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笔头条”所刊发杜学文《伟大时代的大国文学》一文,再次为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课题:中国目前处于一个根本性的社会转型期,在这样的历史发展机遇面前,文学能做什么?文中“大国文学”这一概念的提出,极具现实意义,它既是愿景,也是努力的方向,中国在成为经济大国的同时,能否为大国文学提供可能与土壤,这确是应该引发我们严肃思考的问题。
“民国文学”是近年来经常被学界提及的一个概念,它的提出与逐渐被认可,其价值意义绝非一种说法与称呼所能框架,而是在根本上意味着一种新的视野与眼光的生成。用这种视野与眼光重新考量民国文学,随即带来的是对那一时段文学形态、性质,以及文学经典的形成的新的认识,这在当前,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期“博士论坛”这组文章即是这样的实证性尝试,其中既有范畴的提出,如伪蒙疆沦陷区文学,亦有具体作家作品的重新发现与考量,如对老向《庶务日记》的研究。诚然,一种观念与说法的提出并不能穷尽历史的全部细节与真相,我们所看重的,是在新的视野与理论深度之下,重新打捞所遗失的“名作”及重新评价那一历史时段文学名作的尝试与努力,也希望这一栏目更多地从重新发现、评价名作与经典上给读者以启示。
中学语文,众说纷纭,观点何其多,以致广大一线教师与中学生在语文的接受与学习中苦不堪言。而我们认为,与其讲道理越搅越浑,不如提供一点具体实例,可触可感,从切切实实点点滴滴的有效的改良做起。本期的“语文讲堂”栏目,继续以南师大附中的语文教学为案例,注重的是实验性、操作性,我们希望推广其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以为全国其他在这一领域苦苦求索的中学教师与学生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周春梅的《“生命绚烂在树上”——树人文学社活动手记》和章锴的《似水流年——记高二六班班刊〈成言〉》,看似与语文教学关系不大,但正是这些“外围”与“边缘”的探索,以及前几期中“语文是慢的艺术”、“语文及生活”等重要命题的提出,一并打开了南师大附中语文教学的生动局面,可以说,这些探索真正触摸到了语文的实质,自然亦为我们所珍视。
“学人读书自述”一直是本刊重点推出的栏目。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栏目,让读者在对一代学人读书经历的了解中,明白为何读书,读什么样的书,读书对自己成长的意义何在。本期所载徐友渔文,相信也会给读者这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