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书写的青春映画:浅析岩井俊二的青春题材影片

2013-08-15 00:42:44赵思婷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名作欣赏 2013年24期
关键词:井俊二逆光青春

⊙赵思婷[集美大学文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1]

美国社会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其专著《菊与刀》中,用菊花与武士刀形容日本民族的性格。菊是日本人对生命含蓄平和的态度,刀却是他们对暴力、残酷的热烈崇拜。这两个极端的意象生动地概括出日本民族心理的矛盾性特征,也反映出两极分化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特点。日本当代著名导演岩井俊二通过影像的方式将这两个极端的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青春电影既讲述浪漫美好的初恋,又刻画残酷冷峻的死亡,画面时而唯美时而血腥。他运用独特的电影语言将二者极好地融为一体,表达他对真实青春和当代社会现实的思考。

一、青春的讴歌者:岩井俊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日本青春题材影片开始出现并兴盛的时期,从追求浪漫幻觉的“太阳族电影”到新浪潮运动期间,诞生了许多有影响的电影作品,张扬青年群体的反叛及个性意识,肯定自然人性和欲望,既与当时社会语境相适应,又迎合学生运动的兴起及发展。之后的七八十年代亦有相应的类型片出现,探讨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转向,反叛性减弱,现实性增强,集中表现最普遍的青年群体面对人生、情感、追求、性等命题的思考及源于生理、源于社会的困惑。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独立制片发展为日本电影的主要创作生产模式,导演有了空前广泛的表达空间,在建构主题的过程中亦有了更强大和全面的技术手段和技巧作为依托。新时期的导演在人员构成、出身背景上相较之前的电影人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他们往往跨越了若干不同的艺术门类,如绘画、电视、广告等等,这一点使他们拥有更为杂糅多样的建构形式和表达原则。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90年代的青春题材影片比起之前的电影又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这其中不可不提一位重要的导演——被誉为“映像作家”的岩井俊二。

优秀的艺术家往往是穷尽创作生涯追求一种类型题材,在主题上坚持对这一类型深度挖掘,用不同的作品、以不同的形式探讨对这一主题的毕生思考和求索。岩井俊二热爱青春主题,执著于用不同的影像架构各式各样的青春故事。他的青春电影作品既有对前辈的继承与沿袭,又包含个人的独特创见和新颖的表达方式。青春是一个有无限张力和包蕴的词汇,青春题材影片往往弥漫怀旧情绪,岩井的电影亦是对这种怀旧情结的延续和再现,其代表作《情书》《四月物语》《花与爱丽丝》《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燕尾蝶》等等,都是以描绘青春期的少年少女为出发点,展现作者对青春这一时期的思考。同时,岩井俊二精通各种艺术形式, 他的影片在灯光、构图、色调、剪接等方面都十分出色,优美的配乐穿插其中,使他的电影具备MTV的特质。

二、青春的两面性:美丽与残酷

岩井电影中的青春是具有两面性的,一面如枝头的樱花、夏日的雨水、雪后的大地般清新美好,另一面又有充满着无知、伤害、叛逆、鲁莽、血性的残酷的一面。台湾作家九把刀的书中有句话,“青春是一场淋湿人的大雨”,岩井的影片中,青春既有《四月物语》中卯月满心欢喜感叹“爱的奇迹”时降下的樱花雨,又有《燕尾蝶》中火飞鸿感叹的关于人离世后升上青空,触云后降落大地形成的凄凉大雨。

青春是人生从懵懂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不可能是阳春白雪,更不可能是白纸一张,相反的,青春比起人生的任一时期都更为丰富多彩、包罗万象。青年对万物的好奇和求知将带来了正面和负面的人生影响,在青年时代就已初见端倪,青春因为无知而可爱,也因为无知而残忍,青年会因为懵懂而单纯可爱,也会因此而鲁莽偏执。对生命意义的叩问是青年在人生的这一阶段必然要进行的内心仪式,岩井用不同的形式将这种困惑、迷惘的内心情感外化,用镜头书写他记忆和认识中的青春是何种姿态,或含蓄而诗意,或直白而残酷。

他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大致分为两种类别:一类是普通的少男少女,他们所经历的故事是人人都曾有过的经历。导演通过唯美的镜头语言,含蓄而真实地展现青春的本来面目,挖掘出青春平淡表象下的自然美好。另一类则是另类的青少年,他们或者是叛逆的“问题少年”,或者患有精神疾病。这些青少年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的边缘人物,他们所经历的青春不同于普通人,往往带有暴力、血腥、疯狂等阴暗残酷的一面。

《情书》中,男藤井树自年少起便暗恋着女藤井树,这份爱慕伴随了他的青春直到生命尽头,如若没有渡边博子思念心切而突发奇想往他的故地去信,女藤井树很难在成年后重拾对男孩的青春记忆,并最终发现她错失了这一份美好的爱情。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男孩莲见雄一亦如男藤井树般隐忍、内向、沉静,不习惯于用言语来表达内心所思,而行动上也是迟缓滞后的,对于朋友星野的转变,他并不质疑,亦不询问,而是选择默默承受,这是青春期孩子的敏感怯弱导致的,最终他在始终不明星野真实心境的情况下杀害了他。同样是无言的青春,前者是美的、善的,而后者可以说是恶的、丑陋的。青春的两面性发人唏嘘,发人深省。

三、岩井美学:极端化的表达方式

岩井的电影讲述的青春故事是两面的,因而以此为基础的表现方式也是两面的,但其终极美学追求都是极端化的表达,诚如他在上海电影节接受访问时所说,“我喜欢在一部作品中彻底极端,无论是唯美还是其他”。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镜语,《情书》《四月物语》等是唯美至上的,而《燕尾蝶》《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是极端残酷的。前者绵延着美好、干净的风景长镜头,构成男孩女孩青涩、清新、恬淡的初恋故事最适宜的背景,而后者充满了晃动镜头,以表现人物们动荡混乱的生活和激越不安的心灵。配乐上亦有所区别。岩井俊二是个编导音美各方面都包揽和积极介入的作者导演,他善于使用气氛音乐,不用语言,而是用音调、节奏、曲调等去解释画面。《四月物语》中用了大段清淡的吉他与钢琴配乐,极好地贴合了主人公的心境,值得一提的是配乐,正是由导演本人亲自演奏的。《燕尾蝶》中充满了大量装饰、夸张的配乐,表现了紧张动荡的人生,并用《我的路(My Way)》作为主旋律贯穿全片,强调探讨人生道路和追求的中心议题。《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则主要使用交响乐和电子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既有架构情节的作用,又契合影片主人公的音乐趣味。

由于岩井本人是拍摄广告片、MV出身,他的电影自然而然地带有广告和MV的特征,充满片段式的场景和镜头,尤为注重光影、色彩和构图。前辈导演市井在观看完岩井的影片后发出了一句评价,“原来你的电影是逆光的啊”。诚然,岩井的影片中,有着许多过度曝光的镜头,逆光拍摄加上高光处理使得画面集中到人物轮廓和物体轮廓上,常带有局部光斑。人物陷入柔和的阴影之中,看不清面部表情,仅能隐隐辨认肢体动作,以一抹剪影的姿态出现在画面当中。这样的拍摄手法极易渲染影片情绪,人物的暗淡象征着隐藏和消沉,光线越强烈,人物越黑暗,暗示人的内心世界中存在某些不能够见光的部分。《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岩井将逆光拍摄的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逆光有助于烘托男孩莲见雄一隐忍、沉静的性格和隐蔽、阴郁的内心世界,有一组油画似的画面反复多次在影片中出现,镜头是倾斜的,以绿色的草地为界将画面分割为上下两个部分,男孩逆光站在草丛中,作为近景置于画面的右下角,脸庞埋没在阴影之中,不动声色,而刺目的太阳在画面的左上角,整个画面由浓烈的绿色、广阔的天蓝色构成,点缀着几点光斑,男孩作为主角却淹没在色彩之中,倔强地以一抹剪影证明自己的存在。这组画面极有青春的兴味,青春是绚烂的、天朗气清的,可以无所顾忌地暴露在阳光之中,然而阳光之下必有阴影,有着青春的隐秘面。青春的隐秘在岩井的影像中,既有纯美的恋爱,也有无知的伤害,无畏和怯弱并存,光明和黑暗同在,五彩缤纷,五味杂陈,是以为青春。

四、结语

岩井的青春题材影片,不仅开创了日本电影节青春电影的新纪元,诠释了当代社会每个人记忆中最普遍的青春,还通过对青春的双面表达,建立起独具个人特色的“岩井美学”。观看岩井的电影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大段的美景心旷神怡,忧伤的故事也让人沉醉其中。电影是一场巨大的幻觉,而青春同样是梦一场。

[1][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游飞,蔡卫.世界电影理论思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 王一波.逆光下的生活:岩井俊二电影的美学特征[J].宁夏大学学报,2010(1).

[4]章慧霞.游走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岩井俊二导演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5).

猜你喜欢
井俊二逆光青春
逆光
家教世界(2023年28期)2023-11-14 10:08:20
[Kyrie之歌]キリエのうた 音乐的救赎
中国银幕(2023年10期)2023-10-11 23:35:36
逆光
读者(2023年6期)2023-03-18 06:05:26
岩井俊二首导华语片 《你好,之华》
润·文摘(2018年7期)2018-05-14 09:01:42
逆光飞翔的“天使女孩”
上期主题完美逆光效果 获奖作品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Coco薇(2017年10期)2017-10-12 19:26:55
摇摆不定的青春物语
电影评介(2017年14期)2017-10-09 23:01:50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Coco薇(2016年8期)2016-10-09 16:4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