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改编、传递普世价值、诠释中国民族精神——评《赵氏孤儿案》

2013-08-15 00:50郭志斌
电影评介 2013年8期
关键词:屠岸贾程婴赵氏

郭志斌 彭 磊

一、从《赵氏孤儿案》看经典改编

《赵氏孤儿》作为中国的传统戏剧,有人称它为中国的《哈姆雷特》,伏尔泰曾将之改编为《中国孤儿》,王国维则认为其“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说的都是它作为经典的价值。相信只要改编得当,传达出悲剧的文化价值,这一故事放在今天也极具现代性和震撼力。

改编《赵氏孤儿》,无疑难度很大。《左传》和《史记》对这一史实的记述有很大不同,无论怎样裁切史料,都可能引起争议。元代杂剧《赵氏孤儿》主要取材《史记》:晋国文臣赵盾因与大将屠岸贾有隙,满门三百口亲丁净被屠岸贾冤杀,只留下一个孤儿。这个孤儿,成为这个家族讨回正义的唯一寄托,也像是正义留在世间的一个火种。于是,谁抱起这个婴儿,原本的生活就会被彻底毁坏,不自觉地卷入到这场正义之战中。从门客兼医人程婴,到大将韩厥、好友公孙杵臼,或为承诺,或因义愤,或重友情,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这场拯救孤儿的行动中。可以说,每有一个人慷慨赴死,正义在世间就多了一份存在的希望。生命的激情与悲壮,一轮轮鲜血和勇气的较量,体现的正是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精神和信念所爆发出的巨大力量。

《赵氏孤儿》改编的关键是如何处理程婴的主动献子。血缘是儒家家族文化的根基,人人皆知“虎毒不食子”的常理,程婴献子正是对这一观念的超越。当有一个巨大的不义存在,当有更多的婴儿等待拯救、更大的正义等待实现时,人是可以做出这种超越性的选择的。程婴违背人性的选择,是这部悲剧的关键所在。《赵氏孤儿案》对此段的处理,比较严谨、合情合理,尤其对程婴与公孙谋划此计的处理,不仅丰富了原剧的情境,也很有古典戏剧的风韵。

《赵氏孤儿案》虽对元杂剧做了很多改编,在人物形象、戏剧冲突上增加了很多细节,但还是尊重原剧之魂的,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复仇与正义的价值认知。儒家认为伦理正义是法律正义的基础,当社会和法律无法对罪犯实施惩罚时,儒家把个人的复仇,也看做是彰显正义与天道的一种合理手段,所谓“善恶有报,不是不报”。复仇看似残酷,却是寻求人间正义和彰显天道正义的一种人性行为。

近年影视剧改编历史经典常常遭遇各种质疑。对经典究竟是忠实还是创新,成为核心焦点。改编者几乎都声称自己更尊重原著的精神,哪怕是有所创新,也把它标榜为更贴近历史真实的解读。如何让经典记忆与当下的审美潮流,做到尽可能完美的对接,是所有创作者要不断思考的问题。但创新一定得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创新的目的是唤起人们对传统价值的新情感,体味经典的韵味与内涵。从这个角度说,《赵氏孤儿案》尊重了原著所展示的文化价值,尽最大可能还原了人物和故事之“神”。

1.精神起点有超越

4年前,陈凯歌执导的电影《赵氏孤儿》票房平平,争议很大,但如今人们却对这部荧屏之作充满赞誉,这是因为电视剧在精神起点上超越了前者。主人公程婴在电影中的定位是无辜卷入的草民,并采用了去英雄化的处理方式;而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则挖掘了英雄壮举的精神内涵,表现的是正义实施的理性庄严和舍生取义的崇高人格,更符合人们对小人物大英雄的期盼。

阎建钢说:“我崇敬程婴,我相信先祖有过一段辉煌的时代,这个时代慷慨悲歌之士层出不穷,敢担大义,勇于献身。我特别敬仰那个时代对生命、对人格的尊重。”正是这一点,让这一故事流传了2000多年……该剧唤起了我们历史上曾经拥有的宝贵民族精神,从而让人们看到了今天现实中大义、人格的稀缺和淡漠,由此感动了荧屏前无数观众。

2.经典故事加想象

一个“舍子救孤”的短暂、激烈的英雄壮举,其实远远不足以撑起40集的鸿篇巨制。史书上对于许多事件的记载其实只有寥寥几行,《赵氏孤儿》同样如此。屠岸贾究竟与赵氏有何深仇大恨?程婴为何要牺牲自己的孩子来帮赵氏留后?……种种疑问反而让编剧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剧集开篇就是楚晋两国激烈交战,情势危急,它通过战场上的忠义与背叛,为赵氏和屠岸贾的历史冤仇和激烈对立埋下伏笔,既有悬念更显紧张。此刻,程婴无意中救下了生命垂危的晋将赵克,由此,入情入理地将他卷入了晋国朝廷权贵的争斗漩涡之中。前10多集,虽没有出现“舍子救孤”高潮,但吴秀波饰演的程婴和孙淳饰演的屠岸贾一正一邪,彼此较量,你来我往,两位视帝接连过招,一个工于心计,一个见招拆招,精彩“飚戏”,颇有看头。

程婴经历大苦大悲依旧仁爱待人,屠岸贾霸气十足又老奸巨猾,《赵氏孤儿案》的故事大致忠于历史经典,人物合情合理,细节想象充分,没有走雷人、狗血、戏说路线,让人物变得更加真实、丰满、更具人性化,从而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的历史穿透力,它所表现的价值观是经过历史与民众检验的。虽然人人都可以重新阐释与演绎经典,但学问与情怀的高低,却能立判高下。从一部普通作品中,我们很难判断一个庸才的艺术功力,一旦演绎名著,立即就能现出原形。这也是很多著名导演并不敢轻易“染指”经典的原因。如何把一部经过民族历史检验的经典搬上荧屏,本身就最能考验一个创作者的功力。因为经典不仅携带和见证了我们关于文明的公共记忆,它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与价值往往是普通作品无法比拟的。

二、传递普世价值正视历史变迁

“赵氏孤儿”的故事家喻户晓,在《左传》、《史记·赵世家》、《新序》、《说苑》中都有记载。到了元朝,纪君祥把这个历史故事成功改编成了剧本《冤报冤赵氏孤儿》,集中地反映了中国悲剧文化精神。编剧陈文贵与导演阎建钢作为同代人有着共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仁爱、道义、诚信、礼智等种种我们日渐淡漠的精神内涵融入其中,传递大仁大爱,引领人们走向人间正道。在清宫戏泛滥的今天,《赵氏孤儿案》用列国故事同样道出了历史兴衰的原因和价值,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规律,正视这种变迁,对于现在正处发展中的中国也有现实意义。

电视剧《赵氏孤儿案》显然理解了这出经典悲剧背后的核心价值,并且运用电视语言做了恰当的处理,相信它也会引领更多的观众进入那个人格伟岸、阔大的年代。《赵氏孤儿》表面看是一部复仇之戏,其实表现的是正义实施的理性庄严和舍生取义的崇高人格。如果没有赵氏孤儿,也就没有了此后显赫的赵氏世家,也就没有战国时称雄一方的赵国。正义终将伸张,是这出悲剧的真正主题。传递普世价值,仁爱高于一切。

三、诠释中国民族精神

200多年前,法国启蒙运动领袖、文学家伏尔泰根据法国传教士翻译的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为法文剧本,取名《中国孤儿》,该剧本是伏尔泰的名篇之一,在巴黎演出时引起轰动。之所以轰动,是因为这个故事让法国人、欧洲人领略到了中国文化。故事体现的中国人的人生观、生死观、忠奸观、善恶观、荣辱观、救国观、复仇观,个人和国家的观念,侠义和感恩的观念,以及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政治文化状况,都令他们惊奇,这些观念和态度或者是西方所没有的,或者是很不同的。这些都体现了中国道德和儒家文化的精髓。故事人物忠诚献身的精神和成仁取义的品格正是当时法国社会所亟需的。

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古人,譬如说他们是愚忠、冤冤相报、迷信、重男轻女等等。我们更应该想想几千年来,人类精神上到底有哪些进步;我们到底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我们的心灵有没有公孙杵臼、程婴他们纯净;故事本身所体现的精神内核应不应该丢掉。

猜你喜欢
屠岸贾程婴赵氏
《赵氏孤儿》
恢弘震撼的北昆《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的改编与创新——从元杂剧到电影
门 客
A new spec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genus Opisthotropis (Serpentes: Colubridae: Natricinae) from western Hunan, China
赵氏的祖先造父
不同程婴的不同主题——由程婴看豫剧《程婴救孤》,以及话剧、电影《赵氏孤儿》的主题
简析电影《赵氏孤儿》体现的悲剧性
赵氏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