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沙尘暴”意象出发浅析“敦煌”们的人性光彩与迷惘:评徐则臣的《跑步穿过中关村》

2013-08-15 00:42:44郭翼美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天津300071
名作欣赏 2013年24期
关键词:小容七宝徐则臣

⊙郭翼美[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 天津 300071]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读罢此书,我总是反复回忆起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写下的不朽段落。

北京虽是梦幻中的天堂,却从不忘以残酷面孔示人。因着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深邃与时代赋予她的重担,如今生活在这儿的人们,就更加值得被文学所记录和诠释了。才华横溢、埋头苦干的作家徐则臣,197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著有长篇小说《午夜之门》《夜火车》《水边书》,小说集《跑步穿过中关村》《天上人间》《人间烟火》《居延》等。他的文字细腻、质朴,写实而动人,几笔勾画,便如临其境。而他的“京漂”系列小说最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将目光锁定在“京漂”中最为底层的人群:他们所经历着的梦想与欲望,挣扎与孤独,心碎与绝望皆渺小如沙砾,但他们却依旧活得不卑不亢,演绎着最为真实生动的人生。本文将从小说中的“沙尘暴”意象和主人公“敦煌”的生活轨迹出发,浅析“敦煌”们身上的人性光彩与迷惘。

《跑步穿过中关村》(以下简称《跑步》)展现了“京漂”这一特殊群体阴暗、动荡、困窘而又不无喜剧意味的底层生活。“随着敦煌‘跑步’的踪迹,读者可以穿越教育界、知识界、公安及工商管理界,连同广大市民的社会网络,窥见更为复杂离奇的世相。”主人公“敦煌”因卖假证被拘留,他以一句“我出来啦”跃然来到了读者的眼前,伴随他的便是一场“沙尘暴”。“细密的沙尘冲进鼻子、眼睛和嘴里。……天上迷迷蒙蒙一片黄尘,太阳在尘土后面,像块打磨过的毛玻璃,一旦都不刺眼。……这就是沙尘暴,这几天他们除了说他要出去的事,就是沙尘暴。”

“敦煌”在沙尘暴中出现,而在接下来的文本中,沙尘暴也一直伴随着“敦煌”的生活,伴随着他生活的每一次喜怒哀乐和起起落落。显然,反复呈现的“沙尘暴”场景已经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这个意象映射着“敦煌”“夏小容”“七宝”以及所有挣扎在底层的“京漂”们的生活。他们如旋风般,铺天盖地地席卷了这座城市,散落各处却只活在底层,他们做着不受人尊敬,甚至违法的活计,更背负着不受人喜欢的身份特征——“没有身份”,可他们身上却也闪耀着属于他们这个群体独特的人性光彩。

“敦煌”们执著悲怆,充满着不息的生命力。在社会与人生的夹缝中保留的那一点幽默的品质使“敦煌”的形象丰满真实起来,他刚出监狱,却对着卖烟的姑娘开起了玩笑,而最能表现他执著与努力的当数他在卖光盘这件事上下的功夫。都需要些什么技能呢?一是“耍嘴皮子”的功夫,要跟顾客谈得来。“办假证不就靠张嘴么,你得让人家相信,假的比真的好使。跟算命一样”。二是对客源的分析,也头头是道,他有自己的想法,不能这么零散的卖,打游击只能挣小钱,还忙得跌跌爬爬的,最好能找到点,建立固定的资源。他分析道:“能固定的只有三块:大学生,这帮年轻人花钱眼都不眨,那是为了艺术;坐办公室的,翻翻报纸修修指甲那种的,为了解闷;公司白领金领,忙得蹲马桶都得看时间,最需要休闲,歪在沙发上把胳膊腿摊开,看一个好故事,不是书,谁还看书,是碟,故事片,片越大越好。”三要根据性别来判断他或她买盘的习惯和规律:家庭主妇身上有零钱,又爱看这种掉眼泪的剧情;男人就不一样了,觉得失了档次,那就需要“引导着”他们来买。他努力地经营着自己的事业,这股执著的劲儿使他的生命力淋漓尽致地焕发了出来,他乐观坚强地奔跑着,穿过中关村,穿过北京城,穿过在他身边湍急流过的时光长河。虽是在卖“盗版光碟”,却总有一股“气壮山河”的雄浑藏在其中,让人油然而生出一份敬意。底层“京漂”卑微、渺小,甚至遭到歧视,可维系着这个巨大的城市日夜运转的不仅是那些在金融街里似乎可以翻云覆雨的富人们,也有这些渺小的沙粒日复一日的奔波与辛苦。徐则臣的写作使这些人物的生命尽情绽放,纵使劳碌不一定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收获,那份穷尽一切换取明天的魄力依旧令人为之震撼和感动。小说描写的只是“敦煌”等人的故事,而我们知道,那是千千万万个故事的缩影,是最普通的人的史诗。体会到这份洋溢着的不息的生命力,我们就很难对这些人物的命运丧失信心,这也是小说最根本的基调。

“敦煌”们渴求着物质,他们留在北京生活的主要目的和动力就是对金钱的渴望,他们必须忍下苦累,因为只有借助着城市许许多多的便利,他们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比如“旷山”的经历。然而,在熙熙攘攘的冷漠城市中,他们却无法冷漠,无法吝啬心底的善意与温情:他们深深懂得彼此的惶恐,彼此的无奈。“敦煌”曾回忆自己被抓的经历——是“保定”替他们俩人顶了罪,没准还会判刑;而最终,“敦煌”又替“旷山”顶了罪,进了监狱,成了另一个“保定”。他们在彼此的身上找寻自己,看到自己的影子,就怎么也下不去手放任不管了。《跑步》的经典片段中,奔跑的“敦煌”是为了给一个住在知春里豪宅中的女孩送光碟,她每隔一两天就要两张盘,但只要暴力与恐怖的。“敦煌”不知不觉中关心起了她的生活,希望她能看一些其他类型的电影,调节一下情绪。后来,他看到女孩儿家门上贴的封条,他想到了自己是不是也会“哪一天突然不见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他看着北京地下的三十万吨黄土,又悄悄问自己,“那能垒出多少个坟堆啊”。同是漂在北京,他理解那种在异乡里彷徨的感受。于是他用自己的积蓄去派出所赎“七宝”,还替“旷山”顶罪,还日夜琢磨着要把他的同伴“保定”带出监狱大门。

“敦煌”们本性纯粹。从小说中,我们看到近乎本色、缺少修饰的他们,在隐秘与直白的情感中寻找着自己的灵魂,也迷失着自己的灵魂,原有的坚持已经被颠覆,无限的可能性使他们的心灵如身体般居无定所。然而,就是在这些与自己一样漂泊的人身上,他们开始知冷知热。“敦煌”与夏小容在一场沙尘暴中见面,他们很快坐在了同一张饭桌上,仿佛旧识,惺惺相惜,二人很快就发生了亲密的关系——“他感到身心一派澄明,无端地觉得天是高的云是白的风是蓝的,无端地认为现在已经是惠风和畅,仿佛屋顶已经不存在,沙尘暴也没有光临过北京。”夏小容自称为“姐姐”,她身上似乎有着天然的母性,从此“敦煌”与这个大城市里的一个人有了联系,他听到夏小容为他煮面时锅碗碰撞的声音,流浪着的灵魂找到了住所。然而他们终究不能承受爱情与家庭的重担,“漂泊使得他们即便在一起也从不抒情,不敢也不屑于山盟海誓,他们苦涩的爱被表达在行动中”(申霞燕:《北京欲望故事——徐则臣论》,《当代文学评论》2009年第6期)。比如“敦煌”对夏小容丈夫“旷山”不问由来的一阵揪打和灌酒,又为了挽救“旷山”勇敢地承认那箱色情盗版碟是自己的,用自己宝贵的青春换取了“夏小容”丈夫的自由。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在对徐则臣的评奖词中说:“徐则臣的写作敏锐、正直、宽阔。他的小说,正视人类经验的复杂,体认卑微人生的艰难,也珍视个人成长史上的创伤记忆对自我的影响和塑造。他以一种平等的思想、冷静的观察介入当代现实,并以叛逆而不失谦卑的写作伦理建构个人的历史,使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拥有被理解的权利。”

正如各界对徐则臣的评价一样,在《跑步》这部作品中,的确有将故事内容升华和深化的部分。首先,我认为徐则臣的写作带着一点为“京漂”正名的意味,这些不起眼的人们虽然跋涉在城市底层,而他的撰写态度却是端正的、明了的,“他没有像许多底层文学创作者那样,一写到底层世界就是暴虐、丑恶、病态、残缺;一写到下岗工人和劳动群众,就是命运重压下的扭曲、异化、沉沦、堕落”(丁智才:《当前文学底层书写的误区刍议》,《当代文坛》2005年第1期),而是身临其中地观察与体验,这样的写作态度使得他在诠释人物的性格与本色时游刃有余,生动逼真,这也体现了他作为一名作家的原则与情怀。其次,《跑步》中各种人物的命运都有一种复现的倾向,这种复现既是在自己的身上,也是在人物与人物之间。这部小说没有提及这些漂泊的人的来处,似乎“他们”一直就在这里,无处安身,直到下一批满怀壮志的“他们”的来到。在开篇处,“敦煌”走出了监狱,而在片尾,他又被拷上了手铐,进了监狱,一切为生活的抗争终于无果,终于归零;在“敦煌”与夏小容的相处中,他总是害怕夏小容会变成那些女人:三十多岁,在天桥下抱着孩子卖光盘,敞着衣服喂奶,这其中也有着命运复现的含义;夏小容在惊慌中流产了,而“七宝”却有了“敦煌”的孩子,那么“七宝”的命运呢?那个“七宝”的孩子的命运呢?是不是也将陷入这些不断的反复中?正如前文所说,从这一层面上来看,作者在小说中不仅写出了这些“奔跑”的人们旺盛向上的生命力,也深深担忧着他们人生中苦苦挣扎不敢沉没的悲剧。一部好的作品,不仅要有诠释生活与生命的内容,更需要用语言的灵魂去发挥揭示人性与拷问命运的力量,只有如此,这部作品才能被人铭记,引人思考。

北京这个城市的春夏秋冬不知解释了多少漂泊者的一生,它用神秘的力量诱惑着无数平凡的人从四面八方涌来,“敦煌”“七宝”“夏小容”“旷山”“保定”,都是这万千人中最典型的样本。在《跑步》这部小说中,作者用娴熟、细腻的笔触带我们走入了“敦煌”们的生活,肯定了这些底层蚁族们执着的生活态度和不息的生命活力。合上书页,当我们再次走进那鱼龙混杂的地铁线,看看那些推销光盘的小贩们,他们其中是不是就有那个生龙活虎,为了明天奔走的“敦煌”呢?为着他们共同的目标,“敦煌”们不停挥洒着让青春无悔的血泪。

作者不仅关注了底层“京漂”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为平凡者记录喜怒哀乐,更着力探索了这个特殊的群体在追寻明日道路上的坚持与挫败,深刻描绘了在高压与欲望双重考验下人性的光彩与徘徊,为探索城市生活给人性留下的烙印储备了珍贵资料。

奔跑。在北京奔跑,为生存奔跑,有目标,有速度,有力度,“敦煌”们执著向前,势不停歇。

[1]邵燕君.徐步向前——徐则臣小说简论[J].当代文坛,2007(6):26-28.

[2] 郑兴.论徐则臣的“北京系列”小说[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2):50-52.

[3] 徐则臣.跑步穿过中关村[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

[4]申霞艳.北京的欲望叙事———徐则臣论[J].当代作家评论,2009(6):131-137.

[5] 李敬泽.徐则臣评集[J].百花洲,2009(6):36.

[6] 丁智才.当前文学底层书写的误区刍议[J].当代文坛,2005(1):34-36.

猜你喜欢
小容七宝徐则臣
在文化和历史的场中
山花(2022年5期)2022-05-12 21:24:35
成长、转徙、回望
——论徐则臣文学的发轫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实验小学
少先队活动(2020年9期)2020-10-28 08:04:14
家有巧手爷爷
徐则臣自称写《北上》靠的是“现实感”
文学教育(2019年11期)2019-11-26 13:27:59
恋上同桌的你
评徐则臣小说创作
长江丛刊(2017年13期)2017-12-01 09:28:12
七宝的汤圆
七宝的汤圆
学生天地(2017年5期)2017-03-17 07:32:30
小黑的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