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田径教学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①

2013-08-15 00:54:12雷蕾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27期
关键词:田径意识运动

雷蕾

(安顺学院 贵州安顺 561000)

田径运动,其应有的主导地位体现在对增强大学生的体质、陶冶身心、磨练意志、提高大学生的运动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然而,素有“运动之母”的田径运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遭受到了前所未有冷遇和尴尬境地。为确保田径项目的“运动之母”的地位,高校体育工作者必须进行总结和反思,落实新课改理念、探索教学方法,为高校田径教学的未来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为此,结合教学工作实践,对当前高校田径教学中存制约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同时对其对策方案进行了以下探索,旨为同行提供理论参考。

1 前高校田径教学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分析

1.1 大学生主体意识弱化

当前大学生多出自独生子女的富裕家庭,在“围城般的爱”的环境中长大,日常的活动量较少,另加上高中三年的“拼时间”苦读,进入大学之后,多数表现为好静不好动。教学实践也证明,部分大学生具有怕“脏”、怕“累”等心理特征。例如:跳远时,讨厌鞋中进沙子;长跑时,出汗太多,担心脸上长汗斑和痘子;跨栏跑时,担心动作不规范被人嘲笑或摔倒时当众出丑等。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主体意识的弱化成为制约因素的首要原因。

1.2 教学内容陈旧、单一

田径运动的技术变化小,单一重复的教学内容较多,相对枯燥死板,缺乏时代性、新颖性和娱乐性。田径运动受自身特点的制约,必须重复练习,体能消耗大,易出汗疲劳。如长跑项目,跑完后体质差的大学生可能会出现特别累,甚至呕吐等不良反应。而铅球、铁饼、撑竿跳高等传统项目,不但技术难度大,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毕业后以它们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的机会很少。[1]此外,田径项目大部分是在室外田径场进行,运动场所固定不变,夏天顶烈日,冬天迎寒风,这也是导致部分大学生不喜欢上田径课的主要原因之一。

1.3 教学模式陈旧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师在田径的教学模式上,基本上多用讲解示范法,然后采用分组练习法。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听、看、模仿练习,被动当学徒。教师注重向大学生灌输运动知识和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习惯于用竞技运动的训练方式来指导大学生上田径课。然后以竞技运动的标准来评定大学生。新课改实施多年以来,部分体育教师依然在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课,在以人为本和健康至上的今天,此模式对大学生田径运动的导向就会误偏,最终会影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压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田径运动的魅力难以有效展现。[2]

1.4 教学环境失衡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所构成。各种要素需要密切的配合,才能保障其顺地利开展和达到预期目的。因为教学环境是构成教学双边活动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学者李权权(2010年)的研究显示:教学环境是田径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高校田径教学环境现况不容乐观。例如硬环境方面,受扩招的影响,场地、器材等必备设施方面未能真正实现达标和配套;软环境方面,具体体现在各种现有教学资源没有很好的利用,没能达到其整合的功效,进而导致各个子系统要素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3]

1.5 教学考评体系不完善

现行高校的田径教学考评方案中,考核标准方案过于呆板。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在考核时,忽视了对大学生田径课中的学习态度、进步幅度、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察。致使许多大学生由于自身体质瘦弱、运动基础较差,尽管在田径课堂上很努力,态度很认真,但在田径项目所要求的“高度”、“远度”、“规定时间内”考核中,难以达到校方的规定要求。久而久之,对田径运动就失去了信心。

2 当前高校田径教学制约因素的对策探讨

2.1 加强田径理论课教学,提高主体意识

为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通过室内田径理论课教学,能将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培养及对未来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展示给大学生,大学生在学习、理解和掌握了这些田径理论知识后,他们才能真正了解田径运动的内涵和魅力所在,然后才能对田径运动产生兴趣,进而才能主动接触和加入到田径运动中。为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对田径理论课的重要性。为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了解和爱上田径运动。[4]一方面应注重大学生对田径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指导,不断丰富他们的田径知识;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大学生理论结合实践,课内外积极参入到田径运动之中。唯此,才能提高他们的主体意识。

2.2 树立康乐体育思想,淡化竞技体育意识

为落实田径运动以人为本的终极体育思想,一方面要树立康乐体育思想。将田径中的走、跑、跳、投掷等基本动作,溶于健康、快乐的体育思想,能通过此法,使大学生在运动中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在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了田径运动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且为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奠定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要淡化竞技体育意识。因为,在以往的田径课堂教学中,以短跑为例,体育教师强调的是为获得一种必要的肌肉感觉,侧重于学习和练习起跑技术、途中跑加速技术和终点跑撞线技术,整个教学过程单调、乏味。但对大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短跑的目的不是为了将来去参加短跑比赛,而是通过短跑学习,获得相关知识、运动技能和在此运动中获得一种快乐的运动体验和情感体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一种体育锻炼习惯。学者吴绪东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以学习标准技术为主和以提高运动成绩的体育训练型田径课的喜欢程度非常低,分别是16%和4%。因此要淡化田径运动中的竞技意识,把教学的重点转轨到健身和娱乐的维度上,即时当前是田径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亦是田径教学课发展的必然选择。[5]

2.3 活跃课堂气氛,合理定位师生角色

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统治着课堂,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课堂气氛沉闷,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改成功经验证明:合理地定位师生角色,可以充分拉近师生距离,使课堂气氛活跃,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高涨,教学效果显著。例如在跳远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做几次示范动作,在下课时再倒掉鞋中的细沙,可以对怕脏的大学生起着积极的暗示作用;在分组练习时,还可以与学生比试一下动作和远度,然后与大学生一起分享本次练习的喜悦与成功。如此主动地去融洽师生关系,大学生就会逐渐地因为尊师而转变态度,从此爱上田径课了。

2.4 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

传统的田径教学手段和方法,由于缺乏创新精神,不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是提高田径教学效果的必然路径之一。为此,要根据体育新课改精神,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参考常用的田径教学手段、设计和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大学生的田径学习兴趣,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服务。例如在中长跑教学中,根据大学生的性别、运动素质、身高、年龄等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比赛,还可以采用让距追逐跑、强弱搭配分组计时等方法,让大学生为完成教学目标,以竞争的方式、用快乐的情感体验对待练习,逐步提高他们对中长跑的练习兴趣。

2.5 构建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田径课教学评价应充分体现出大学生参与田径课学习之后的综合素质与各项能力提高的幅度,避免以田径项目技能和技术评定指标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忽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构建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可具体从以下几点进行综合评价:各项身体素质提高的幅度;合理应用田径理论知识指导健身锻炼能力,包括健身方法的选择、针对性健身计划的制定与修改、健身效果的自我评价等;运动习惯的养成,包括:课内外参与锻炼的积极性、持久性及参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动性等。同时将大学生的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纳入考核评价体系,这样才能使田径课考评更加科学合理。

[1] 柳强.高校快乐田径教学的实践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13,6.

[2] 刘丹.当前高校田径教学现状的审视与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7.

[3] 王晓红.普通高校田径教学模式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12.

[4] 李涛.大庆市高校田径教学困境及对策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9.

[5] 吴绪东.普通高校田径课改革之设想[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9.

猜你喜欢
田径意识运动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不正经运动范
Coco薇(2017年9期)2017-09-07 20:39:29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如何进行高中田径教学改革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8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