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如人生 人生如戏:《扶桑花女孩》如是我观

2013-08-15 00:42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名作欣赏 2013年5期
关键词:扶桑励志舞蹈

⊙郭 莉[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21]

极具青春气息的励志轻喜剧《扶桑花女孩》几乎横扫2006至2007年度日本的各大电影奖项,获得日刊体育电影大奖、报知电影奖、日本电影旬报、日本篮丝带电影奖、每日电影奖、日本网络电影大奖、日本学院奖、日本奥斯卡奖、横滨电影节等多个颁奖礼的最佳影片,以及第7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观众在情不自禁的泪水和笑声中,一次次透过电影里的人间百相、复杂的人性和起伏的经历,收获诸多源自生活的智慧和感悟。励志电影是慰藉观众的心灵鸡汤,青春励志片作为一种比较年轻的电影类型,不仅在日本,在好莱坞,在世界各地也都受到了日益重视和广泛好评。《扶桑花女孩》所获得的斐然成绩便是有力脚注。其风光无限的背后究竟有什么牵动人心的制胜法宝呢?本文以非电影人的角度,通过对《扶桑花女孩》艺术魅力的分析,寻找其成功的关键因素。

一、多重矛盾跌宕起伏

生活永远是文艺创造的源泉。优秀的励志电影吸引观众的首先是温馨动人的故事情节与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扶桑花女孩》取材于真人真事,影片构思巧妙,一改以往剧情简单、平淡无奇的叙事风格,以草裙舞女孩充满悲欢离合的奋斗经历为主线,折射出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经济状况、传统理念、文化风貌及社会百态,在各种矛盾冲突中极具戏剧性地再现了东北工业小镇的复兴历程。

矛盾一:重工业转型,服务业兴起。

昭和40年(1965),石油逐渐取代煤矿成为主要燃料能源,昔日的煤矿相继关闭,无数的矿工面临下岗和失业。以采矿为生的日本福岛县磐市也面临产业的没落和转型的危机。故事的缘起是矿山工人为了摆脱失业困境而努力筹建新的娱乐中心,欲将热带岛屿文化移植到日本的东北小镇,决定在这个寒冷的北国投资兴建一个四季如夏的“夏威夷音乐娱乐中心”来拯救矿场的财务危机。娱乐中心招募当地矿山的姑娘,并从当时极负盛名的东京国际剧团请来了一位时尚的舞蹈老师来教女孩子们学习跳舞。在最初的草裙舞会上,女孩们第一次看到了这种露脐摆臀的舞蹈,吓得纷纷逃走,只有纪美子、早苗、初子和小百合四个完全没有舞蹈基础的“笨姑娘”心怀忐忑地留了下来。

矛盾二:保守思想遭遇开放观念。

保守固执的村民反对并指责她们学习舞蹈,对这个外表放浪不羁的舞蹈老师内心里抱着轻蔑与排斥,男人的光荣是为工作牺牲,而女人的传统就是相夫教子。他们认为矿山才是他们的荣耀,对“衣不蔽体”、“搔首弄姿”的夏威夷草裙舞深以为耻。影片以轻快的美国乡村音乐为背景曲调,在保守与变革的争执与对立中拉开序幕。平山老师的出现即象征一股外来的力量,一股来自都市新生活的思潮。由于纪美子等人的热诚、勤奋和对梦想的执著感染了平山,她开始全力以赴地授课。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姑娘加入学习舞蹈的队伍,并逐渐认识到在曼妙的舞姿和异域风情的音乐中包涵着的美的语言,她们的任劳任怨不仅为男人们减轻了家庭经济的负担,是为家庭付出的一种表现,同时也在为矿山经济的发展默默地贡献力量,她们所从事的是一份高尚而充满希望的工作。

矛盾三:青春梦想与现实坎坷。

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平山老师带领姑娘们不畏接踵而来的阻挠和困难,经过刻苦训练,终于迎来了第一场宣传演出。欢快的节奏与轻柔的音乐中呈现出许多汗水与泪水交融的画面,希望仿佛就在眼前。由于乡下人没有见过大场面,初次登台的她们怯场、出错,竟然和观众打起仗来。面对失败,她们由灰心沮丧、相互埋怨到团结合作、相互鼓励,带着日益自信和坚定的微笑重登舞台之后,逐渐获得媒体的好评。然而命运的试炼有时是残酷且突如其来的。在一次演出过程中,传来了小百合的父亲遭遇矿难,生命垂危的消息。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希望女儿成为一名专业的舞蹈演员,小百合顶着巨大的悲痛和高度的心理压力,坚持带着微笑上场,虽然她错过了与父亲的最后一面,但却由此蜕变为坚强专业的舞者。影片的结尾,娱乐中心红红火火地开张了,扶桑花女孩们在欢快动感的鼓点和观众们的欢呼声中惊艳出场,她们整齐一致地扭动腰肢,纯熟精湛的表演、喜悦灿烂的笑容以及快乐自信的呼喊“フラガ ル”让全剧达到高潮。矿山的女儿终于在舞台上绽放出了青春的绚丽,实现了人生的梦想和价值。

二、回归传统的“乡愁”

《扶桑花女孩》的时代背景正好处在全球经济转型、传统产业的生存面临极大挑战的年代。实际上,1955年是日本经济从复兴走向高速增长的分界线。早在这个时候,日本政府吉田茂内阁与鸠山一郎内阁就先后制定完善了一个《经济自立五年计划》。在这个计划中,提出了两大目标:第一,力争做好产业的合理化调整,以实现不依靠“美援”与“特需”的国际收支平衡与扩大,在此基础上达到“经济自立”;第二,充分吸收迅速扩大的适龄劳动人口,实现“完全就业”。建立新的产业、提高生产效率等措施,由此引发了对能源电力需求的增加,并进行以电力工业为中心的建设,逐步以石油取代煤炭发电。①磐市,这个孕育了一代代矿工文化,曾经让矿工们引以为豪的煤矿小镇日渐凋敝,正是这股大潮冲击下的必然结果。影片几乎可以看成是日本经济痛苦转型的一个缩影。

然而,转型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也是一次重生的机会。导演并没有把表现的重点放在历史的伤口之上,而是以轻松的喜剧形式展现经济变迁的沉重话题,在矿山的男女老少寻找生机的过程中发现了坚韧、顽强、阳光和温情,岛国的危机意识恰恰造就了这个民族渴望奇迹、绝处逢生的生存哲学和人文精神以及化危机为转机的智慧和勇气。

片中演员个个操着浓厚的福岛地方口音,常常被煤炭染得黑头土脸,深刻表现出当时人们的勤俭、坚毅和单纯的性格。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许多大企业推行“终身雇佣制”,企业十分重视对职工的“感情投资”,主动协调劳资关系,培养职工“以厂为家”的敬业精神。②煤矿公司的墙上高挂“一山一家”的匾额,激励员工与家属以矿为家,尽管工作充满了艰辛与危险,却是一个荣辱与共、生死相顾的大家庭,背后又有来自全家甚至是全镇人的支持,无疑使得团结一心的集体氛围更加浓郁。筹划兴建起来的“夏威夷音乐娱乐中心”,也一如既往地秉承这样的理念,从员工、舞者、乐团到后勤服务,全都来自当地的矿工家庭。

影片处处能让观众感受到这种团结一致的民族精神和相帮相扶的传统人情。纪美子的母亲千代,是老一代矿山人的代表,她的丈夫献身矿下,她却毫无怨言,依旧深爱着矿山,深爱着丈夫的事业。刚开始她对于关闭矿场十分反对,尤其不能谅解女儿学习这种“伤风败俗”的舞蹈。当看到女儿独自一人在教室里挥汗苦练,旋律的起伏、节奏的震撼以及舞蹈的唯美,让她亲眼目睹了青春的积极热情与坚定执著,让她理解了这同样是一份靠劳动赚钱的工作,也是一项为矿山人谋求发展的事业。她的感动让母女之间冰释前嫌,并且也带动了全村人的支持,大家共同拿出自家的火炉供娱乐会场调节温度,以便从台湾移植来的椰子树能适应寒冷的东北气候。

日本迅速地从二战的废墟中走出来,发展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经济大国,的确与之独特的企业文化,或者说日本人的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以人为本”的团体主义是日本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正如一个同舟共济的大家庭不难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然而,当今的日本,为时下流行的“御宅族”、“电车男”、“暴走族”这些“颓废的年轻一代”所困扰,人们在淡淡的怀旧气息中回顾朝气蓬勃又朴实可亲的60年代:经济腾飞、“新干线”、“东京奥运会”等等,以及那些虽然保守,但却富有人生追求的一代人,那个知冷知热、相帮相扶的年代……导演借影片展现以“忠、和”为灵魂的日本企业文化,希望重建传统人情的血脉,这不仅迎合了当代日本社会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可、回归和无限眷恋,也是该片广受好评,横扫日本电影界大奖的一个重要社会心理因素。而对于中国观众,《扶桑花女孩》也给我们很好的反思:当下正处在“昭和日本”时代的中国,在经济迅猛发展的阶段,中国企业在各项改革的阵痛中,是否也应该重拾这些传统的遗珠?

三、成长蜕变、与情感的升华

短短110分钟的影片,导演通过人物经历的波折起伏,展现了一个方方面面完成蜕变的时代,几乎所有的人物从生活方式到思想意识都经历了深刻而巨大的转变,可以说成长、蜕变是《扶桑花女孩》的另一主题。女孩们由怯懦到自信,母亲由反对到支持,纪美子经由倔强的叛逆成长为成熟卓越的队长。尤其是平山老师命运与性格的转变带给观众由衷的感动。日语中有一句熟语“旅の は き て”(旅行在外没有熟人,故而可以肆无忌惮地丢丑),说的就是她放荡不羁的举止。平山老师原本是东京舞蹈界最闪耀的明星,由于欠了高利贷的钱而跌入人生的低谷,她迫不得已来到这个穷乡僻壤,只为寻找一份能赚钱的工作。她酩酊大醉地出场,表现出对乡下人的不屑一顾和对“笨学生”的大失所望。渐渐地,她开始倾情专注,为学生打抱不平而怒闯男性澡堂,又为了学生免受责备而隐忍担当。由于村民的误解和不满,她一度决定离开小镇。但是血浓于水的师生之情再次打动了这位倔强的老师,她以自己的执著与热忱,赢得了矿区所有人的尊敬和支持。原先她并未把这里的工作当做人生的重点,而最后她完全融入小镇的生活,把这里当做了生命永远的舞台。佛教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的确,悲伤意味着一段关系的结束,离别总是让人伤感的。《扶桑花女孩》中最煽情的场景也是关于“离别”。第一个,早苗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怀揣着永远不能实现的舞蹈之梦而远迁北海道,最要好的知心挚友纪美子在山冈上奔跑、挥手、呼喊……送行的场面催人泪下。第二个,小百合在闻讯父亲遇难之际,把最痛的悲伤留在心底,把最美好的微笑呈现出来,以她的专业精神和专业素质完成父亲的夙愿,表达了对死者的安慰,这种独特的道别方式令人动容。第三个,平山老师在受到众人误解之后决心回东京,学生们隔着车窗,打着手语,深情挽留的一幕最是温婉动人。那首《wish on mystar》的插曲柔和舒缓,哀而不伤,有一种含蓄蕴藉之美。而夏威夷舞蹈的特色就在于通过身体或手的每一个动作传达真挚的情意:我爱你,像月光照耀大地……两者完美的结合,歌颂了师生之间无限的恩情。

然而,可贵的是,导演似乎在引导观众以更大的视野来看待悲伤,这也使得影片没有只停留在普通煽情的层次。友情、亲情、师生之情,每一次悲伤的泪水过后,总是灿烂的笑颜。观众不禁反思,在人生低谷之处,我们应该如何以长远的目光来看待挫折与悲伤呢?风雨必将升华为彩虹,生命之花终将绽放,追逐梦想的脚步在跌倒之后走得更加坚定有力。生活不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考验,人在当下,往往很难与命运角力,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发生的事,或许只有在每一个考验的当下全力以赴之后无愧于心地全然地交托,生命才会是美丽而精彩的。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影片以其整体宏观的视角向我们诠释了人生的意义,这也是它达到励志效果的成功因素。

电影是一门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不仅承载着时代的信息,也是人们价值观和情感的投入。窃以为,《扶桑花女孩》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还在于它对传统励志影片的突破和创新。

首先,传统的励志片遵循的模式是1%的天赋+99%的汗水=100%的成功,而《扶桑花女孩》则侧重于100%的热情与努力,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完全没有天赋可言,却凭借着对梦想的无限激情与执著,最终赢得成功、收获赞誉。其次,传统励志片多表现个人的奋斗历程,可以说是一部个人的传奇史,其他角色的设置都是从正反两面用以烘托主人公的。可是《扶桑花女孩》表现的是集体的奋斗过程,个体差异和矛盾在不断的摩擦调和中曲折展开,大家的目标相同,最后走向集体的成功,这种尊重集体的价值观与东方传统文化相对应。再次,传统励志电影的主人公往往独自面对各种压力与挑战,经历生活的酸甜苦辣,其整体风格多为沉重严肃。而《扶桑花女孩》不但没有表现日本传统的“物の哀れ”,也没有表现愤世嫉俗的情绪,在理想与现实的交锋中,始终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尤其是舞蹈的节奏、音乐的流动,激情与柔美的结合所产生的美感让观众情绪愉悦而兴奋。

《扶桑花女孩》是一部非常成功的青春励志电影,它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传统青春励志影片的经验,有跌宕感人的故事情节、层出不穷的矛盾冲突,以及刻画了细腻的人物性格,每一位观众似乎都可以在影片所展现的群体中寻找到自己的影子,同时,它与日本的文化传统相结合,突出了日本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对时代精神的呼唤,创造出适合东方文化语境的鲜明风格,蕴涵着对人生智慧的深刻诠释。

① 王妍:《试述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40—42页。

② 李家年:《浅析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历史学习》2004年第4期,第17—18页。

猜你喜欢
扶桑励志舞蹈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扶桑”国到底在哪里?
名人励志奇葩说?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对日本不宜称“扶桑”
生活励志
紧紧抓住妈妈的手,方寸之间舞出励志童星
励志之情对里隐 嵌名之趣联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