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敏
作者:黄敏,南宁市规划管理局副科长,邮编:530022
绿道的开发建设对于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宜居城乡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和推动生态保护均具有重大意义。自2010年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掀起了绿道建设的热潮。广州、深圳作为珠三角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在绿道建设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生态景观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日益突出。作者于2013年初专门考察了广州、深圳的绿道建设,深有感触,深受启发。南宁青山环抱、邕江穿绕、河网密布,经过多年打造形成了“绿在城中,城在绿中”的中国绿城和“水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中国水城双城同壁的景象,具备了建设绿道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南宁的绿道建设不仅与绿城水城的建设相得益彰,而且与当前南宁市深入推进“美丽南宁”的建设不谋而合。
绿道的概念源于“绿线”“蓝线”概念,以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中的绿带概念,“绿道”一词译自英文单词“Greenway”,即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而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聚居区等。美国政府户外活动管理委员会的文献中最早对“绿道”的概念作了比较完整的表述:未来的户外风景应是一幅由“绿道”网络组成的生动画卷,人们能够方便地到达居住地周围的开敞空间,绿道将城乡空间有机地联系起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广泛开展绿道建设运动,极大地推动了生态环境的改善。上个世纪90年代末,绿道由学者介绍进入我国,2010年以来在珠三角地区开展大规模建设实践。
绿道由各种自然因素构成的绿廊系统和满足绿道游憩休闲功能所配建的人工系统两大部分构成。绿廊系统主要由地带性植物群落、水体、土壤等具有一定宽度的绿化廊道构成,是绿道控制范围内的主体,通常具备一定的宽度。人工系统包括发展节点、慢行道、标识系统、服务系统、基础设施等。其中,绿道建设内容包括路面铺装、绿化、服务区配置及相关服务配套设施,如交通接驳、通信设施、游览设施、自行车租赁、信息咨询、商业服务、治安管理、科普教育、文化展示、体育休闲、安全救助、森林防火、环境卫生、标识系统等。
按照功能的不同,绿道分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三个级别。其中,区域绿道是指连接城市与城市,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支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的绿道;城市绿道是指连接城市重要组团,对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绿道;社区绿道是指连接社区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主要为附近社区居民服务的绿道。
绿道网是由众多的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组成,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古迹和程序居民聚居区等,兼具生态保护、休闲游憩、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科研教育等多种功能,是一种将生态保护、改善民生和经济发展完美结合的有效载体。
自2010年开始,广州大力开展绿道网建设。目前,广州已建成绿道22174公里,驿站和服务点166个,串联起320个主要景点,覆盖面积360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超过800万,是广东省覆盖面最大、串联景点最多、建成线路最长、综合配套最齐、在中心城区分布最广的绿道网,成为了展示幸福广州的重要窗口,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是广州市“花小钱办大事”的典范工程。
1.两大依托。广州绿道依托广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依托“山、水、城、田、海”的自然格局,沿城市的生态廊道部署绿道网,串联广州最好的山水、田园、历史人文景观,并向城市社区和村庄延伸,形成“绿道成网、景观相连、景随步移、人景交融”的格局。
2.三建结合。广州绿道建设结合花园城市建设、结合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工程、结合迎亚运人民环境整治工程同步开展。使绿道与绿网、水网、路网相互连通,引导市民走进绿地、亲水近水,充分享受到城市人居环境综合改善后的成果。
3.四道相通。绿道建设与轨道、水道、城市慢行道相通,充分发挥绿道低碳出行、轨道快速便捷、水道自然生态、城市慢行道休闲慢行功能,整体提升综合效益。
4.五个连接。绿道通过连接旅游景点、商业网点、运动场所、办公区域、居民社区,使之连接城乡,贴近民生,便捷出行,充分发挥绿道旅游休闲、健康娱乐等功能。
深圳绿道分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三个级别。目前,深圳在全市范围内建成省立绿道346公里,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1864公里,绿道网总长达2210公里,绿道密度达到1公里/平方公里,基本上实现了“连片成网,互通互联”,深受市民的好评。
1.以绿为脉。深圳绿道串联山、水、园、路生态空间要素,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绿道网以基本生态控制线为基础,连接了全市13座山体,15个风景名胜区,1000个公园,12条河流,总长度超过252km的海岸线,深南大道、宝安大道等重要的景观性道路,串联起破碎化的生态斑块和生态廊道。
2.以特色为核。深圳绿道注重挖掘历史文化与景观资源特色内涵,彰显城市特色精髓,串联起全市约1000个公园、广场、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等兴趣点,对城市中呈散点分布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特色资源加以有效组织,实现对特色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的同时,也不断强化城市的文化精髓,提高居民的地方归属感与自豪感。
3.以道为媒。深圳绿道支持步行及非机动交通出行,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绿道网建立起都市步行环的概念:社区绿道以满足5分钟可达为目标,城市绿道以满足15分钟内可达为目标,区域绿道以满足40分钟内可达为目标。此外,社区绿道还尽可能的串联起区内主要河滨、林荫道路、公园、广场、街头绿地、文物古迹、标志性城市节点、商业步行街等公共空间,与都市生活建立紧密联系。绿道网局部还设立了必要的环形线路,使居民能够充分而便捷地利用绿道网,满足日常生活需求。
4.以人为本。深圳绿道积极创造多样化的活动空间,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内涵。绿道网充分发掘特区管理线资源,保留、提升现有的边境设施、军事特色和生态环境,向市民普及国防知识,展示特区发展历程,提高市民的国防意识和安全意识,丰富绿道网的内涵,更好地展现深圳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同时,充分发动市民,结合迎接“特区成立30周年”和“大运会”等重大活动,引导广大市民利用绿道网进行体育锻炼、休闲娱乐和竞技比赛。
1.积极探索,完善思路。广东绿道建设是广东省委作出的决策部署,广州、深圳市的绿道均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两市围绕如何准确把握绿道内涵,实现又快又好的建设目标;如何由边建边管,达到“精建细管”的管理运营水平;如何将一个新生事物,变成家喻户晓的“绿道文化”,并逐步进行多功能开发这些问题,积极开展探索实践,不断完善绿道建设思路。从整体上看,广州、深圳绿道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基础布网阶段。绿道建设之初,广州、深圳着重于结合本市的自然格局、人文资源等完善规划,初步建设绿道的骨干网络,并以此为基础全面铺开绿道建设。二是完善提升阶段。把握绿道建设“生态化、本土化、多样化、人性化”的内涵,不断完善绿道沿线绿化美化、提升绿道周边环境,营造绿色生态长廊绿色效果,完善配套设施,提升绿道建设文化品位,与城市道路网络、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市区步行系统相结合,与地铁站、公交站、商业中心、公共场所、居民小区、办公区等实现互联接驳,确保绿道穿城而过,贯通成网。三是精建细管阶段。把绿道作为城市新的绿色基础设施和精品工程来建,不仅追求数量更注重提升质量,“在景区建绿道、通过绿道建景区”,使市民可以通过绿道走进绿化,通过绿道享受自然生态慢节奏生活。四通八达的慢行道系统、便捷的公共交通接驳,为市民提供更加开敞的绿色休闲游憩空间,是市民共创共享新生活的平台。同时,注重从资金筹措、管理机构、维护机制、安全保障机制、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机制创新,及时总结绿道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营维护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绿道网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确保绿道各项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绿道建设期间,广州、深圳均成立绿道网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绿道建设的统筹协调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发改、、规划、建委、国土、财政、交通、农林、文体、旅游、城管、监察、各县区政府等有关单位。管理方面,两市均明确各区、县级市为绿道管理责任主体,并按不同类型和区位分别纳入市政道路、公园景区、生态林地管理体系,由专业部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确保绿道安全、专用、畅通。同时,两市均出台了绿道管理办法、规划建设技术指引、绿道标识建设指引等各类专项指导性文件,确保了绿道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在绿道的运营上,两市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绿道驿站服务、农家乐餐饮服务、单车租赁、体育配套设施等绿道设施项目经营,确保绿道永续使用。
3.因地制宜,丰富内涵。两市依托山水自然资源,在“山边、水边”开展建设,让绿道“入村、进城”,开辟了多种新型绿道:一是远郊的山体绿道。把绿道引入森林公园,依托森林公园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慢行休闲道、空中连廊,整合森林和水体景区,为游人提供新的观赏游玩线路。二是城市的公园绿道。将部分园道改造为慢跑绿道、健身绿道,并与周边的省立绿道、城市和社区绿道无缝连接,市民通过绿道走进绿色、享受自然更加便捷。三是近郊的田园绿道。把绿道引入田园农庄,使绿道因田园而更美、田园借助绿道更显生态休闲。四是滨海绿道。利用湿地游览区建成综合游览绿道,向湿地绿道观光游客宣传湿地生态知识,滨海湿地绿道逐渐成为生态科普游的新热点。
4.发挥优势,拓展功能。在绿道建设管理中,两市均十分注重发挥自身各种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绿道功能开发。随着绿色网络的全面铺开,其多种功能也逐步彰显。一是低碳出行功能。在城市中心城区,随着绿道网络的不断完善,绿道低碳出行、轨道快速便捷、水道自然生态、城市慢行系统休闲慢行的功能日渐突出,据统计,广州萝岗区科学城绿道日平均人流量达2.7万人次,自行车流量3.5万辆次,比绿道建成之前分别增长了39%和57%。二是旅游观光功能。广州南沙区樱花节期间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其中,清明节假期单日近2万人次,自行车租借达1000辆次。三是体育健身功能。两市在一些靠近居民区的绿道上配套体育锻炼设施,使绿道成为市民体育锻炼的好去处,如深圳大运公园绿道、福荣都市绿道等;在绿道举办自行车、少儿轮滑等休闲体育比赛活动,吸引了广大市民、游客踊跃参与绿道上的休闲健身。四是发展经济功能。绿道建设直接带动了旅游、运动、休闲、餐饮、商贸等相关产业,促进了周边经济发展。以广州增城为例,绿道建成后旅客从2009年的1189.9万人次增加道2011年的1.7亿人次,旅游收入从25.17亿元增加道42亿元,2012年春节期间绿道接待游客33万人次,直接创造旅游收入3652万元,直接创造就业岗位1600多个。
经过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南宁已经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对城市环境、休闲游憩、生态文化等的需求日益提升。绿道的建设使城市的持续发展与人的更高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绿道系统连接整合了城市绿色空间和郊区外围的自然空间,形成一个区域绿色开放空间系统,保护自然斑块的生态功能,促进物种交流,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为“美丽南宁”的建设奠定生态基础。
同时,绿道串联起区域内的自然、人文景点,将分散的生态人文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些重要的景观廊道,不仅大大改善城乡风貌,而且能显著地带动沿线地区服务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宜居城乡的建设。
绿道如同一条翡翠珠链串联起南宁众多特色的自然、人文景点,将城市中的山、水、树、绿衔接搭配,将进一步凸显南宁独具魅力的“中国绿城”和“中国水城”双城形象,更加突出南宁独特的城市灵气和个性,是南宁市生态旅游和宜居城市的最佳结合点,其所代表的南宁生态环境好的城市品牌必将得到国内外更广泛的关注。
根据南宁市的综合交通规划,南宁市将加快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公交为基础的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南宁未来将主要靠“公交+步行与非机动车”出行模式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而绿道的慢行系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步行交通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交通系统的主要接驳方式,自行车主要服务中短距离出行以及公交系统的接驳。
南宁青山环抱、邕江穿绕、河网密布,自然、人文资源禀赋,具有建设绿道网的良好条件和基础。经过多年的努力,南宁打造了“绿在城中,城在绿中”的中国绿城,并已成为了一张亮丽的名片和重要的城市品牌。近年来,通过水环境的改善和滨水绿化景观的提升,南宁不断打造“水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中国水城”,城市绿羽蓝脉的格局初步形成,逐步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绿城”和“中国水城”双城形象,是绿道建设的良好条件和基础。
南宁市完成了《南宁市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控制规划》、《南宁市邕江滩涂景观绿化控制规划》、《南宁市中心城绿线控制规划》、《广西南宁青秀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总体规划(2012—2020)》、《南宁市五象岭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及局部地段详细规划》、《南宁市区北部山脉水库水源林保护与生态旅游规划研究》以及一系列滨江公园规划为为绿道网的规划建设及节点选取和规划走向、落地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基础。《中心城区人行过街系统规划》体现了绿道建设的理念和内容,为绿道网规划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南宁市历史传统街区控制性保护规划》和《老南宁·三街两巷修建性详细规划》对我市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进行“紫线”划定,可通过与绿道网的结合和串联,丰富我市绿道网的内涵,更好地展现南宁的文化底蕴。
当前,南宁深入推进“美丽南宁”的建设,要求用两年的时间明显改善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品质。绿道连接主要的生态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聚居区等,将整合沿线自然资源、地方文化和历史遗存,将形成一些重要的景观廊道和文化遗产廊道,是改善城市风貌和提升城市品质的有效手段。同时,绿道建设本身涉及了道路、自行车道、绿化工程、水环境整治工程、公园广场以及各项配套服务设施,也是“美丽南宁”建设的重要内容。
绿道系统规划涉及资源的跨区域整合,建议南宁绿道系统规划体系分为市域与中心城区两个层面、线网规划与建设规划两个阶段。南宁绿道系统规划应充分考虑南宁市生态本底、景观资源、文化特色和基础设施情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体闲、等需求情况,以南宁城市总体规划及上层次相关规划为指导,提出南宁市绿道系统规划目标、功能定位、发展策略、发展思路。在目标定位及发展策略的指导下,通过选线分析,确定南宁市市域与城市两个层面的绿道网规划布局方案,同时对绿道控制区、配套服务设施、交通衔接设施、绿道多功能开发等进行专项规划,明确各种类型绿道的建设指引,提出建设要求以及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绿道建设规模应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不可盲目求大。珠三角规划区域性绿道规1690公里,总投资30亿,九个城市万人绿道长度为300-500米之间,绿道造价大约为150万/公里。类比珠三角的经验,假设南宁市域取万人500米,区域级绿道规模规划期应控制在400公里之内。
综合考虑南宁市域范围内城镇布局和自然生态、人文、基础设施等资源要素,初步设想南宁市域绿道规划框架为“一横一纵、六射两联”。其中,一横为邕江两岸风光带绿道,由西部生态保护区引出,沿邕江连接东南部生态保护区,途径龙虎山片区、都市区,西津湖片区。一纵由北部生态保护区引出,沿大明山山脉连接南部生态保护区,途径大明山片区、都市发展区、大王滩水库片区。“六射两联”为百色、崇左、来宾、钦州引出的郊野型绿道。
依托南宁市“青山为屏、邕江为带、山水相衔、绿羽成脉”的生态结构,设想规划二十一条绿道,分别为邕江沿线绿道、药用植物园—青秀山—五象岭绿道,高速环路绿道,以及十八条内河绿道。
一方面,今年重点推进青秀山风景区、邕江精品工程示范段、五象湖公园等首批绿道建设,抓紧完成绿道系统等有关规划编制工作,对城市生态廊道系统进行空间管制,并尽快制定今明两年年度计划、分配任务、抓紧落实;另外一方面,绿道建设要立足长远、持续推进,绿道建设折射的健康、环保、人性化理念和相应做饭建议纳入城市规划建设体系,并贯彻落实到“美丽南宁”规划建设的方方面面,例如,在我市今后的城市道路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改变传统的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理念,因地制宜地引进绿道规划建设理念,紧紧围绕着打造宜居城市的要求,把绿道引进城市,逐步改变人们的交通出行方式,倡导低碳生活,等等。
在绿道建设工作中,建议由市园林局牵头,会同市发改委、市建委、市规划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形成专门业务小组,组织绿道建设的详细工作计划,制定我市绿道建设标准、分解、布置任务,指导协调各项工作开展。同时,建议设置专项资金,并通过鼓励社会各界采用出资命名、无偿捐助、等方式,多渠道筹措绿道建设与管理运作资金,确保绿道建设的资金。
一方面,南宁市绿道要与城市结构、功能分区、道路系统各方面建设密切配合,统筹考虑文物古迹保护、风景名胜区保护、旅游资源开发、慢行系统与绿道网系统建设,串联全市公园、广场、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等兴趣点。另外一方面,南宁绿道建设要充分考虑市民康乐游憩的实际需求,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历史文化、科普教育、体闲旅游、康体健身多方面进行整合、挖掘、开发,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倡导主题利用,活化绿道功能内涵。
区域绿道主要依托较大尺度的生态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带、水源保护区、山林地等),建议在自治区层面统筹下有序推进。城市绿道、社区绿道则应突出南宁本地特点,注重为民所用。根据“中国绿城”、“中国水城”建设情况,建议利用已经整治的河道和邕江岸线作为南宁市中心城区绿道主骨架,主要串联沿线开放的公园、广场,尽快在中心城区建立若干条连续、通达的自行车、步行通道,逐步建立起我市的绿道网络。
要强化绿道可达性,提高绿道系统与城市空间、交通的契合度。一是要改善绿道网的系统性和可达性,建立连接路径 (包括与公共活动中心和周边公共交通站点),明确信息指示(让位于建成区外的绿道融入城市生活圈)。二是要强化绿道与城市交通系统的接驳,如地铁站点、公交站点、码头等。
建议充分利用现有河道、道路(次干道、支路)和开发空间,就地取材,着眼于对现有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和美化。按照自行车、步行道基本要求在地面铺装、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简单改造,改造应遵循简洁实用的原则。建议原则上不新征用土地建绿道,涉及用地矛盾问题时建议以租用为主,难以协调情况下绕道而行。同时,建议在绿道串联的公园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座,进行配合的绿道建设改造,例如允许自行车驶入,设置自行车和步行路径,增设避难设施,配套自行车停放点等。作为公益性公共产品,建议绿道沿线只进行基本的设施配套,例如自行车停放点、简易厕所、小卖部和治安点。严格控制绿道内建设商业设施,商业餐饮应依托周边城市网络提供。
在绿道的规划编制期间,建议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移动传媒等渠道开展绿道规划的宣传,组织开展问卷调查、现场咨询、公众论坛等公众咨询活动,了解社会群众的实际需求,让社会广泛参与到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在绿道建设完成之后,建议通过策划与绿道相关的主题活动、大型赛事,吸引公众对绿道的关注。鼓励各类社会团体、经济组织、单位或个人参与绿道的建设、管理与维护工作。
[1]Fa bos,J.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the Greenway Movement,Use and Potentials of Greenways[J].Land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1-3):1-13.
[2]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深圳市绿道网专项规划[Z],2010.
[3]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绿道网规划建设总体实施方案 [Z],2010.
[4]深圳市城市管理局.深圳绿道网[M].2011.
[5]广州市规划局.广州市绿道网建设规划[Z].2011.
[6]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广州绿道[M].2012.
[7]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Z].2010.
[8]南宁市规划管理局.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Z].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