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靳爱菊
海盗是指专门在海上抢劫其他船只的犯罪者。几个世纪以来海盗横行于世界各个角落,中国也曾受到海盗侵袭,早在先秦就有海盗进行劫掠活动,后直到明清,海盗的活动越来越频繁;组织越来越严密。总之,海盗活动作为我国沿海地区的一种特有现象,具有研究价值。
我国对于海盗问题的研究还是一个新兴领域,但是已经有一些学者勇闯“禁区’,开始研究这个问题。如郑广南先生的《中国海盗史》,这部著作是中国第一部海盗史学术专著,出版后立即引起海内外学者的重视。这部著作详细论述了中国历朝历代海盗活动的情况,重点说明了海盗亦盗亦商的性质。而美国圣母大学的穆黛安教授所写的《华南海盗》则着重写华南地区的海盗,作者对海盗的产生、发展、骤增、衰微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对清代社会史的研究具有开拓性意义。又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刘平研究嘉庆时期的广东海盗,就从越南的西山农民政权说起。阮文惠为了与阮福映相抗衡,招募了大量的中国海盗为其所用,使得广东海盗蓬勃发展。文章就清代海盗猖獗的原因进行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清代一朝,海盗活动十分猖獗。主要据点集中在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这里的广东,其实更倾向于人们说的“岭南”这一概念。在清代,“岭南”管辖九府四州,分别为:广州府、韶州府、惠州府、潮州府、肇庆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琼州府、南雄直隶州、连州直隶州、嘉定直隶州、罗定直隶州。而琼州府就是海南岛,它因地处南海航线要冲,而成为海盗隐匿的巢穴之一。据《琼州府志》记,发生在顺治八年(1651)至嘉庆十五年(1810),海南各地的海盗事件就有24起。《崖州志》记载从1658年到1865年间,仅崖州地区发生的海盗事件就有10多起。
顺治康熙时,东南沿海一带的人民在郑成功、张煌言等领导下进行抗清斗争。为了防范汉族人民的反抗,清朝政府施行海禁,严禁人民下海,当时对外通商的口岸只有澳门一地。海南地处沿海要冲之地,自然也在禁绝之列。人们赖以生存的沿海贸易和出海捕鱼都被禁止,因而沿海居民的生活日益贫困,怨声载道。所以海盗集团中的成员大多是渔民或贫民,他们参加海盗集团无非就是为了填饱肚子,养家糊口。这一时期的海南,也处于这一浪潮中,成为海盗劫掠、聚居的地方。此时海盗的性质亦盗亦商,他们劫掠货物是为了买卖交换,因此这时的海盗被称为“私商”。
乾嘉时期海盗活动复盛,这一时期的海盗多了几分强盗的味道,公开劫掠货物。“乾隆三十五年,海寇犯万州万陵市,官兵追之不及。五十七年,贼复寇万陵市,追捕不及”。到了嘉庆时期,广东海盗规模扩大,发展为七大帮派。
海南岛孤悬于大海中,它及其周边岛屿却成为了众海盗聚集的地方,原因何在呢?
1.地理因素。其北部与雷州半岛相望;西邻北部湾,与越南对峙;东南面对着的是辽阔的南海和太平洋。在历史上,海南岛素称“南疆之要塞、两广之门户”,既可控制华南沿海交通,又据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沿岸流通的要冲,在军事和经济上,以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了躲避政府围剿,许多海盗通过海南逃窜到东南亚避难,这也是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通往东南亚的要塞之一决定的。另外海南岛周围遍布小岛,统称南海诸岛。这些小岛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千里长沙、万里石塘“。这里的海岸线曲折迂回,凹凸错落,可以隐藏躲避的港湾随处可觅,偶尔也可遇到辽阔的淡水海水交融的江河入海口。这些港口的自然条件,为海盗的劫掠行为提供了有利的客观因素。
2.经济因素。海南岛及其周围的南海诸岛,列入中国版图已有长久的历史。自唐代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出发历经今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地。而海南岛正是这条海上航线的必经岛屿,以海南岛为中心,形成了往返于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康熙二十三年开海贸易后,“粤东之海,东起潮州,西尽廉州,南至琼崖(海南岛),凡分三路,所在均有出海门户”。海南岛出产许多大陆地区并不多见的热带产品,如椰子、槟榔、橡胶等。同时,海南盛产小珍珠,质量甚高,成为东南亚市场上的畅销物品。所以海盗就以海南岛上的港口为基地,劫掠这些本地物产。另外在这条航线上,来往着许多船只,既有当地渔民的,也有外商的。中国船只多装载丝绸、茶叶、瓷器、米、面等物品,而外国的商船则搭载银元、棉花、毛织品、鸦片。海盗们就以南海诸岛为根据地,劫掠过往商船。
3.海南的造船业发达,为航行提供基本工具。舟船是海盗在海上活动的基本工具,是他们的“战马”和“武器“,也是海盗集团武装势力的重要标志。广东是清代重要的造船地区之一,《粤海关志》中记载“新造商船”的场所有“广州、汕尾、潮州、澄海、海口、乐会等地“。海南的海口是官船厂所在地,同时民间造船业也非常发达。鸦片战争前,海南岛的商船每年前往东京、安南、柬埔寨、暹罗、新加坡等地进行贸易,这些船平均载重达一二千石,运力有一万多吨。这些船都是在海南建造的。
4.海禁政策的实行。顺治时期,清政府为了防止沿海人民与台湾郑氏勾结抗清,颁布了禁海令。宣布沿海人民迁往内地居住,并且不许下海捕鱼、贸易。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朝平定台湾,东南各省疆吏请开海禁,许民以造船出海。而在二十四年(1685)设广东澳门、福建漳州、浙江宁波、江南云台山四榷关与外国通商。但是后来随着海上商业的发展,清朝政府对外贸易的限制也日益严格,并且在乾隆、嘉庆时期重新实行海禁政策。乾隆二十二年(1757),由于英国等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的活动,清朝政府传谕外国商人,从这年开始,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不得再前往厦门、宁波等地。此外,清朝政府又制定了很多限制外商的禁例,如外商不得在广东省城过冬,外商需听中国行商的管束,外商不得随意奴役中国人,外商不得在广州自由出入等等。同时也加强了对内地商人的限制,设立了保商制度。清政府对外贸易的限制政策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另一方面,却使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性,使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经滋长起来的进步的手工业生产,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这也使得许多依靠沿海贸易为生的人遭遇了生存危机,他们不得不再一次走向海洋,成为掠夺、厮杀的海盗。
5.清政府的腐朽统治。道光帝时期海盗复盛,充斥整个洋面。社会又回归到“整个的广东和福建沿岸实际上是在海盗党徒们的控制之下,商船和渔船要向他们交纳经常性的黑费”的失控状态。清朝在嘉庆时期已有走下坡路的趋势,到了道光时期,更是有些日暮西山的味道了。那个时候,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危机四伏。政治上,腐败日益暴露,官场黑暗。军事上,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财政上,国库空虚、入不敷出。为了维持庞大的财政花销不得不通过兼并农民的土地,向农民征收重税获取收入。所以在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下,沿海广大的农民群众毫无生存的办法,不得不再一次走向海洋,向这片广阔的天地索取生存空间。
6.鸦片走私带来的丰厚利润。正当清朝衰落之际,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英、法、美、德等国均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为了掠夺原料,他们加紧对外扩张。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成为西方国家竞相争夺的焦点,英国率先用鸦片走私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并且发动了鸦片战争,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开放国门后,鸦片走私愈演愈烈,其所带来的丰厚利润,是一批海盗投入这项危险活动的重要因素。
回顾清朝海南海盗的活动情况,他们中有的人确是因为生活所迫而走上这条道路;有的却是为了谋取暴利,满足私欲。例如“康熙十九年冬,杨二因前番得志,邀集谢昌复来,直抵铺前掳掠文琼地方。至二十年二月,破海口所。贼乃入城,为所欲为,全城之地尽为蹂躏。城市乡村,惟见破屋坏桓,人号鬼哭,莫有撄其锋者。贼盘踞数月,邑成荒城,所近冲要大路,无不遭其荼毒,等诸丘墟”。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海盗活动有其积极地一面,首先,反官府、杀豪绅。历代海盗首领为了加强同官府对抗的实力,都广招徒众、扩大船队,组成强大的武装集团。海盗在进行反官府、抗官兵武装斗争的同时,也开展反抗少数民族统治集团侵扰中原和东南沿海的军事行动与暴行。明末清初,江、浙、闽、粤海盗归附郑成功,参加抗清斗争,履立战功。其次,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明清王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抑制工商业发展,阻碍社会进步,与历史潮流相悖,而海盗在内地贩运日常用品及奢侈品,运往海外各地销售,极大地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发展,有利于与世界潮流的沟通。这种现象和行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向,是有进步意义的。最后,海盗为抗击西方侵略者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张保仔,嘉庆时期红旗帮的首领。红旗帮有一次在南海与葡萄牙船队冲突,全歼葡队,发现葡舰上的财物全是袭击掳掠中国客船得来,引起张保仔极大愤慨,激发民族感情,于是常集结大队,纵横海上,经常袭击侵犯我国领海的葡、西、荷、英等国船舰,使殖民者提起张保仔都心惊胆颤。
[1]郑广南.中国海盗史[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2]穆黛安.华南海盗(1790-1810)[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曾小全.清代前期的海防体系与广东海盗[J].社会科学,2006(8).
[4]刘平.清中叶广东海盗问题探索[J].清史研究,1998(1).
[5]王前山.中国海盗的命运[J].文史天地,2005(3).
[6]何靖.乾嘉时期粤洋西路海盗猖獗的原因浅谈[J].传承,2008(11).
[7]徐建青.清代前期的民间造船业[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4).
[8]黄启臣.清代前期广东的对外贸易[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4).
[9]田汝康.17-19世纪中叶中国帆船在东南亚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0]刘南威.南海诸岛地名初探[J].岭南文史,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