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本刊记者 岳 振 李 坤
9月6日,“山海相约 携手黔行”泛珠三角九省区党刊赴贵州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在当代贵州杂志社、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启动,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喻红秋(后排右八)出席启动仪式。(本刊记者 杨 舰/摄)
在第九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和第三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即将开幕之际,由贵州省委宣传部主办、当代贵州杂志社承办的“山海相约 携手黔行”泛珠三角九省区党刊赴贵州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于9月6日下午在贵阳启动。在两天的时间里,采访团一行约30人分赴遵义市、黔东南州以及贵阳市观山湖区和白云区采访调研。
9月6日下午,赴遵义市采访团来到茅台镇,深入了解茅台酒生产神秘环境、独特工艺和厚重文化,领略国酒茅台独特魅力。
茅台镇是国酒茅台故乡、红军四渡赤水第三渡转折地、古川盐入黔四大渡口之一,是黔北与川南经济区的连接点,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世界酱香型白酒生产区”、“中国酒都核心区”,先后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集镇、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财政体制改革试点镇和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并获全国“百佳和谐”小城镇、全国“生态文明先进镇”、贵州省“十大影响力乡镇”等荣誉称号。
在国酒茅台规划展示馆,采访团了解了茅台酒从枸酱到“国酒”的历史变迁;通过观看茅台酒生产的模拟影像,明白了其生产的繁琐工艺,知道了独特的水质、气候、土壤等条件成就了茅台酒的独特品质;通过参观茅台小城镇规划大厅,了解了茅台酒厂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
行走在茅台镇的街道上,采访团无不被弥散在空气中的酒分子所陶醉。《当代广西》杂志记者黄丹说:“今天终于一睹了茅台酒的‘芳容’,茅台成为国酒真是名不虚传。这是一个大山深处崛起全球知名民族品牌,需要我们共同呵护。”
赴黔东南州采访组在两天的采访参观时间里,聆听了有“天籁之音”美称的侗族大歌;在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当地苗族同胞原生态歌舞令人陶醉。要不是行程时间紧凑,有几位采访团成员恐怕就会“醉在苗乡”了。
西江千户苗寨是贵州苗族人文景观集中展现地之一,由十多个自然村组成,共住有1300余户,人口近6000人,其苗族原生态文化保存完整,是贵州著名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胜地。
“山青水秀俊美贵州,地灵人杰苗寨西江。” 四川《党的建设》杂志记者杨阳如此感叹:“西江的美是天然无污染的美,似苗乡人质朴清亮的歌喉、甜美滋润的米酒;西江的美也是进取勉力的美,折射贵州在泛珠区域合作中‘生态后花园’的区位优势。”
与西江千户苗寨类似的贵州民族传统村寨众多,如何兼顾其保护与开发,成为采访团成员关注的一个焦点。在贵阳市白云区“蓬莱仙界”休闲农业景区召开的座谈会上,贵州师范大学教授但文红根据她自己长期跟踪研究与观察,就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问题,回答了《博鳌观察》编委、驻欧洲首席代表曹芊,《今日海南》杂志副社长柏中建等采访团成员的提问。
但文红认为,乡村文化遗产有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最大特征是“活态性”,是当地村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创造的、不断变迁的、社会性的文化形式,具有成长变化的“生命体”特征。据此,贵州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分为活态性保护、生产性保护,以及适应性保护即为适应乡村文化旅游进行的保护;乡村文化旅游不宜过度商业化,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也不能急于求成。
“四在农家”早已成为遵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也是农村文化再造的一个典型样本。
遵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继松介绍说:“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观意愿,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创建原则,充分依靠群众,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民真正把自信写到了脸上。
在遵义县龙坑镇,采访团深入梳池社区沙湾组采访。到“党群之家”参观了农民文化家园、老年活动室、便民超市、便民网吧、农家书屋、土司文化展示厅等活动场所,体验了这个村庄近20年的发展变化。
“党群之家”这栋三层平房向四周望去,黔北民居鳞次栉比,乡村公路整洁交错,休闲文化广场宽阔舒适,稻田和果蔬基地渐露收获的色彩,几只白鹭轻盈掠过。
见此情景,湖南新湘评论杂志社编委蒋芳才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足以证明遵义“四在农家”建设与生态建设的统一,是真真正正的“富学乐美”。
在贵阳市白云区蓬莱仙界休闲农业旅游景区,采访团被其“农文旅一体化、村寨市一体化、山水人一体化”的发展理念深深吸引,景区中“蓬莱三馆”、“神农园”、“薰衣草特色香草园”令人流连忘返。很多采访团成员对其“黔中仙界、美丽蓬莱”的建设目标一致看好。
广东《南方》杂志副总编辑赵肖峰不由感叹:多彩贵州,美丽乡村。
在贵阳市观山湖区碧海社区,采访团对社区创新社会管理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社区服务中心,采访团参观了社区服务大厅、群众工作站、警务工作站、网格化管理中心、自愿者服务站、法律救助站、图书室、书画室、健身房、“职工之家”。“职工之家”传出慢三旋律,不少中老年人跳得正酣,吸引了记者驻足观看。
在“温馨园”,采访团深入了解了碧海社区的创新养老服务。为给予老年人更多关爱,社区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与金阳医院联手打造碧海社区“温馨园”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设置“小饭桌”、健康小屋、休息室、针灸推拿室等,为辖区老人提供早中晚餐、免费体检、保健咨询、名医推荐、预约就医等服务,定期组织开展免费义诊和免费健康讲座等活动。
香港《经济导报》杂志执行主编杨柏认为碧海社区的创新养老模式适应了新型社区发展需要,满足了部分家庭需求,是家庭养老的一种补充形式,值得探索研究。
此外,记者团还对社区基层民主创新进行了深入了解。社区成立居民议事会,创建“三会一评”制度,把社区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家、居民、热心社区工作的同志选聘为议事会成员。通过广泛收集意见和倾听民声,召开议事会汇集民意,党委专题决策兑现民愿,年终述职接受群众评议,实现城市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澳门《新华澳报》记者陈观生说,贵州虽然是一个西部欠发达省份,但贵阳等地的社区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加强基层社会管理,让人耳目一新。
赴黔东南州采访团在参观丹寨县金钟经济开发区时,其谋求大项目好项目落地、“直奔高端”的招商引资理念引人关注:已经引进了清华启迪科技园,建起了企业孵化器;聘请了16名商界精英担任开发区重要职务;园区装备制造业大大扩展了招商产业链;世界500强企业德国海拉集团入驻园区。
丹寨县只有17万人,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但是在2012年时,其农民人均收入及GDP增速、固定资产投资额都进入全省前10位,在全省88个县市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综合测评中,丹寨县由2010年的第68位上升到第14位。
“思想比较解放,政策优惠实在,服务意识强。”这是《当代江西》杂志社社长刘元敏对丹寨县金钟经济开发区建设的总体感受。
在听完丹寨县委书记侯美传的介绍后,福建《海峡通讯》杂志副总编辑杨振辉评价说,丹寨县经济发展抱的“雄心”令人佩服,在没有太多比较优势的情况下,“丹寨速度”让人刮目相看;县委、县政府对客商服务非常“贴心”,丹寨县主要领导在努力为招商引资项目解决难题,服务到家,令人感动;地区经济定位清晰,园区产业清洁高效,体现了在经济发展路径上的“慧心”,让人看到一个贫困县的发展希望。由此,也可观察到整个贵州招商引资乃至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在贵州令人欣喜的发展变化中,处处体现出‘尊重’二字,无论是工业园区的项目选择,苗寨的旅游开发,还是依山傍水的城市建设,无不体现出尊重自然、尊重人的发展理念。”四川《党的建设》编辑部主任邓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