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方能走出“夹心层”

2013-08-13 22:55赵畅
前线 2013年12期
关键词:夹心夹缝创办人

赵畅

最新发布的2013年《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生发展报告》显示 ,近五年我国回国的留学人员近80万人,约为前30年的3倍。特别是2012年,回国数量就快达到30万人,同比增长近一半,超过七成的留学生选择回国。不过,在回国的激情渐渐平息之余,“海归”们发现,只有那些研究“高精尖”技术的高层次人才是热销的对象,多数“海归”反而成了尴尬的“夹心层”,很多人直接就成了“海待”。

客观来看,“海归”数量的迅速增长,不仅反映了“海归”们对于祖国的热爱和依恋,亦折射了国内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当前,“海归”业已遍布各行各业,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新生力量。

然而,也不能不看到,虽然部分“高精尖”海归确乎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但也有一些“海归”成为尴尬的“夹心层”,他们高不成,低不就,一时处在“夹缝”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

一些“海归”之所以成为“夹心层”,固然有自身“高精尖”不足的原因,更有观念狭窄之故。比如,有人的创业思维依然停留在以复制国外科技成果和模式为主上,欲以此重拾昔日曾经有过的辉煌。殊不知,这种业态早已淘汰。真格基金创办人曾讲过一件“趣事”:有个“海归”,在做一个给农村送货的创业项目。他带着ipad下乡,到乡下给农民看货,农民也会点货,但从来不在他那里购买,他们在他那里看了东西后全去淘宝、京东下单了。原来,这位“海归” 不太了解中国消费者的习惯,甚至不了解中国消费者已经拥有世界最强大的电子商务平台。难怪这位创办人说:“我鼓励他到中关村去看看,但是他现在还整天泡在江苏某个县城里边,他发誓要探索出某种新的模式,而我也发誓他探索不出来。”

走出“夹心层”,关键是“海归”们要“接地气”。所谓“接地气”,就是要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实际,了解国情、企情、民情;既要把握国家的宏观走向和相关政策,以及地方的发展规划、建设现状,又要尽可能熟悉企业的产品开发、质量管理、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的情况。同时,一方面要立足于自主独立创业,另一方面,要放下架子,善于和当地人才合作,吸收他们之长为己所用。每一个“海归”只有充分“接地气”,并通过“良性嫁接”、“有效发酵”,自己的优势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才能变单个优势为综合优势,化短期优势为长效优势。

“接地气”,强调人的气度、思路和狀态。只有“接地气”,以豁达的襟怀、虔诚的态度,拜能者为师,甘当小学生,才能取到真经;只有“接地气”,开阔眼界,开拓思路,才能在创业路上左右逢源,举一反三;只有“接地气”,明确目标,增添信心,才能在发展途中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对于正在崛起的中国来说,“海归”是加速我国融入全球化的重要力量。然而,更重要的是要让“海归”们“归”有所依,“归”有所得,“归”有所成,尤其是要让处于“夹心层”的“海归”们早早走出“夹缝”,不做“海待”,去放飞和成就创业梦想。在这方面,政府固然要为他们营造更加宽松的社会环境,创设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但与此同时,“海归”自己更要勇于和善于在“接地气”上迈出扎实有力的步子,方能破解成为“夹心层“的尴尬。

责任编辑:许 海

猜你喜欢
夹心夹缝创办人
在时间的夹缝里开花
碾转
葛藤石
夹缝
古希腊学园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研究
有心更有爱
中药夹心面条
“夹心饼干”的生活
汉堡包大变身
苹果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