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锋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文化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存在和发展的,伴随着“生态运动的兴起使我们进一步意识到,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着的,我们应当同我们的总体环境保持着某种和谐”[1]武术在当代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发展和涵化,且“已经站在了‘古今中外’的峰巅浪尖之上。”[2]因此,借用文化生态视角来探索武术在当代生态环境下的发展,为武术研究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对此国内学者从不同文化生态视角对武术及其发展进行了积极性探究。本文将从武术生态的多元化发展进行解读,试求为武术的新认识提供学术上的共鸣。
纵观武术发展史,发现武术的“生存与发展似乎不遵循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法则,好像更符合互助互勉、共进共演的原理。”[3]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社会遗传代码”,在某种意义上与当时生态环境相协调,它在遗传、变异过程中,不仅是对传统的克隆,更是依据时代的需求进行取舍、优化和改造,并通过固定储存、加工传递、交流传播,促使其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过去、现在和将来有机的联系在一起。[4]
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是在不背离当代中国文化生态下完成超越,方能实现武术生态从外化的器物层,制度、行为层到心态观念层的不断涵化。按照巴巴拉·明托金字塔原理,在生态文明的当代,武术系统可分为武术文化、武术领域、武术类型、武术形式四个层次。其中,武术文化统率着武术心态文化层,武术制度、行为文化层,武术物态文化层;武术领域有武术产业(武术典籍、拳谱,武术服装器械,武术影视,武术俱乐部等),武术管理,武术科研,武术宣传及国际推广;武术类型有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大众武术、学校武术等;武术形式具有武术套路、对抗、功法等多种形式。在武术系统金字塔塔端的武术文化是武术领域、武术类型、武术形式的“系统核”,其中最核心的是武术心态文化层,统率着下层武术子系统。武术心态文化层的核心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引领着武术系统的发展潮流。
“自然界中任何物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普遍的相互作用并以场的形式实现”[4]武术的产生和传承是由诸多社会环境因子组合而成的立体空间,称之为武术生态场。武术依附于语言和其他文化载体的“身体动态符号系统”[5],进而形成一种武术生态环境;并对习武者产生同化作用,使他们在某些方面拥有共同的审美情趣及价值取向,以此维系武术生态的生生不息。
在武术生态中,须有一个武术生态景观作为其主干。它提供了武术的价值准则与建设原则,决定着武术的发展方向及走向。竞技武术通过宣传武术生态“共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积极的精神特质”,[6]以及健全竞技武术体制,通过竞技武术打造武术明星,拓宽武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及生存空间成为当代武术发展的主流。
坚持并巩固竞技武术生态场的主导地位,其根本在于确立和维护武术核心价值体系。武术在中国文化生态沃土中产生、发展、壮大,“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学艺术、医学理论、宗教礼仪等民族文化的精华,展现着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精神、社会心态、哲学智慧、思维方式。”[7]武术价值观念是由诸多价值共同构成的价值体系,其中有支配作用的核心价值,亦有居于边缘地位的外围价值。武术生态系统中核心价值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自动排列。其中某种价值排序位置的确定和当时社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8]坚持和巩固竞技武术的主导地位,须从贯彻竞技武术为武术生态景观的多样性服务入手,为武术大发展、大繁荣服务,同时要加强竞技武术合理性建设——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为我所用”。
精英武术——传统武术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智慧结晶,是武术生态景观中典范及精神水准,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较强生命力,对于当下及后世武术的发展具有极强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传统武术是原创性、启蒙性武术以及各种武术生态景观的创造主体,是经典和正统的解释者和传播者,是优秀武术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意志和理想的代言者。传统武术与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文化一脉相承“以天下为己任”,在当下承担着社会教化使命,发挥着价值规范导向功能。
当代中国文化生态形成了所谓的“后新时期”,这是一个“在商业化和大众传媒支配下多元话语形成的时期……商品文化了,大众文化通过传媒的力量兴起。精英文化既丧失政治合法性,又丧失文化合法性。”[9]伴随着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武术生态中各生态景观发生了重新分配,并形成了新的文化资本——竞技武术、大众武术及相关的文化资本。传统武术逐渐处于边缘状态,不可避免的面临着衰退。
传统武术在当下,并未真正适应社会发展,其生存心态尚未调整到最佳状态,且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文化资本体制处于衰退状态。武术生态热点的全面转移,竞技武术文化的日益成熟、完善,大众武术文化的异军突起。这些都为为武术的大发展、大繁荣敲响了警钟。传统武术习练者应当通过对其进行积极介入,主动承担传承武术价值体系理想、建设人文武术生态景观的历史重任。
大众武术文化是在当代中国文化生态下产生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以大众为其欣赏和消费对象。大众武术以其世俗性、生活性的内容,趣味性的艺术风格,并通过传媒的包装、宣传,成为武术生态景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大众武术的蓬勃发展,在“全球文化一体化和文化产业”崛起的当代,它既有积极的社会功能,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武术生态环境格局的失衡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驱逐着精英武术,迫使其日益走向边缘化。
当代社会的“大众武术”,其制作过程与接受过程是完全分离的,大众武术作品是出自少数人利用现代娱乐、健身养生、学校教育等手段炮制而成,然后向大众推广呈现出异军突起趋势。在此情况下,大众武术对武术本身蕴含的精神实质的理解、对武术情感的投入以及审美体验往往会形成与之真正本质产生很大分歧—即并不执意去探究武术价值的永恒性,而更多的是大众对武术生态景观的一种经验上的娱乐和感官上的享受。
“导引养生功法、健身气功功法、武术健身功法、按摩拍打功法”[10]各种健身功法的推广;金庸“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依碧鸳”等文学武术及影视武术被大众所喜好;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颁发《中小学传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体育课要增加武术有关的内容”推动各级学校武术的发展。“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当前这个转变时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们在思想教育方面的责任尤其重大”[11]因此,大众武术在当代中国生态视阈下的发展,应在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人文责任感指导下;不断提高大众武术的文化品位,在不偏离武术本质的基础上拓展武术生态景观的生存空间及发展,同时要警惕诸如“闫芳经梧太极”诸类的大众“武术垃圾”、“精神鸦片”的乘虚而入,伤害武术生态格局的和谐、繁荣发展。
大众武术生态场建设要深入实际,从群众生活中积极吸取营养,避免简单化、概念化才能避免“武术变成‘舞术’从而名存实亡”[12-13],才能真正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武术文化生态景观。其次,要将现代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尤其是现代提倡的法制观念、平等观念、创新观念、个性观念,实现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武术价值体系的现代化转化。最后,要处理好大众武术文化生产过程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绝不能为了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将大众武术生态景观商品化并任意夸大,应该遵循在保证其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考虑其经济效益。
竞技武术生态场、传统武术生态场、大众武术生态场分别有不同的基调,但是这不意味着它们之间的区分界限是泾渭分明的;竞技武术生态场虽然以政治话语最为主要基调,但也会包含深厚的人文话语,并且也伴随着大众化的推广问题;在传统武术生态场中必然也蕴含着某些政治思潮及大众化色彩;同样在大众武术生态场内不可能不存在政治话语的成分和大众人文思索。在当代中国文化生态视域下,武术生态格局的失衡通过在与其他文化生态系统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吸收新鲜血液,构成了丰富多彩、气象恢宏的武术生态景观——在世界文化生态体系形成鲜明的武术文化发展轨迹,亦是经济全球化语境下武术文化生态发展的背景坐标。
[1]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27.
[2]张峰.武术本质的文化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8):142.
[3]邵培仁.论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7:5-8.
[4]杨从党.作物研究过程中生态场理论的应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10(4).108-110
[5]闰民,邱王相,承载传统思维方式的文化符号:象形武术[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出版,2007.320.
[6]伍方清.文化生态视域下传统武术文化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12.
[7]龙行年,和谐武术文化:当代武术发展的文化思考[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12.
[8]陈振勇.论文化语境与视野中的当代武术发展[J].中华武术研究,2011,1(1):2.
[9]袁幼鸣:诗人何为-中国“21世纪新空间”文化研讨会综述[J].钟山,1994,5.
[10]邱丕相主编.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43-366.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
[12]王怡.当代竞技武术发展趋势的文化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4):55-57.
[13]张润全.浅谈中国武术的发展[J].阴山学刊,2003(1):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