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唐代五言三韵诗

2013-08-15 00:42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名作欣赏 2013年2期
关键词:乐府诗创作

⊙孟 婕[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

唐诗,充满意蕴和美感,在中国诗歌史上有高山仰止的地位。作为一代之文学,唐诗不仅数量多、水平高、题材丰富、风格多样,而且“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①。古风歌行、绝句律诗广为人知,五言三韵诗则是一种不太常见的诗体,隐没在浩繁的卷帙中很少被人们注意。

五言三韵诗,意为五字成句,六句成篇的古典诗歌。“三韵”之名,最早在梁代被诗人采用,萧纲有《春闺情三韵》《和湘东王三韵二首》。唐代诗人也以此命名六句诗,如杜甫的《三韵三篇》、皇甫冉的《赋得越山三韵》。在诗学理论著作中,最早是唐代人王 在《炙毂子诗格》中提出了“三韵体”。之后,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说:“有律诗止三韵者。”②清人施补华在《岘 说诗》中提出了“五言三韵古”的概念。③也就是说,五言三韵诗有的是律诗,有的是古体诗。关于三韵律,当代文学批评家顾易生和汪涌豪这样解释:“三韵律,诗体名,律诗的变体,每首六句,隔句押韵,共有三个韵,故名。……无论首句是否入韵都不计在韵数之内。”④五言三韵律即五言六句律诗,比绝句多一联,比律诗少一联,平仄基本符合近体诗的要求。例如韩愈的《李员外寄纸笔》:“题是临池后,分从起草馀。兔尖针莫并,茧净雪难如。莫怪殷勤谢,虞卿正著书。”每一联都是平仄相对并像律诗一样粘连。五言三韵古则是五言六句古体诗,没有近体诗那样严格的平仄规范。例如李白的《游南阳清泠泉》:“惜彼落日暮,爱此寒泉清。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空歌望云月,曲尽长松声。”第二句与第六句都是“仄仄平平平”,显然不是近体诗。在唐代,先有五言三韵古,后有五言三韵律,其后古律并行,这与唐代其他诗体的发展情况是一致的。

一、五言三韵诗的起源与发展

五言诗成熟于东汉,如《古诗十九首》以及秦嘉的《赠妇诗》。三韵诗从先秦到六朝所在多有,较早的如汉高祖的《大风歌》。五言诗与三韵诗的结合最早出现在汉时民谣中,如《成帝时歌谣》:“邪径败良田,谗口乱善人。桂树华不实,黄爵巢其颠。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建安文人诗歌创作学习乐府民歌,遂在文人创作中有五言三韵诗,著名的如曹植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同时尚有陈琳的《会宴诗》、应 的《别诗》等。综观魏晋南北朝时期,创作五言三韵诗的共有七十余人,作品较多的有沈约、萧纲、杨义、庾肩吾和萧绎。流传下来的五言三韵诗约有二百首,梁代作品相对较多。从内容上看咏物写景诗最多,约占总量的四分之一,酬赠诗、乐府诗、咏史咏怀诗、讽颂诗和玄言游仙诗也是当时常见的题材类型。从形式上看对仗工整,结构平板。从风格上看绮丽有余,情志不足,不是过分雕饰,就是摆脱不了玄言诗的影响。但值得肯定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言三韵诗注重对偶,有很多精工之作,如“清泉吐翠流,渌 漂素濑”(庾阐《三月三日》),“落星侵晓没,残月半山低”(王褒《始发宿亭》),“关山嗟坠叶,歧路悯征蓬”(江总《别袁昌州二首》),这为唐诗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唐五言三韵诗的繁荣,便是吸收借鉴前代成功诗作的结果。

二、唐五言三韵诗的创作群体

唐代创作五言三韵诗的一百余位诗人,不仅遍及唐代各个时期,而且几乎分属所有有名的创作群体,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韩孟诗派、元白诗派、大历诗人群体、苦吟诗人群体等。创作数量最多的是白居易;诗作较多且成就较高的有:高适、储光羲、李白、皎然、韦应物、孟郊、白居易、姚合。较早而较多写作五言三韵诗的是陈子昂、高适、李白、储光羲,他们都擅长写作五言古体,作五言三韵诗,可能是作古体诗而求凝练,又与律诗相区别的意识使然;有的诗人则因为有“尚奇”的艺术追求而作五言三韵诗,比如姚合;还有的诗人二者兼有之,既在创作理论或实践上有复古倾向,又在艺术上尚奇尚险,孟郊便属此列。绝大部分诗人在创作五言三韵诗时,与他们平时的创作特征是一致的。比如高适是创作边塞诗的名家,他二十二首诗作中有八首边塞诗;白居易自为诗作分类,有“闲适”一类,他三十一首诗作中有二十首歌咏悠游自在的生活;孟郊是苦吟诗人,他十九首诗作中有七首写到寂寞、羁旅、贫穷、白发早生,著名的“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车》)便在此中。

多样化的创作群体拓展了五言三韵诗的题材。唐代共有四百一十八首五言三韵诗,除了继承已有的题材类型,还增加了边塞游侠诗和田园隐逸诗。这样,唐五言三韵诗中约有二分之一是咏物写景诗和酬赠诗,乐府诗、边塞游侠诗和田园隐逸诗也占较大比例,其余是咏史、咏怀、讽诵、仙道诗。唐人创作群体还从艺术上将五言三韵诗推上高峰,使这种诗体发展成熟,产生了前代所不具备的种种特征。

三、唐五言三韵诗的创作

(一)内容方面

1.因物兴以通

唐五言三韵诗咏物写景题材约占四分之一,在创作上与前代显著不同。唐前单纯摹形状物,在结构上也比较平缓,少有起伏。比如庾仲容的《咏柿诗》:“发叶临曾槛,翻英糅花药。风生树影移,露重新枝弱。苑朱正葱翠,梁乌未销铄。”约有四分之三都是这样,对事物、景致进行很表面的描写刻画,几乎没有诗人的主观介入,不予褒贬,不掺杂任何个人思想感情,可谓“兴寄都绝”。

唐代的五言三韵诗,咏物写景而有寄托之意的,十之八九。一般格式是咏物——兴寄。如戴叔伦的《梧桐》:“亭亭南轩外,贞干修且直。广叶结青阴,繁花连素色。天资韶雅性,不愧知音识。”前两联摹写梧桐亭亭玉立,枝繁叶茂的美好形态。结尾从“知音”的角度赞扬梧桐“韶雅”的内在品格,表现诗人高洁的人格理想与追求。还有一种格式是点题——咏物写景。如白居易的《小池》:“昼倦前斋热,晚爱小池清。映林余景没,近水微凉生。坐把蒲葵扇,闲吟两三声。”面对于小池夕照,凉风送爽,诗人的态度是爱此清景,闲适自娱。

五言三韵诗至唐代一改齐梁诗风的颓靡,恢复了风雅传统,咏物写景皆有兴寄之意。

2.人生自是有情痴

除了咏物写景诗,五言三韵诗中数量最多的是酬赠诗。唐五言三韵诗中,酬赠诗约占四分之一。诗题多用酬、赠、答、寄、和、送等字,情真意切,旨意深远。有的表现自我情志,或悲士不遇,如许棠的《送友人归江南》“上国身无主,下第诚可悲”;或感伤流年,如李端的《野亭三韵送钱员外》“幽人步林后,叹此年华晚”;或自言操守,如李白的《系寻阳上崔相涣》“白璧双明月,方知一玉真”;还有的抒发对友人的不舍、祝福、劝勉,或表达对友人知心知意的赏识,如李益的《城西竹园送裴佶王达》:“葳蕤凌风竹,寂寞离人觞。怆怀非外至,沉郁自中肠。远行从此始,别袂重凄霜。”竹园的景致,衬托的却是离别的酒水,不是外物让人悲伤,而是心底的愁情挥之不散。送走朋友,泪湿衣衫,悲凉凄然。

五言三韵诗至唐代而至情至性,酬赠之作颇有真情实感。

3.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乐府在五言三韵诗中占据不小的比例,唐五言三韵诗与乐府诗有密切的关系。唐五言三韵诗约有八分之一采用乐府旧题,且在创作上未突破传统乐府诗的范畴。如《三妇艳》《陌上桑》《铜雀妓》《陇西行》《湘夫人》《抛球乐》《大垂手》《京山行》《鸣雁行》《少年行》《烈女操》。以《三妇艳》为例,魏晋南北朝共有十七首,一般的格式是:“大妇……中妇……小妇……”风格艳丽。如刘铄的“大妇裁雾 ,中妇牒冰练。小妇端清景,含歌登玉殿。丈人且徘徊,临风伤流霰。”唐董思恭《三妇艳》正是如此:“大妇裁纨素,中妇弄明 。小妇多姿态,登楼红粉妆,丈人且安坐,初日渐流光。”还有的虽未采用乐府诗题,在所表现的内容与手法上却体现出了乐府特征。乐府诗多思妇游子之诗,唐五言三韵诗中情诗占四分之一,行旅思归之诗有八分之一。乐府诗中还着重表现贫富悬殊、苦乐不均的社会状况。唐五言三韵诗中也不乏此类题材的作品,如韦应物《山耕叟》《采玉行》,写孤苦无依的老人、妇女独自辛勤劳作却仍难免饥寒;于 《野蚕》和《秦富人》突出了华堂陋巷的对比。

五言三韵诗从产生起就与乐府诗有密切的关系,唐五言三韵诗体现出很强的乐府特征。

(二)形式方面

1.窈窕深谷

五言三韵诗在唐前结构单一,绝大部分一平到底,一句和一句、一联和一联的关系多是并列。如萧纲的《秋晚诗》:“浮云出东岭,落日下西江。促阴横隐壁,长晖斜度窗。乱霞圆绿水,红叶影飞缸。”在这首诗中,很难说有递进或转折的关系,判断不出哪一句能鲜明地体现诗的主旨。而唐五言三韵诗平铺直叙的极少,有较强的层次感,有主旨句且主旨句所在位置分三类。

(1)前两联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主旨句是末联。如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前两联写母亲为游子缝制衣裳,把母亲的动作和心态都刻画出来,末联是诗的主旨,以比兴手法歌颂了伟大的母爱。

(2)后两联之间关系较为密切,主旨句是第一联。如李嶷《少年行》:“十八羽林郎,戎衣事汉王。臂鹰金殿侧,挟弹玉舆旁。驰道春风起,陪游出建章。”第一联点出少年当为帝王家效力,后两联描述羽林郎英姿飒爽、春风得意。

(3)主旨句在中间。如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首联与末联起铺垫和烘托的作用,中间一联思妇怀人即诗的主旨。

唐五言三韵诗的结构大致有这三种类型,主旨句是末联的最多,在中间的最少。

2.乐府遗韵

五言三韵诗从产生时就与乐府诗有密切的关系,至唐代仍体现出乐府特征。使用叠字本是乐府诗的修辞手法之一,唐五言三韵诗将其保留下来,使用叠字的共有一百零九首,占总量的四分之一,且一首诗中往往不止一次使用叠字。如李白《秋浦歌》:“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诗作因此有很强的音乐感。乐府诗多用谐音来暗示情感,唐五言三韵诗中也有此类作品,邹绍先的《湘夫人》“日落水云里,油油心自伤”,以太阳倒映在水中的光泽隐喻“悠悠”无尽的情思。乐府诗多是民歌,语言浅近,唐五言三韵诗中不乏浅白如话之作,如章怀太子李贤的《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唐五言三韵诗在艺术上有明显的乐府特征。

3.组诗与唱和

唐朝是诗体集大成的时期,五言三韵诗也在此时发展到了高峰。标志之一是出现了组诗,且题材丰富,如陈子昂的《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是怀古诗,高适的《东平路作三首》和《苦雪三首》是行旅诗,储光羲的《田家即事答崔二东皋作四首》是酬赠诗,王维的《扶南曲歌词五首》是讽诵诗,戎昱的《塞下曲》是边塞诗,张祜的《山中五无奈何》是隐逸诗,刘长卿的《龙门八咏》和姚合的《题金州西园九首》《杏溪十首》都是咏物写景诗。这表明唐人可以熟练地驾驭这种诗体,乐于用它来表现复杂的思想感情。唐代有三次文人集会,用五言三韵诗集体创作。一次是刘太真、崔和、袁 、王纬等九人在宣州东峰亭各赋一物,另一次是刘迥、李幼卿、李深等六人各作《游烂柯山四首》,还有一次是郑辕、崔全素和薛晏各作《游枋口三首》。

(三)审美特征

唐诗情辞丰腴,风格多样,唐五言三韵诗也是如此。创作群体的丰富多样,自然使诗作呈现多种审美特征。

1.月明华屋,画桥碧阴

五言三韵诗在齐梁时期极尽雕镂,至初唐时也颇为色彩鲜明,格调艳丽。诸如金梯、绿水、青条、红妆、碧云、黄柳,常在诗中出现。“鸳鸯裁锦袖,翡翠帖花黄”(崔液《踏歌行》),“弱腕随桡起,纤腰向舸低”(杜易简《湘川新曲》)等精工雕饰之句也不鲜见。在情诗中这一审美特征最为突出,如张子容的《春江花月夜》:“交甫怜瑶佩,仙妃难重期。沉沉绿江晚,惆怅碧云姿。初逢花上月,言是弄珠时。”以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来反衬未见佳人的痛苦。这种精致艳丽是唐五言三韵诗的审美特征之一。

2.天风浪浪,海山苍苍

唐代开明的政治、强盛的国力、入世的思想,都激发了诗人建功立业、发扬蹈厉的强烈感情。五言三韵诗在唐代增加了边塞游侠题材,有三十余首作品。此类题材,最易体现高昂健劲,明朗激越的审美特征。高昂如“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高适《蓟门行》);健劲如“石惊虎伏起,水状龙萦盘”(李白《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剌滩》);明朗如“玉剑膝边横,金杯马上倾”(李嶷《少年行》);激越如“谁为吮痈者,此事令人薄”(刘长卿《从军行》)。这一审美特征体现了唐朝人积极入世,高蹈飘逸的精神。

3.如逢花开,如瞻岁新

唐诗自然淡雅,情志深远,五言三韵诗也具备这一审美特征。不少诗作自然流转,读之琅琅,品之情深。如李白《赠卢司户》:“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白云遥相识,待我苍梧间。借问卢耽鹤,西飞几岁还。”再如钱起《送杨著作归东海》:“杨柳出关色,东行千里期。酒酣暂轻别,路远始相思。欲识离心尽,斜阳到海时。”词句平易,情致绵长,体现了唐五言三韵诗清新自然的特质。

4.忽逢幽人,如见道心

唐五言三韵诗中有七十余首隐逸、田园、玄言、游仙诗。作者中有十余位僧道诗人,还有一些诗人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因而诗作中幽人、幽意、幽居等词语频繁出现,遁世离群之意颇为明显,如:“昔日青云意,今移向白云”(白居易《黄石岩下作》);“守此幽栖地,自是忘机人”(韦应物《亭园览物》);“酒酣相视笑,心与白鸥齐”(独孤及《雨晴后陪王员外泛后湖得溪字》)。唐五言三韵诗“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伤感,对历史功业的否定,对隐逸避世的向往,对佛寺禅门的倾服,以及对清、寂、静、净人格境界的推崇赞颂等内容”⑤,体现出清幽感伤的审美特征。

5.生气远出,不著死灰

唐韩孟诗人与苦吟诗人创作了大量五言三韵诗,体现出险怪奇僻的审美特征。如孟郊《烛蛾》:“灯前双舞蛾,厌生何太切。想尔飞来心,恶明不恶灭。天若百尺高,应去掩明月。”将飞蛾扑火视为“厌生”,并讽刺其不知天高地厚。再如李频《山中》:“无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隔林呼不应,叫笑如生鹿。欲报田舍翁,更深不归屋。”记述了一件生活趣事。这种新奇怪异的审美特征为唐五言三韵诗增添了趣味和色彩。

四、小结

五言三韵诗数量不多,佳作较少,在诗体研究中长期被忽视,但作为一种独立的诗体,五言三韵诗在唐代发展成熟,有自身的特征。唐代共有四百一十八首五言三韵诗,内容不算丰富,常见的题材类型有咏物、酬赠、乐府、咏史、讽诵和仙道。但与前代相比旨意深远,多有寄托,至情至性,复见风雅。形式上结构起伏有致,有三种类型。并体现出乐府特征。唐代五言三韵诗的创作群体不很庞大却很有代表性,在诗人自身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下,诗作呈现多种审美特征。五言三韵诗自唐以后仍有诗人创作,一直延续到清代,李 、毛奇龄、汪文柏、韦谦恒、郑炎、姚孔润等都有较多作品。

① 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63页。

② 严羽:《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73页。

③ 施补华:《岘 说诗》,见《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81页。

④ 汪涌豪、骆玉明:《中国诗学》,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第155页。

⑤ 胡遂:《佛教与晚唐诗》,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1]彭定时,杨中讷.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司空图.二十四诗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乐府诗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乐府诗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浅论陆机乐府诗的艺术新创
汉乐府古辞在唐代的传播
曹丕乐府诗开端与结尾艺术浅析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