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学, 牛嗣霞, 安永红, 徐艳霞, 杜海然
(1.承德护理职业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2.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河北 承德 067000)
冠心病是冠状动性心脏病的简称,亦称缺血性心脏病[1]。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较多。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多的趋势[2]。在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康复、预后的各因素中,心理因素最为重要[3]。冠心病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是焦虑和抑郁,而心理应激可致冠状动脉痉挛,会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4]。因此,在对冠心病进行临床常规治疗和护理时,应重视心理咨询及干预,根据情况进行适宜的心理行为干预,对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病情及预后,降低病死率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于2011年1月至2011年10月对108例冠心病患者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了心理行为干预研究,取得很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选取某市三级甲等医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0月心脏内科经确诊并无其他重大身体疾患及心理障碍的冠心病患者108例,男62例,女46例,平均56.5岁,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对入组患者要求有一定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5,6]。按着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分型、病情严重程度和心理状态,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干预方法:在病人入院时进行心理状况调查,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有序地实施心理行为干预,具体的心理行为干预技术包括:①支持性心理干预技术:这是心理治疗的基本技术。常用的方法有解释和安慰等[7]。②个别心理指导: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对个别患者实施心理行为干预。③放松训练: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让患者安静舒适地半躺或仰卧在病床上,在特制音乐背景中,指导其进行放松训练。④团体心理辅导:将患者集中进行疏导交流,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角色榜样作用,开展患者之间成功经验的交流,提高患者的自我功效[8]。⑤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的间接干预。对家人及亲属进行心理行为干预。⑥认知疗法:帮助纠正错误的认知、不良行为模式和应付方式,确立正确的认知观点,减少不良心理、社会应激和情绪反应。上述心理行为干预每周1-2次,每次约50min,4周为1个疗程。干预治疗3个疗程。
1.2.2 评定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9],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于心理干预前、心理干预后1个月末及干预后3个月未进行问卷调查[10],测评有专职人员严格按常规完成。
1.3 统计方法: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记数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
2.1 两组患者不同阶段SCL-90评分结果比较:由表1可见,在实施心理行为干预后,实验组SCL-90各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尤其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5因子上较为显著,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内不同阶段比较,心理行为干预后SCL-90个因子得分均明显低于心理行为干预前,尤其在心理行为干预3个月后在躯体化、抑郁和偏执3个方面更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不同阶段SCL-90各因子分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不同阶段SCL-90各因子分比较(±s)
注: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比较:#P<0.05;实验组内比较:心理行为干预前与心理行为干预1个月后*P<0.05;心理行为干预1个月与心理行为干预3个月后△P<0.05
项目 干预前实验组 对照组干预1个月后实验组 对照组干预3个月后实验组 对照组躯体化 2.24±0.57 2.16±0.61 1.79±0.63* 2.04±0.55# 1.53±0.69△ 1.97±0.61#强迫 1.87±0.73 1.93±0.63 1.72±0.69 1.86±0.61 1.68±0.75 1.84±0.68人际敏感 1.98±0.83 1.85±0.75 1.53±0.75* 1.83±0.66# 1.50±0.77 1.64±0.71抑郁 2.29±0.60 2.32±0.57 1.81±0.69* 2.16±0.51# 1.51±0.66△ 1.97±0.76#焦虑 2.33±0.90 2.26±0.88 1.59±0.83* 2.05±0.78# 1.40±0.86 1.58±0.82△敌对 1.73±0.57 1.64±0.56 1.67±0.56 1.62±0.57 1.38±0.57△ 1.41±0.63恐怖 2.15±0.61 2.06±0.57 1.73±0.57* 1.97±0.53# 1.62±0.54 1.78±0.55△偏执 1.81±0.56 1.75±0.55 1.65±0.63 1.70±0.70 1.35±0.63△ 1.47±0.62精神病性 1.67±0.55 1.63±0.51 1.60±0.56 1.61±0.52 1.46±0.57 1.50±0.53
2.2 两组患者不同阶段的SAS、SDS测试比较:由表2可见,在实施心理行为干预后,实验组SAS、SD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SAS、SDS得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内不同阶段比较,心理行为干预后SAS、SDS得分均明显低于心理行为干预前,尤其在心理行为干预3个月后更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不同阶段焦虑抑郁状况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不同阶段焦虑抑郁状况的比较(±s)
注: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比较:#P<0.05;实验组内比较:心理干预前与干预1个月末*P<0.05;心理干预1个月后与干预3个月后 △ P<0.05
组别 例数 干预前SAS SDS干预1个月末SAS SDS干预3个月末SAS SDS实验组 54 45.44±10.27 52.86±10.13 34.32±11.33* 46.45±11.50* 33.45±10.45 42.15±9.88△对照组 54 45.42±10.98 52.28±9.73 39.66±11.34*#50.20±11.76# 36.66±10.70 48.86±11.98△
2.3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由表3可见,实验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明显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3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比较 (n)
经临床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这些不良情绪反应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有明显的影响[11],同时还可以使体内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加,进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律失常、甚至引起猝死[12,13],严重影响患者乃至患者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提示,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心理行为干预后,实验组SCL-90各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实验组患者在心理干预后的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心理行为干预能够有效缓解冠心病患者的抑郁、焦虑、恐怖的不良情绪及躯体不适感,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由两组患者SAS、SDS测评结果可见,在实施心理干预后,实验组SA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SAS得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心理行为干预1个月末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但3个月后两组间SAS的差异并不太明显,无统计学意义,这一现象可能是因为患者对疾病的应激反应随着病程的延长及病情的稳定而逐渐消除,从而使恐怖和焦虑得以缓解,与有关学者研究认为焦虑最容易发生在冠心病发生后的1个月,以后逐渐减少的观点相符;同样,实验组在心理干预1个月末与3个月后SDS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实验组患者在心理干预后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实施心理行为干预可以有效的降低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恐惧、悲观失望等负性情绪反应,使其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因此,对冠心病患者及时进行科学正确的心理疏导和干预,能降低心理应激水平,提高应对能力和免疫力,减少心理压力,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还发现,经对两组患者实施心理行为干预后,实验组患者在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心理行为干预能很好的提高冠心病患者病后的生活质量,也肯定了心理行为干预在冠心病患者的作用,与有关研究观点相符。心理行为干预能明显提高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可作为心身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7-302.
[2]张静平,唐莹.冠心病患者情绪状态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5,20(15):43.
[3]侯永梅.心理社会因素对心身疾病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2):2358.
[4]陈娓,李予文,娄百玉,等.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情绪障碍及心理行为干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163-164.
[5]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M].第1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67.
[6]胡大一,丛书,主编.冠心病与并存疾病[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10.
[7]沈宁,刘华平.心理护理与护理程序.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559.
[8]辛红菊,赵立华.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焦虑状态的临床研究[J].2003,18(5):395.
[9]陈昌惠.症状自评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
[10]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1,(特刊):124-125.
[11]陈远岭.癌症中的焦虑障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6(1):10-16.
[12]Shah P,Forrester JS.Pathophysiology 0f acute coronary syndmmes[J].Am Cardiol,1992,69:76.
[13]王福军,慈书平.焦虑情绪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