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东
(武汉纺织大学体育课部 湖北武汉 430073)
在《道德经》和太极拳之间如果能够寻找到一种合适的切入点,将可以清晰考到两者的思想脉络以及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痕迹。太极拳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的武术,更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它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总结出来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太极拳作为我国古代武术的一种拳种,展现了我国古代武术文化的变迁,是人类适应客观环境求得生存及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所依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是离不开人、天、地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变化,只有从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入手,才能更好阐述《道德经》对太极拳的影响。《道德经》思想脉络正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思想。将《道德经》和太极拳联系再一起的话,天、地、人则是其共同的思想,可以看出《道德经》对太极拳的影响是何其深刻的。
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是《道德经》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太极拳的实质所在。《道德经》第三章中提出了“弱其志、强其骨”,而在太极拳的锻炼中主张要通过放松性的运动,使自己的筋肌得到拉长,强筋健骨,“将余强之,必固弱之”;《道德经》第四章提出要“搓其锐、同其尘、和其光、解其纷”,在太极拳中得以体现。太极拳提倡要在全身起柔的基础上,通过运柔成钢,最终达到刚柔并济,然后在再通过柔,把全身的力量绵绵不绝发出,浑然无痕,与《道德经》第六章所提倡的“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观点一致;《道德经》第六章提出要敌动我静、敌静我动,出手后而先至,这与太极拳所主张的“后发制人”异曲同工;《道德经》在其第十四章中提出“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而太极拳也提出了要“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沓。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两者如出一辙;《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提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太极拳则认为我不打你,但是你也不能打我,如果你打我的话,最终只能是伤害到你自己,即“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道德经》中的第三十六章提出,如果我们要向压缩某种东西的话,首先要让他扩张,如果我们要向加强某种东西的话,首先必须要给他们一些东西,如果要向削弱某种东西的话,首先也是要加强它。在太极拳中,就是指如果我们想要卸掉对方的力量,首先就要用我们自己的躯体来吸引对方,“彼强我弱,彼夺我与,然后能张、能强、能夺”;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提出,“反者逆之动,弱者逆之用”、“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也就是说如果你去加强一个事物的话,它却是在削弱的,如果你是削弱它的话,相反它却在生长,犹如一个醉汉醉倒在地是很难被抱起来的,太极拳同样提出认为要“欲力而先让,欲进而先退”,如果对方攻击我小腹的话,我的小腹却是如棉团一样放松,攻击一方就会无处发力,如果对方攻击我左腿的话,我的左腿虚而待之,攻击一方也只能来力落空,“虚实相间,孰测机关”;在《道德经》第七十八章中有“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也就是说往往世界上最柔弱的东西生命力往往是最强的,也是最难战胜的,这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在太极拳的拳理中,有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等思想,都是直接源于《道德经》的。
太极拳追求以静制动,在其具体功法中也是以静为主的,静中触动也犹如静,所以说,太极拳的一切动最终都是从静中衍生出来的。《道德经》在其第三章中提出“实其腹,虚其心”,在太极拳中体现出练功的时候要心静神宁,气沉丹田,从而使气成为人的唯一感觉;在《道德经》第八章中提出“事善能,动善时”,太极拳认为不要急着寻找战机,而是要静心静气等待,机会要来的时候,自然就会来到的,所以在练习太极拳中,要能够动作越练越静,而且这种静不是外在的形体静,而且是人的内心是处于一种动的状态,即“太极推手,其力绵绵不绝”;《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中提出要“以心行气,勿贪沉著”,其主要意思就是说最大的声音是听不到的,最快的动作是看不到的,这也是太极拳修身养性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道德经》第四十五章中提出“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大直若屈”,这是老子《道德经》“无为而不为”思想在太极拳中最好体现,看似不在意,全身似乎处于放松状态,但是其实是“外示安逸、内固精神”,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推手,但是却包含着万千玄机,与太极拳中所追求的“以静制动”基本一直,战胜狂热的最好动作就是安静,太极拳认为只有静,才能够使人的下盘是稳固的,才能使全身合而为一,才能够使丹田之气下沉,即“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提出的“善胜者不予,善战者不怒”,这与太极拳三字诀中所包含的内容——从人不从己、先以心使身是一样的,善于打胜仗的人并不轻易进攻,而是心平气和地和对手在过招,“神聚而力至”。目前,许多学者在对《道德经》进行研究的时候,普遍认为老子所倡导的主虚静是唯心主义观点,而太极拳中的精则是一种动态的静止,两者之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因此一些学者以此来否认《道德经》和太极拳之间的联系,实际上,这是未能够对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进行有效区别而造成的。《道德经》是太极拳的思想基础,为太极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思想种子,对太极拳的产生和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天人合一作为老子《道德经》思想的重要内容,其追求的是在任何自然之间的一种协调和平衡状态,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人要尊重自然,崇尚自然,将其作为最高准则,要把效法天地作为自己行为的根本准则,刚柔和阴阳之间的和谐孕育了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万事万物,在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是按照一定规律不想紊乱,和谐运行。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也必须要遵循自然界规律,要在人和自然之间和谐相处。《道德经》“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点就是要追求天人的相通。太极拳作为人体的一种运动,本身宇宙和运动就是自然运动的一部分,两者紧密相连,其本性和本然是一直的。而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也是太极拳的基本原则。太极拳追求的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永恒的静止,而是在静和动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动中蕴含着和谐和秩序,在人和自然之间要相对一直的。为了达到这种目标,太极拳在练功的过程中,按照人体机能和自然界四季变化,采用不同的练功方式。太极拳认为,人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自然界的四季变化必然会对人体机能产生一定影响。人只有顺应这种四季变化,使主观顺应客观发展,才能提高练功的效果,如果人违背了这种自然规律来运动的话,必然会损害身体健康。太极拳创造者在遵循天人合一思想基础之上,创造了拳法理论,“人身为一小太极,天地为一大太极”,“天地一大人身,人身一小天地”,并且根据天地间万物的气聚成形思想,源于天地间万物阴阳二气变化基本思想。
太极拳有着十分丰富而悠久的文化内涵,深受道家《道德经》的影响,对于其拳理基础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而太极拳的练习实践也正是印证《道德经》思想的最好方式。因此,对于《道德经》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更好认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也有助于对我们中华传统武术——太极拳更好发扬光大,更好感悟到其中所蕴含的神韵和意境,可以更好修身养性。太极拳追求以静制动和刚柔并济,其一招一式都蕴含着《道德经》的重要思想。但是,绝不意味着《道德经》就是太极拳,更不能把太极拳拳理归纳为《道德经》,两者相互蕴含着一种浓郁的哲学思想,但是我们只能认为《道德经》对于太极拳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太极拳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受到周易和阴阳学说的影响,所以它们也是太极拳产生的理论基础。
[1]王岗.中国武术:一种追求过程的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4).
[2]刘浩.道德经[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3]刘晓玲.老子的和谐思想及其借鉴[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1).
[4]李魏平.太极拳运动哲理探析[J].上海体育学报,2007(12).
[5]编写组.太极拳全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