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转型期新一代农民的追寻与困惑——《秦腔》中的现代农民形象

2013-08-15 00:42邹淑琴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乌鲁木齐830046
名作欣赏 2013年21期
关键词:秦腔清风乡土

⊙邹淑琴[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乌鲁木齐 830046]

贾平凹的小说《秦腔》以独特的视角挖掘和展示了中国农村、农民向都市化、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心理矛盾与裂变,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是本世纪以来对中国传统农村文化转型期中的农民形象所做的最为深刻的反思与聚焦,集中反映了作家对中国乡土文化的忧虑。

在《秦腔》中,对秦腔的热衷象征着清风街的老一代农民们对乡土文化的留恋。如夏天智一样的农民们,面对秦腔这种传统艺术形式的日渐衰亡,虽然想极力挽留,但终不可得。秦腔剧团去乡下演出时观看的人非常少,夏天智去世后,竟无人聆听。秦腔也随之日益失去了其在农村中曾经有过的辉煌。这无疑代表了作家对传统乡土文化无可挽回的命运的忧虑。传统乡村文化是以土地为中心的,农民依靠土地获取生存和繁衍的物质基础。同时,土地也作为一种观念的象征,成为传统乡土观念的核心意象,农民对土地的依恋和膜拜可说是几千年传统农村、农民的精神内容之一。然而,小说《秦腔》则对当下农村和农民的现实进行了多重描写:一方面,老一代农民固守着传统乡土观念,他们认为土地和象征土地的秦腔始终都是农民的根本,这如同信仰一样是不能抛弃和背离的;另一方面,从农村走出去,经过都市文化熏染的年轻一代农民则认为,只有彻底抛弃传统的土地观念才是农村和农民的出路。同时,伴随着都市化和现代文明的发展而带来的经济上的富裕,也使新一代农民产生了观念上的改变。在家务农的人,虽然辛辛苦苦、勤劳节约、老实本分,但大都是老弱病残、死板,因此生活仍然极为贫困,诸如武林、瞎瞎、引生等人,他们完全靠天吃饭,苟且过活。而那些不依靠土地的如办砖厂的三踅、开酒楼的夏雨、从河南来清风街做生意的马大中,还有在省城捡破烂的俊德一家,他们不耕种、不从事农业生产,却经济宽裕、生活美满滋润。“俊德,种庄稼都种不好么,凭什么一家人倒光堂了?!”如此情形,让世代以耕种为业的同村人的心理上难以接受,也势必会让传统的完全依靠农耕的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可见,清风街的新一代农民青年强烈嫌弃从土地里讨生活的苦日子,向往喧闹的城市生活。

在清风街老一辈农民逐渐衰亡、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新生代农民在悄然崛起。这些现代农民形象从其反应的精神特征方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极力想摆脱农民的帽子,并已成功踏入城市生活的大门,他们在思维和生活方式上与传统农村渐行渐远;其次还有一部分农民,他们总是徘徊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城市边缘人”,他们内心不安于生活在穷乡僻壤中,进入城市却又难以谋生,无法融入城市人的生活圈子,时刻处于漂泊的状态。

第一类现代农民形象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夏风、夏君亭等。这一类人物可说是乡土文化中的精英者。夏风是从清风街走出去的、有知识文化的青年,对于秦腔,他可说是从小就耳濡目染,但是,当他以现代文化者的身份再次回到清风街时,对秦腔表现出的是一种极端的厌恶。他已经彻底抛弃了对乡村的情感依恋,在他的内心中,构筑的是一种迥异于乡村的城市文化。而这种城市文化给他带来的是优越感。他认为秦腔“过时了,只能给农民演”,可见,在他的心目中,秦腔是农民的文化,其代表的是传统乡村的、远远低于城市文化的艺术形式,因此鄙弃秦腔。由他对传统农民的否定,表明了他在意识深处对传统乡土文化所采取的是一种拒绝的姿态,同时也表明他对城市文化、现代文化优越感的肯定。由于对秦腔所持观点的不同,夏风与白雪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来。夏风认为,白雪农民式的小县城思维势必使她离艺术越来越远,而白雪却认为秦腔与乡土的关系恰恰就是艺术本身。因此,清风街的“名片”夏风与县秦腔剧团的台柱子白雪之间,由于对传统乡土文化观念的悬殊,势必导致他们的婚姻的破裂。而这婚姻的破裂则代表着新一代农民对传统乡土观念的彻底拒斥。夏风代表着从乡土中走出,来到象征现代文明的城市中的这样一群新的农民形象,他们作为乡土文化中走出来的知识精英者,反观乡村时,却对之不自觉地产生深刻的鄙视或厌弃之情。他们对脱胎于其中的乡土的背弃,预示着新一代农民对传统的抛弃和对现代文明的认同。

以夏君亭为代表的改革派,虽然是乡村中的农民,但他作为新一代农民致富的带头人,与传统的农民精神已经有了很大区别,由于他接受过一定的现代教育,所以,在乡村改革中,能摆脱传统观念制约,具有一定理性的思考。就像他在会议上所说的:“咱这一届班子总得干些事情,如果仅仅‘收粮收款,刮宫流产’,维持个摊子,那我夏君亭就不愿到村部来。”他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推进和改变着农村的历史。他领导农村群众扩大再生产,办市场、找水电都用老一辈人不能理解的独特办法来解决。经过一番考察与论证后,他主张在清风街建立农贸市场,他看到,这个市场里能集散方圆六个乡的农特产品,并在此建造石牌楼、旅社。在他看来,缺钱是农民的首要问题,而不是粮食:“现在不是粮的问题,清风街就是两年颗粒不收也不会饿死人。没钱,要解决村民没钱的问题……人要只靠土地,你能收入多少粮?”在他的观念中,土地不再是农民生存的根本,如何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主要在于建构清风街的商业发展模式,在这一点来看,他的思想意识中已经完全抛弃了传统乡土文化中的“安土重迁”意识,而是以现代化的生产意识和商品交换、市场意识取而代之了。小说中夏君亭所建的农贸市场,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推动了清风街的经济发展。可以说夏君亭代表的是具有现代商业意识的新一代农村改革者形象。

这种对乡土观念的背离到了夏家四兄弟的子女一辈庆玉、夏雨、雷庆等人这里,表现出的则是对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彻底放弃,以及对金钱的顶礼膜拜。他们放弃道德信仰和理想,为金钱和情欲所挟持,如“金玉满堂”四兄弟会为赡养老人和埋葬暴死的父亲而反目,庆玉更是抛弃妻子与同村武林的妻子黑娥厮混……在谋生手段方面,他们开宾馆,外出打工、收破烂,一切以发财为目的,当然这无可非议,但是伴随着钞票而来的是男人沉迷于赌博嫖娼,农村姑娘出去做小姐。到了夏天义的孙子辈光利、翠翠这一代,对传统乡土、文化、道德观念更是丢弃得无影无踪。光利宁愿放弃给父亲顶职的铁饭碗,也要带着未过门的女朋友偷偷跑到新疆去谋生;翠翠则跟随村里年轻女人到省城去干一些说不出名堂的营生,并最终被外来商人马大中包养;丁霸槽联络村里没有工作的女子去他开的小旅馆做妓女等等。与夏风、夏君亭等乡土精英们对现代都市文化、商业文化的理想追求认同相比,这些所谓的新一代农民身上所剩的,仅仅是生物层面的活着而已,他们唯一的追求就是金钱和享乐,理想和信仰沦丧,他们对土地的观念更是彻底地鄙视和厌弃。

第二类因离开乡村来到都市而带有都市现代文化色彩的农民形象是外出城务工者们,他们的精神特征主要是迷惘和茫然。

在清风街的农民眼中,外出务工成就了一批人发家致富的梦想,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致富之路。身无一技之长的农民进城,一部分人只能靠卖苦力,“除了在饭馆做饭当服务员外,大多是卖炭呀,捡破烂呀,贩药材呀,工地上当小工呀”等,一部分连卖苦力的机会都没有,他们找不到工作,在城市流浪,成为城市安全的隐患,也是犯罪率升高的根源:清风街的两个带着八磅锤的农民,想去省城务工,但“这两个人后来去省城为人拆旧楼真的没有挣下钱,就在省城里拦路抢劫,被公安局抓起来坐牢了”。老实巴交的“羊娃”,为了抢二百元钱,“半夜里到一户人家去偷盗,家里是老两口,被发觉了就灭人家的口……”但更有一大批人承担着巨大的风险,甚至是生命危险。“回来的,不是出了事故用白布裹了尸首,就是缺胳膊少腿儿。”女性打工者在城市中更是困难重重,例如来成二女儿在省城打工被老板侮辱等等。但即使这样,这些外出打工者们依旧不能回归乡村。因为他们已经不知道他们的根在哪里。很显然,《秦腔》中的这类现代农民,从精神特征来看,他们是茫然的一群,面对城市的喧嚣他们倍感困惑;而回到他们走出的农村,他们又找不到自己的“土地”之根。一方面,由于他们在外出之前长期生活在传统乡村中,土地观念是他们内心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因而,他们无法摆脱对土地及土地所代表的乡土文化观念的束缚。但当他们回归乡村,他们又无法找回自我的归属感,更无法在既已接受过现代文明之后再次找回对土地的膜拜情结;另一方面,他们又身处都市现代文化的熏染与种种诱惑之中无力自拔,所以,他们的精神呈现为一种矛盾的复杂样态。而这种矛盾始终伴随着他们,无论在城市还是回到农村,他们始终处于茫然的状态之中。

小说《秦腔》无疑给读者展示了一次文化寻根的过程,当代农村在走向一个与原来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随着父辈的消逝,后一代与故土的关联势必越来越少。题目“秦腔”作为一个隐喻,蕴含着作家对秦腔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哀婉之情。“整部作品流露着作者‘精神还乡’的深层愿望与强烈欲求,贾平凹以极富个性的审美姿态介入乡村世界,表达着自己对故乡人和事的思索与追寻,为读者摹画出当代农民的原生态生活和复杂微妙的精神世界。”①

城市化的进程是不可逆转的,现代化的进程步步推进,将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摆在了这些村民的面前。作者在小说里用客观冷静的叙事笔锋,深刻剖析了当代农村、农民的精神状态。他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日趋现代化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进行深层的思索和解读。同时,从小说对现代农民的迷惘和茫然的书写,使我们看到贾平凹在面对现代物质文明和传统乡土文化的二律背反面前,所呈现的矛盾和焦虑的心态,而这种心态也一直是贾平凹的小说所表露的内容之一。综观其90年代以来的《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作者始终都是在思考人类的精神家园问题,也始终表现出失去归宿感的焦虑。因此,《秦腔》是对贾平凹之前作品的思考方向的延续。

①孙先科.《秦腔》:在乡土叙事范式之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2009(5).

猜你喜欢
秦腔清风乡土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江澜新潮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9月,清风送爽 高远辽阔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Ways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China’s rural area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秦腔悼念陈忠实先生
携清风一缕,叹浮生轻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