%,农村居民为10.1%。经常锻炼的人群中,中青年人的比例最低,老年人最高。从人的自然属性看,人是动物的一种,故身体运动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的生存方式,体育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作为保障,身体运动不足的最大障碍是缺少身体运动的空间,田径运动的运动方式恰恰可以弥补运动的空间不足这一缺陷,而田径运动的走和跑作为一种生存技能,每个人从小就已熟练掌握,而且对空间的要求较低,有利于人们体育健身活动的顺利开展。
[1]王霞,蒋国勤.文化视角:田径运动的回归[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4):390-392.
[2]周兵.田径健身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