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新
(江苏省如皋市职业教育中心校 江苏 如皋 226500)
中国教育特别重视因材施教的规律,特别强调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一点往往因为大班额的授课制度而无法得到有效实践,至少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由于大一统的教学方式比针对个体需要的教学方式成本来得更低,因而要想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是存在较大的困难的。那针对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能不能在实际情况与理想目标之间寻找到一条比较好的折中途径,以让我们的体育教学既能摆脱大一统的教学实际,又能尽量满足学生个体的需要。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出发,基于职业高中学生实际的体育教学方式探索与选择,就成为摆在职中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众所周知,体育教学方式是直接关系教师的教学意图能否有效得到实现的关键,也是关系到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的学习目的能否有效到达的关键。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对于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而言,教学方式的体现与其它文化学科的学习是有着较大区别的,其不可能通过谈话、讲授就能完全获得体育技能,而更多的需要学生的亲身实践与体验。一般认为,体育学科的教学方法必须是讲解与示范并存,对于学生而言则是接受与训练并存。在课程标准提出新的要求的背景下,我们还要注重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组织方式等。本文就着重谈谈如何针对职校生的实际,进行有效的体育教学组织方式。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面临着提高学生体育技能和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需要,因此体育活动很多时候都是一种群体性的活动,就算是单人单项运动也常常面临着群体竞技的需要,因此完全脱离外界而独自训练的可能性是极少的。既然如此,职高的体育教学方式的第一选择,就应该着重于学生群体的分组,努力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应该说形成这一认识是基于职中学生的实际的,在实际的教学中,职业高中的学生可能在文化学习中会表现出一些不足,但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却常常能表现出优异的地方。比如说他们在体育课堂上总会表现出相当高的积极性,以至于有文化学科或专业课程的老师都说,如果学生能够在他们的课堂上有这样的积极性就好了。再比如说在学校的体育运动会上,学生总能表现出教师意想不到的参与度与努力程度,体育运动会各项目的学校记录正常高于一般高中的记录。这样的实际,就给我们利用小组合作等教学组织形式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效果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体育课堂上,提出口号,即“组织就是生产力”。因为教学组织涉及到体育教学中的学生分组、内容编排等,同样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分组方式,同样的内容采取不同的编排方式,教学效果往往会大不相同。比如说在“跳跃”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跳远的关键技术环节,一般需要教会学生进行科学的助跑与起跳。事实证明,如果教师一味地口头讲授,那效果是极其不佳的。这个时候就必须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尝试让学生自由组合,每组3~4人,先自主探索适合自己的助跑和起跳方式,在这样的自主体验中,学生可以生成一些个体经验,这些经验或许学生自己也说不出来,但却能让他们对跳远有一种切身的体验与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心得与困难,在这种交流中往往能够解决相当一部分问题。教师再根据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体验,提出一些科学的助跑或起跳方法。如常见的“走步法”、“反跑法”等,让学生自己再去体验走步法或反跑法。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会产生很大的生产力,从而真正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同时我们还认识到,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体育的学习真正促成学生形成一种有效的合作精神和有序竞争精神,那对于他们毕业以后带着自己的专业技能走上工作岗位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的。关于这一点,有研究者专门就职业高中的体育学习与就业之间的联系作过研究,形成了一些比较好的成果。这也是我们选择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意义之一。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际,都能证明有效的教学组织对于促进学生的体育水平提升是有大作用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一般又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因此别人的经验往往都是具有借鉴意义但却无法直接进行运用的,因此每个体育教师都有亲身实践并总结的必要,如果能够将自己实践的经验以文字写出来,那对别人也会是一种启发。那么,这种教学组织的大作用如何发挥出来呢。
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分组的问题。根据一般规律,有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分组方法,但实际上对于体育技能的训练而言,还有同组同质的分组方法,这样也能起到较好的作用。现在就这三种分组方式逐一简述。
对于职中学生而言,同组异质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可以通过高水平的学生来带动低水平的学生。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能够起到教师所达不到的效果,因为教师由于对某一项运动的技能等比较熟练,因此容易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复杂性。比如说简单的“投掷”,在教师看来没有多少技巧,可学生的腰就是转不起来,手就是挥不起来。这个时候掌握得快些学生往往会有比较直接的经验,他们在帮助掌握慢的学生的时候,动作要领往往能够解释得更为清楚。比如在投掷的关键技术环节中,要让力作用在器械最合理的运动方向上,为了让器械离手时获得最大的速度,又必须拉长力作用的距离并缩短力作用的时间,这种合理的最后用力技术只有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才能获得最符合学生个体的体验。
而对于异组同质,则是为了同步提高班级整体水平的需要,通过异组同质建立同组异质的几个小组来实现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组织中,异组同质需要教师对各小组有一个比较精确的把握,尤其是要培养好小组长,以让学生与组长之间,组长与教师之间有一个良好的沟通。比如说上面所说的投掷技巧的掌握,教师不可能知道全体学生的具体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组织好组长,让他们逐个了解,这样的扁平组织有助于学生更快地掌握各项技能。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注意到一种情形,即这样的教学方式或者说分组方式并不能完全达到教师的教学要求,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职业高中的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较轻,在学校生活中往往形成一些关系较好的小圈子,这种客观现实的习惯使得教师的分组并不能完全符合学生的需要,因此针对这一实际,提出了另一种分组策略,即学生自主分组。这种策略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做好防止学生形成小群体的倾向,注意到这一点之后,这种策略的效果能够弥补教师主观分组形成的不足,由于他们之间的感情联系,他们在互相帮助时更容易产生亲和力和理解效果。
在实际教学的尝试中,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教学组织的着力点有时不能被我们很好地发现,结果常常就错失了一个机会。教学组织的着力点经常隐藏在一些细节当中。
如有一次在“跳跃”技能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是如何影响跳跃的远度和高度知识时,我尝试让学生自主分组,通过自己的体验去得到经验认识。谁知道有2个小组都是女生,因为她们的物理知识较薄弱,难以从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角度去感知它们对跳跃的影响,更加谈不上通过语言来表达了。在这种情况下,对她们的指导也是费时费力的。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调整了分组的对象,让另外的学生参与到她们小组当中去,通过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最好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反思这一事例,我们就可以发现,教学组织有时并不必然显示出促进学生体育水平提升的力量,而需要教师做过细的工作,努力去发掘这种力量存在的地方,然后让学生去体验尝试,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基于职校学生的固有特点,通过有效的教学组织能够促进学生体育水平的提高。
[1]张燕蓟.《复印报刊资料》体育学与心理学期刊学术影响力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施海泉.体育新闻期刊的现实之忧与生存之机[J].传媒,2009(9).
[3]郑植友,覃立,谭广鑫.“体育在线”网络学术论坛发展历程回顾与价值解读[J].中国体育科技,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