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本刊记者 付 松
木糖醇薏仁软糖、木糖醇薏仁萨其马、木糖醇薏仁粉、木糖醇薏仁胚芽糕、木糖醇薏仁烤芙……在黔西南州兴仁工业园区,10余个薏仁米深加工产品,一场“薏仁美食Party”,让参加2013年第三次项目观摩会的代表们印象深刻,赞不绝口。
“这个薏仁系列产品太好了!”一位代表的褒奖,引来十几位代表的赞同,“有特色、有竞争力、有高附加值,一定能做出大文章!”
随着传统农业的变身,产业结构的调整,民族品牌的打造,海外市场的开拓,贵州薏仁集团成为国内薏仁米精深加工的“领跑者”。
一个产业带活了一个园区——2013年5月,兴仁工业园区在全省园区成长工程绩效考评中名列第六,跻身100个产业园区的第一梯队。
一个园区带富了一方百姓——2013年1至9月,兴仁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6.76亿元,同比增长16.1%;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756元,同比增长14.2%。
兴仁素有“中国薏仁米之乡”之称, 至今已有400多年薏仁米种植历史。但数百年来,薏仁米和其他农作物一样,仅仅是充饥之物而已。
园区的兴建,企业的入驻,科技的创新,一改过去“贱卖”的历史,薏仁系列产品成了国内外市场的新宠。
1公斤薏仁精油,28万元人民币。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贵州薏仁集团的产品在欧美市场的价格。
这是品牌的价值,也是科研的力量。
三年前,清华大学教授杨延宏受邀担任贵州薏仁集团食品研发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扎根兴仁奋力攻坚,研制出68种薏仁产品。其中的薏仁精油、薏仁多糖等16种产品,除了销往国内30多个省市区,还叩开了韩国、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国外市场之门。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把控标准制定的话语权,掌握产业发展的决定权,成为全国闻名的薏仁米种植基地和产品加工贸易集散地。”园区负责人说。
2012年,兴仁县薏仁米种植面积达15万亩,产量4500多万公斤。2013年种植面积达18万亩,占全国产量的20%以上。
周边地区及越南、缅甸、老挝等国家种植的薏仁米,大部分都是汇聚兴仁加工外运。2012年销售量达13万吨,实现总产值17.68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以上。
清真食品、豆沙粑、鸡枞油加工以及200万头生猪屠宰,一个个农特产品项目落户陆关农特产品加工区,传统的农特产品正逐渐变身为商品,实现了兴仁工业的新突破。
省农委主任刘福成认为,黔西南州高度重视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把农业园区作为全州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载体和主平台,工作力度大,推进速度快,实现了良好开局。
在离陆关农特产品加工区不远的瓦窑寨标准厂房里,苗绣集团公司的工人们正聚精会神地展示着指尖“魔法”——苗族刺绣。
厂房外墙上别致的装饰图案,展示极具民族特色的情调与风格;优美而熟练的指间节奏,源源不断地生产出五彩斑斓的领带、绣片及服饰。
最贵的苗绣领带3600元一条,这让从事了大半辈子刺绣的雷明香有些不敢相信。然而集团公司每年出口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市场七八万条却是不争的事实。
更让她意想不到的是,从小就掌握的这门手艺,居然在几十年之后成了脱贫致富的有力支撑。
“这是没有围墙的产业,联系着千家万户,是富民的好产业。要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抓好旅游商品的开发,使产业真正造福百姓。”省委书记赵克志对苗族刺绣产业如此赞誉。
“敬老爱幼两周全,工业园区来赚钱。”瓦窑寨标准厂房区的一句宣传标语,道出了杨景会及工友们的心声。
36岁的杨景会是贞丰县人,五六岁时就跟着家人学习刺绣,没想到给自己做衣服的手艺,现在派上了大用场。“以前在家务农时收入低,现在我是这里的刺绣女工,吃住都在厂里,每月还能拿2000多元的工资。”对自己的现状,杨景会非常满意。
在苗绣集团公司7050名从业人员中,和杨景会一样相对固定、以公司业务为家庭主要收入的有1050人,其余6000余人均利用空闲时间参与制作刺绣、银饰等苗族工艺品。
2012年,公司总收入6200万元,工资开支就达3750万元,占总支出的60%,人均收入5300元,最多的达5万余元。
在东风柳汽重卡车厢装配制造项目基地,一个个分工不同的车间里,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一辆辆崭新的卡车整齐排列,像在等待着客户的检阅。
“项目今年5月进驻工业园标准厂房区,总投资1500万元,厂房面积8000平方米,年装备重卡车厢可达6000余辆,年产值约2亿元,解决就业人员100余人,项目的建设填补了贵州乃至西南地区的市场空缺。”作为当地“能人”,陈秋林因此了却了回乡创业的夙愿。
“我们之所以选择在这里投资,除了优惠的招商政策和发展环境,最重要的是园区里有完善的配套设施,企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福贵兴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文耕道出了从福建来兴仁投资的缘由。
今年3月,福贵兴公司一期工程建成投产,解决就业500余人,预计年底生产服装300万件,产值5亿元,实现税收3000万元。
目睹园区良好发展状况,富贵兴公司在兴仁成立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与当地政府合作,计划用3年时间,引进200家以上服装企业入驻标准厂房区,打造全省乃至西南地区连接东南亚的服装制造加工基地和布匹辅料批发交易市场。
狠抓大招商、建设大项目、发展大工业,兴仁县正全力扩总量、调结构、提速度。截至目前,瓦窑寨标准厂房区已有40多家企业入驻。
“在完善中小企业配套,提高中小企业集中度,提升产业聚集发展等方面,兴仁县为全省积累了宝贵经验。”省经信委副主任、省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龙超亚说。
荒草地变身工业梯田,石旮旯长出标准厂房,曾经远赴异乡打工的万余名当地居民,如今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美丽梦想。
2011年5月以来,全省相继召开了8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一个个火热场景、一句句由衷感言、一幅幅实景图片,汇集成贵州工业强省战略3年来的卓越征程和壮丽画卷。
这其中,兴仁工业园区算得上耀眼的园区之一。
宽阔的大道、明亮的厂房、优美的环境、舒适的社区,造就了一方投资热土,也造就了一个和谐家园。
千亿级、第四代、出口加工、轻重并举的建设理念,推动着一个工业园区快速发展,也推动着一座产业新城悄然崛起。
按照“一园三区”布局,兴仁工业园规划了陆官农特产品聚集区、瓦窑寨标准厂房区和巴铃重工区,园区总规划面积近40平方公里。
巴铃重工区距离县城20余公里,定位为建设成我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成为拉动兴仁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陆官农特产业聚集区位于县城东面,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规划产值100亿元以上,重点扶持本土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瓦窑寨标准厂房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主要布置1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及其配套的40万平方米公租房、126万平方米教育城。
在园区定位上,兴仁县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能源、交通、电力、水利、用工等优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通过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努力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生态良好、管理有序的新型轻工业区。
在园区建设中,兴仁县果断摒弃长期以来“一煤独秀”的发展格局,提出了按照“工商同步化、用工本地化、居住社区化、生活家庭化、产城一体化”标准建设工业园区。
“用工本地化”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工商同步化”和“产城一体化”解决产业辐射带动,“居住社区化”和“家庭生活化”解决产业工人进入园区后的生活问题。如此科学化、人性化的园区建设经验,为全省工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借鉴。
而今,兴仁工业园区已经建成的2100套保障性住房,将使5000余名产业工人住有所居。
“兴仁工业园区最大的亮点,就是能够让园区职工实现生活家庭化,这是国内很多工业园区都难以做到的。”曾担任过兴仁县委书记的黔东南州州长廖飞说,这样能够把生活性服务和生产性服务有机统一起来,使企业能够轻装前进。
“年底前全省第一家百亿级轻工园区将在这里诞生。”兴仁县相关负责人对园区发展满怀信心。
山水画卷,水墨金州。产业之外是青山绿水,园区之上是蓝天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