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承凤[黄淮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作 者:徐承凤,黄淮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术学。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美术学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术教育中的创新突显在整个教育体系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代教育界及全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理念,美术创新教育对现代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美术学科教育工作者认为美术教育的创新包括了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进、课堂教学的创新等方面。
现状分析 高校美术专业的不注重基础的大面积招生和狂热追求经济效益带来的是高校美术教育整体水平的下降,这种趋势对高师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发展前景。
随着国际文化间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事业看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就促就了国内高校中设置艺术专业和院系的迅猛发展。从1987年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点104个到近年来全国2000多所高校中设置艺术专业和院系的已经有700多家,这样的速度只是注重数量的增加,至于学生水平的考核也只是匆匆过程的考试,无法进行“择优选才”。学艺术、考美术专业成了一些文化基础差、也没有什么艺术兴趣爱好的学生及他们的家长的升学捷径。这就造成了生源的专业素质呈现下降的趋势。美术专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这些学生找到好工作的本科学历通行证,高校美术专业教育成了一种职业化教育,这其实是高校美术教育的偏差,更是高校美术教育的误区。
传统美术专业教学模式简单,课程设置不够完善,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并与实际需要严重脱节造成了另外一种形式的教育资源浪费。
由于很多高校刚刚意识到现行教育体制落后、重复概念化的教学模式,在一些具体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还处在摸索探究的阶段,这使得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也缺乏较高的业务发展能力。
思考对策 创新美术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着力提高大学生美术创新精神和能力符合时代的要求,是我国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
据悉,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拔尖学生的标准是“在某一领域有杰出才能,能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并有公认的成就和国际影响力”。作为美术教育创新问题作者提出了如下思考对策: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这是实现美术创新教育目标的思想基础,学生的创新能力来自于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创新思维,它是产生创新能力的核心。目前尤其应该把“创新性”作为美术教育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激励学生发展求知欲和好奇心,求新求异,发散思维。
1.教师一定要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持之以恒地为教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需要的是坚持,更需要的是耐力。教育要现代化首先要从思想和认识上改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最根本的是教学观念、教学思想的改变。随着新课程的进展,教育观念必须适应学生发展,要让学校内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通过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成员,才能适应不确定社会的变化与需求。
2.传统的应试教育,对于学校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就是接受、掌握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立足于学生的具体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美学青年。教师要善于不断地创造一种具有激励性的教学环境,去诱导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逐步把外部接受转化为内部消化,使学生自觉地既能把理论转化实践,又能把实践转化为理论,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被动、消极的地位,从而获得创新性的发展。发现知识的乐趣必须靠学生在学习探究活动中自己去体验。创新精神要在不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之间的磨炼中领悟,要在实际活动中去体会、去表现。要使学生从被动变主动,教师要在教学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1.传统方式的美术教育更注重学生教育技术的运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所学到就是一些技法、技巧的传授,即某种“操作”方式的传承。这种传承无非就是老套路的延续,创造的是千篇一律的美术作品。在创新意识的培养下,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观察新生事物,在美术技法上大胆尝试和突破。比如可以跨越不同画画形式的技术穿插使用产生不同效果,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新鲜感受。
2.强化美术教育的教育意义和目标教学,在课程安排上要穿插理论课和写生课程的安排,紧扣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加强中外美术史及美术基础理论的指导意义,以加强美术教育的情感教育,深化美术教育功能的内涵,培养出自身发展完善的优秀美术人才。就一定意义说,美术教育就是提高审美文化教育的基础。审美文化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是美感鉴赏能力提高,主要从现实生活中结合美术特点培养学生对自然中美的形态和结构的鉴赏能力;第二是通过美术课来进行情感教育,通过艺术的创造或鉴赏,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高尚情操,完善人格,从而使社会和谐发展。美术鉴赏能力提高才能带动情感情操的完善,两者有机结合概括出整个美育功效,高校美术教育应该从两个层面通过合理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整合起来,构建系统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
3.美术教育在早期培养人才的模式上,不能很好地进行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不注重对学生个性化思维模式的培养。美术教育往往忽略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培育学生的个性思维模式。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模式并不鼓励学生寻找自身的个性特质,乃至抹杀学生的个性特质,使学生的创造潜力不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对学生个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可以养成学生独立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并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和表达能力。正是这些先天的特异性才构成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心性和品格,而这种心性和品格对于形成良好的艺术成长之路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填鸭和灌输式教育模式根本无法适应这一要求,而是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及时地把握时机,把艺术的本质规律和丰富而鲜活的审美思想及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成果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主动地把握和吸收,也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整、自我修正、自我完善,按照自我的内心需求和内心特点来调整和使用共同的规范和标准。使学生以艺术的方式来认识自我,以自我的方式来认识艺术。
三、针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 美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实现人的主体性发展,主体性发展的关键途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围绕美术教育的这一思想核心,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
1.基本课堂分为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理论学习的目的是指导技能水平的提高,进而达到理论的创新,具有美术学科的前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本,创设唯美、轻松的教学环境,并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课堂气氛。教师可以设计小型辩论赛方式引出不同见解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甚至争议,使其在思考问题过程中能发现问题;技能训练要靠创新理论作指导,目的是提高现代美术技能表现的基本功力,达到美术技能技法表现能力的提高。
2.创新型课堂分为课外活动实践和社会服务实践。课外活动实践是学生美术作品展示和学生美术创造力的活动平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艺术墙来展示学生作品,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设置网上每周作品展示动态页面。社会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效益,反过来又证明理论实用性的一个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媒体的宣传平台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作品的空间。
在这样的创新意识下学校是有生命力的组织面,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知识交流的支点,教学也就从灌输转化为沟通,教师也由枯燥无味的传承人转化为朋友式的实践团队。
[1]洪新发.高师美术专业教育现状与思考[J].世界教育信息,2007,(04)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