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深处探幽——浅析海明威短篇小说《雨中的猫》的意蕴

2013-08-15 00:42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210093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95
名作欣赏 2013年6期
关键词:海明威小猫丈夫

⊙殷 玮[南京大学哲学系, 南京 210093; 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南京 210095]

作 者:殷 玮,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文学、中国哲学。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举世闻名,他那简洁、洗练的文体开创了一代文风。“他用一种纯客观的近乎照相式的手法进行写作,把一般作家通常直接抒发的思想感情都放在省略掉的八分之七中。”①读者往往需要积极地运用心智、经验与想象力去发掘被省略掉的内容。对于他的短篇作品尤为如此。例如,《雨中的猫》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作品的象征意义与主题思想似乎非常含蓄隐晦,引得评论家们众说纷纭,解说不一。

这篇小说很简短,情节乍看起来平淡无奇:一对美国夫妇住在意大利一家旅馆里,年轻的妻子看到一只猫孤独地蜷缩在雨中,便下楼想把它抱回房间,可小猫却不见了踪影。她向丈夫倾诉了自己的感受与愿望,而丈夫好像心不在焉、漠不关心。最后,殷勤的旅店老板派女佣送来一只猫。在叙事过程中,作者一如既往地完全隐藏在背后,丝毫没有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见。雨中的猫到底象征何物?或者说与女主人公有何隐喻关系?作品究竟意蕴何在?读罢掩卷,不免让人疑窦丛生。

这么短小的作品,其意旨何以产生如此的不确定性?通过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个中缘由:“尽管这是一篇结构合理的叙事文本,有明确的开始、中间与结尾,然而主要的情节却并非主要的语义载体。”②作者精通省略的艺术,叙事方式极其简练,据他自己的话来说,目的在于使读者感觉的东西比理解的东西多一些;虽然作者并没有运用多少修辞手段,遣词用句简单直接,口吻相当平淡,但通篇富含象征意义;并且叙述虽是第三人称,却不是全知类型的,对于人物行为的动机没有任何的判断、解释及评论;其视角也仅限于夫妇二人,尤其是其中一人,关键时刻视角的变换也促成了一定的意义模糊;此外所谓的“零度结尾”,“平平淡淡地滑去,像是结束又不像结束,把茫然的读者悬在半空”③。

故事的第一段便意味无穷,内涵颇深。开头两句话就暗示了这对夫妇旅居异乡、孤立无助的处境:“旅馆里仅有两位美国人停宿,对于来回在楼梯上碰见的人,他们一个也不认识。”④接下来是场景描写,视点在他们楼上的房间,所见之物只有公园、纪念碑、大海。大海阻断了视线,把人局限在这方寸之地;而绵绵阴雨不仅掩盖了这里原有的光鲜色彩,看不到写生的艺术家,连总是会远道而来瞻仰纪念碑的意大利人也不见踪迹,只留下空荡荡的广场、不断滴雨的棕榈树、积水的卵石路、大海的潮来潮去。“对面咖啡馆的伙计站在门口,对着空荡荡的广场发呆。”表明他赋闲无事,想必此时游客稀少,生意惨淡。海明威素来具有强烈的场景意识,他总是简明、忠实地描写对景物的观察。西方有些评论家把他的描写比作摄像机,此说不无道理。虽然这里只有客观的背景白描,但字里行间已暗示了一种情境:灰暗郁闷、单调乏味、空虚寂寞、凄楚惆怅。美国夫妇在这异乡旅馆似乎漫无目的,旅游也显得“不合时令”。

百无聊赖之下,夫妇二人以不同方式打发时光。妻子凭窗凝望、冥思幻想,而丈夫躺在床上看书消遣。注意文中说他“倚在床尾,靠着两个枕头”,头靠床尾似有颠倒之意,暗示他不能正面面对现实,而是抱以消极逃避的态度。海明威向来选词精当,一些细节性的描写值得注意。

关于妻子在窗口所见的雨中的猫,其象征意义历来是评论家关注的焦点。卡洛斯·贝克把这篇故事置于海明威关于男女关系的一组小说的背景中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猫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年轻的美国妻子心中向往的舒适的资产阶级家庭生活”⑤。另有相当一大部分评论者认为猫隐喻妻子想要的孩子,并继而把整篇故事理解为“由于不能生育而引起的婚姻危机”⑥。以小说文本为依据,笔者认为,由于女主人公前后说话时心态有所变化,因而不同时候提到的猫亦各有所指,内涵并不单一。

妻子先后多次提及猫,语词也有所变化,有时称小猫(kitty),可怜的小猫,有时为猫(cat),不同时刻心态也各有不同。开始雨中的猫仅从妻子一人视角所见。文中三次提到妻子站在窗口向外凝望,可以看出,她更多的不是在看,而是在想。因此开头所见之猫是真实还是幻觉,还存在疑问。或许真有那么一只雨中的猫,让屋中忧闷、心情寥落的妻子见后,便惹起了她一样沦落天涯的同病相怜感;另外也有可能只是她在特定心境下的一种幻象,感触自己形同一只雨中孤独冷缩的猫。无论是真是幻,它都隐喻了妻子的处境。她决定下楼救助小猫的冲动实际反映了她潜意识中的自救意识。但当她下楼走入“现实”,小猫却踪影全无,使她顿感失落。她向为她撑伞的女佣表达了自己的心情,称自己非常想要那只猫。其实这里妻子是在表达她失落的心情。意大利女佣听到她说英语后却“面色一沉”,表明她根本就难于理解美国妻子的心事,她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文化隔阂。妻子失望而返后,开始了对丈夫的倾诉。“我太想要那只小猫了,我不知道怎么那么想要,我想要那只可怜的小猫。一只可怜的小猫呆在外头雨地里滋味可不好受。”其实她是在隐喻地表达自己的心境与一种渴望被眷顾与宠爱的情怀。因此,关于猫隐喻孩子一说略显牵强。从小说中亦可获得更多例证,例如妻子与老板接触的两段叙述。这也是令评论家们易产生歧义的地方,同时它直接影响对下文的理解。当妻子下楼经过大厅,旅店老板立起身,向她鞠躬示意。作者通过重复“她喜欢”句型,突出妻子对老板的心理倾向。她对老板的感觉更近乎对父亲式的依赖。且看作者所描述的老板的形象:年老,身材高大,“她喜欢他那听人发牢骚时非常认真的态度,她喜欢他威严的风度……她喜欢他那年老而宽阔的脸庞和粗大的手掌”。另外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作者对女主人公称谓的变化,即美国妻子——美国女孩——(他的)妻子(丈夫视角),当妻子走出大厅并返回大厅时,变成了美国女孩。尤其当她怀着失落的心情回大厅时,老板再次向她鞠躬示意,刹那间女孩感觉自己“很小,同时无比重要”。这好比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忽遇父母时的感受,而不可能“是一个女人怀孕时的感受”。相比较她的无精打采、心不在焉的丈夫而言,老板对她恭敬体贴,雨中送伞,殷勤备至。他的言行给了妻子一种暂时的安慰与满足感。然而这只是妻子单方面的感受,或许老板只不过是出于迎合客人的需要而表现的一种职业习惯。而且文中两次提到他在“大厅的那一边”,且大厅里“光线模糊”。作者暗示他们之间存在着距离,妻子不可能通过老板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而丈夫对她的感受似乎不以为意,对她的倾诉没有作答而是继续读他的书。妻子接下来的揽镜自照委实有顾影自怜之嫌。她声称厌倦了现有的男孩式的发型,丈夫却说他喜欢她现在的模样。这里进一步地暗示了夫妇不同的态度。丈夫不仅逃避现实,而且精神麻木、得过且过;而妻子还心存幻想,期望改变。在无法取得丈夫的认同与理解下,妻子再次走向窗前,沉湎于自己的幻想。她边想边诉说自己内心的愿望,比如头发在后面挽个髻,有只小猫趴在腿上任她抚弄,用自己的银器吃饭并点上蜡烛,渴望春天并在镜前梳妆,还有一些新衣裳等等。这些更像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孩对生活的憧憬。比较而论,关于猫“代表着舒适的资产阶级家庭生活”一说,本文认为比期待怀孕之说更为合理。

妻子不停的诉说惹起了丈夫的不耐烦,他粗暴地打断妻子的美梦,并劝她找点书看看。可以想见妻子此刻的心情,遭遇最亲近的也是唯一可以依赖的人的冷遇与打击,是何其失落与绝望。她再次眺望窗外,“天色已黑,雨还在下个不停,拍打着棕榈树”。作者在这里暗示,在雨夜茫茫的黑暗里,看不到未来的前途。“无论如何,我想要只猫……我现在就想要只猫。如果我不能拥有长发和任何有趣的东西,我可以有只猫。”到了这里,此猫已非彼猫,不再具有先前的意义。这是热望遭拒后一种自慰式的笼统的表达,好似一个心愿未能得逞的孩子在使性子,在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立场,关注的不再是那明知不可能实现的愿望,而是放不下的心情,是一种无奈的挣扎。因而所要的东西已不再具有实在的意义。在理解了这一点的基础上,故事的结尾也就不再难懂。

许多人认为结尾有点突兀。作者故意把视角换成丈夫的,让人无从得知女佣送来的猫是否就是妻子先前所见的猫。只要作者稍加一两句话,一切便了然在目。但那不是海明威一贯的叙事风格,他从不把现成的答案摆在读者面前。含而不露,是他的匠心独具之处。

正因文本本身的意义含糊遮掩了作者的真实意图,造成了广阔的想象与猜测的空间,不同的读者感受不同,因而也就解释互异。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和对故事的理解,便会觉得根本没有必要讨论前后猫是否一致的问题。这似是不言而喻的。面对这只特意为她送来的猫,妻子想必是啼笑皆非的。然而对此各人看法不一。贝克认为所送之猫正是妻子所见之猫,并且好心的老板送来她想要的猫,比起她冷漠的丈夫来说对她表示了更多的尊重与同情。但从文本表面的叙述看来,前后猫一致的可能性较小:前文妻子一直称小猫,可怜的小猫,而结尾女佣抱来的却是一只大狸猫。故事结尾具有反讽意味。

一直以来,夫妻失和是评论家们对这篇小说主题所作的注解。然而基于对文本的如上诠释,笔者认为,这是海明威又一篇关于战后居于国外的美国人的小说,描写他们的处境、心理及态度,而不仅仅是夫妻关系的一角。作者欲突出表现的是他们的生存境遇。大多数评论家过于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而忽视了这部作品在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中所处的整个语境。小说集里的每一个故事虽都独立成篇,其实却密切关联。若论及作品的基调与内涵,则《雨中的猫》是与其他一系列故事相呼应的。无论是过早遭遇暴行与死亡,后又饱受战争创伤的青年——尼克·亚当斯,或是《士兵之家》中参战归来、信仰全失而生活无着的战士克瑞布斯,他们的生活大都单调乏味、毫无目标、无所适从,往往遭受着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疏远、隔阂和无处倾诉的苦闷,而身处异乡的漂泊男女尤为如此。文化上的孤立无根、索然无味的生活、茫然黯淡的前景、失意苦闷绝望虚无的精神世界,是那些战后漂泊男女生存境况的真实写照。他们正是所谓的“迷惘的一代”。在他们的时代,人生的悲剧似乎无可逃避,现实世界的一切皆与愿望相左。原本应是寻找异国情调的浪漫之旅,结果却是幽闭孤馆,苦闷无聊。独在异乡为异客,文化上的孤立处境,另借女性敏感的心理知觉,使人物情感的孤独异化及生存状况的无奈与尴尬更加得到凸显。“雨中的猫”恰是他们生存情状的隐喻。这篇小说以及关于居于海外的美国人的一系列故事,如《不合时宜》《艾略特夫妇》《越野大雪》等,都体现了海明威对“自相矛盾、颠三倒四的人类生存状况”⑦的敏锐洞察。

在这部短篇中,人物所有的感受与思想,都最大限度地隐含在形象、动作、话语中。表面上看,作品仿佛平淡如水,甚至“麻木无情”,然而反复推敲、仔细玩味,便会感到那扑面而来的内在情绪。“越少,则越多。”对极简主义审美原则的成功运用,使这篇小说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难怪契诃夫说过,一个人写得越冷静,越不露声色,作品产生的感情可能越深刻、越动人。从有限的文字发掘出广阔的世界,读者的这种体验在这篇小说上得以充分体现。当我们欲将“隐于水下的八分之七”的潜台词一一补全时,不得不花上几倍于原文的文字来叙述,海明威的省略艺术由此可见一斑。

① 吴然:《海明威评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版,第196页。

② David Lodge,“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alist Text:Ernest Hemingway’s ‘Cat in the Rain’.”in Theory into Practice[C].ed.K.M.Newton,N Y:St.Martin’s Press,1992:68.

③ 邱平壤:《海明威研究在中国》,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版,第86页。

④ 本文所采用的《雨中的猫》的引文均引自The Complete Short Stories of Ernest Hemingway.Finca Vigia Edition,129-131.

⑤ Carlos Baker.Hemingway:The Writer as Artist.Princeton,N J,1963:135.

⑥ Paul Smith.A Reader’s Guide to the Short Stories of Ernest Hemingway.Boston:G.K.Hall,1989:46,48.

⑦ Roger Matuz ed.,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Vol.30,Gale Research Inc.NY:191.

猜你喜欢
海明威小猫丈夫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名言
傍晚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安慰
小猫
怎样保护丈夫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