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宴的前世今生(二)

2013-08-15 00:47
烹调知识 2013年11期
关键词:寿宴祝寿孝心

河 南

许圣义 许昌浩/文

牟兆兰/图

变味的当代寿宴——奢侈、攀比、作秀、敛财之风日盛

“松龄长岁月,鹤语寄春秋”。延年益寿是当今社会民之宿愿国之企盼。寿,特指60岁以上的人。旧社会国人命苦寿短,祝寿寥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后,寿有增,而祝寿满足于一碗饺子或两个鸡蛋。1978年后,国益强民益富,城乡祝寿之风渐起,改革开放30年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60岁棒劳力,70岁排成队,80岁拜天地”,于是祝寿之风日盛。

有老必敬,逢寿当恭。然而如何做到敬与恭?眼下的寿宴热令人怅然。现在,一些地方一些富商或官员,年年设寿宴、公款摆寿宴、企业埋单报寿宴者不乏其人。近两年甚至传出企业老板富豪动辙上百万元办寿宴。以及万人寿宴等案例。有的借寿宴摆阔气、耍洋气、赚人气,动辄几桌十几桌;有的原本对父母缺失关爱和孝心,竟也借寿宴猎虚名;有些手握实权的官员假借寿宴收取红包礼金,甚至公开索贿受贿,如今寿宴可谓五花八门,香臭难辨。

其实,在老年人寿辰之际,子孙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孝心,营造孝顺长辈的舆论氛围,本无可厚非。但是孝与不孝的内涵比较广泛,表达孝心的方式有很多种,孝心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不在于策划什么万人寿宴,讲究一时的排场。寿宴的规模与豪华程度,并不能代表孝心的深浅。

尽管一些富翁为父母办寿宴强调不收礼品、礼金,但动辙耗资百万搞万人寿宴,仍然遭到了舆论批评。因为,浪费社会财富,误导社会风气,刺激公众神经,公众心理不平衡,这些都是公众反感万人寿宴的原因。其实,公众真正反感的是一些富人一方面炫耀财富、铺张浪费,另一方面却是社会责任感缺失。有调查显示,中国55%的财富掌握在10%的富人手中。在1 000万家注册公司中只有1%的公司曾经捐助过慈善事业。中国现有的公益性基金会对境外的捐赠相当依赖,上海市宋庆龄基金会来自境外的捐助更是高达70%。当下,富人积极参与慈善事业或许是促成贫富心理和解的一剂良药,然而这些失衡的慈善数据令广大公众心理难以释怀。显然,事实上,借老年人寿辰而显摆的这种挥霍浪费和穷奢极侈的行径,与行孝南辕北辙,大部分过寿的老人也并不赞成,因为老年人老年生活图的是安然平淡,不愿折腾,更不愿背负骂名。

建国前毛泽东自己从来不做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翻身得解放,人们想为毛泽东祝寿,但他坚持说:“不做寿,做寿不会使人长寿。主要是要把工作做好。”毛泽东步入老年以后,开始注意起自己的生日,但从不接受别人的宴请。他不主张做寿,但每逢这天,身边工作人员总是要提醒他一下,擀碗长寿面条给他吃。有时,毛泽东还把他身边工作的同志请来,相聚一起,吃顿便饭,和大家拉拉家常。

正如毛泽东同志说:“祝寿不等于长寿。”作为国风民俗,祝寿的本意是铭记敬老行孝,警惕不孝子孙,老祖宗订的标准是:“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按当今说法即: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养。但是,寿宴易延寿难,变寿宴为延寿才不失子孙厚德、晚辈深情。

偶读《沈图躲寿》,说的是原国家民航总局局长沈图为躲友人设宴祝寿而“失踪”的故事,讴歌沈图德高望重、纤尘不染的傲骨正气。他劝诫友人:不要把老人推向前台演戏。对比之下,那些热衷于把老年人当筹码,借寿宴以图名利,只能是违背老年人心愿的奸孝,而跟风赶潮、铺张浪费甚至打肿脸充胖子搞豪华寿宴则是愚孝。

寿,可祝可贺但不可滥。寿宴,不在豪华与奢侈,而在于老人高兴,所以,寿辰宴,重在祝福,重在孝心。

笔者至今依稀记得山村阖家祝寿的情景:寿星穿着齐整新鲜但价廉物美的新衣,端坐在客厅正中高椅之上,子女儿孙依次跪拜于膝下,衷心祝愿老人“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寿星笑得合不拢嘴,像小孩子一样开心不已。之后,一家人围坐于老年人身边,八仙桌旁子孙满堂,却没外人,主妇端上七八个平时少见的菜肴,主妇则斟上自家酿制的玉米酒,子孙纷纷端酒示敬老年人,捡老人爱吃好消化的菜肴给老年人,其间三言两语拉些家常,谈些家事村事轶闻趣事,一家人团团圆圆,其乐融融——此情此景,恐怕都市再豪华的寿宴也不可比拟。

寿宴上的佳联偶对——名人贺寿联集锦

古往今来,为老年人祝寿赠送寿联以示美好的祝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寿联可分贺寿联和自寿联,其中不乏佳作珍品,读来如品佳肴,耐人寻味。

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纪晓岚为乾隆五十寿辰献上一副祝寿联。其联是:“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五十年圣寿,自今而后,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此联为乾隆歌功颂德。很受乾隆喜爱。

清代文人俞樾,号曲园,他五十寿辰时,好友送他一副贺寿联:“俞樾风月,曲园画书,往来越水昊山,原春常在;方虎高文,肚朋硕学,陶养寻经诸子,以寿其身。”联内嵌有“俞樾”、“曲园”名字,《春常在》是俞樾的诗文集,对仗工整,又切合其为人。

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活了72岁。在他60岁时,他写有一副自贺寿联,属于长联,其风格也似他画的竹,清幽自在,颇多雅趣。上联是:“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活到六旬犹少。”下联是:“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子,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此联活泼诙谐,生趣盎然,恰似其人品的写照。

清代著名文学家梁章钜,进士出身,曾任江苏巡抚兼两江总督。他学识渊博,著作丰富。为贺其七十寿辰,友人王叔兰赠送了这样一副寿联:“二十举乡,三十登第,四十还朝,五十出守,六十开府,七十归田,须知此后逍遥,一代福人多暇日;简如格言,详如随笔,博如旁征,精如选学,巧如联语。富如诗集,略述乎生著述,一秋大业擅名山。”这副寿联,写出了梁章钜一生的主要经历和主要著作,真可谓“一副寿联写一生”。 (连载完)

猜你喜欢
寿宴祝寿孝心
The charity kitchen
群仙祝寿图
党中央两次为谁公开祝寿?
特殊的“寿宴”
外婆的祝寿野餐会
孝心歌
“凑数式”反腐也是一种腐败
寿宴上的离奇窃案
孝心地图
“孝心少年”给父亲一个活着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