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房建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

2013-08-13 09:20贾磊峰
山西建筑 2013年1期
关键词:水化骨料保温

贾磊峰

(中铁十二局集团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24)

0 引言

目前我国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研究比较少,并且主要是对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质、温度变形、温度应力的计算与研究[1],而对基础大体积混凝土从原材料的控制、施工预控措施等方面对裂缝的控制的研究相对更少。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条件复杂,影响因素和制约条件比较多,所选用的原材料、施工工艺、施工环境气候都相同的条件下,有的开裂,有的不开裂,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其需要控制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逐一分析比较困难。因此,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不单纯是结构理论问题,而是集结构受力分析、原材料物理性质、构造措施、施工工艺及外界环境影响等因素的综合性问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大量研究总结,来推动我国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技术的发展。

1 控制混凝土温度

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自身温度与外界环境存在温差,不可能做到绝热状态,所以在浇筑混凝土时一定与外界环境发生热交换,从而改变混凝土的热能。混凝土的开裂主要是由温度和温度应力造成。混凝土内部温度是由水泥水化热产生的热量、浇筑温度及浇筑后与外界环境的热交换三部分组成。

1.1 降低骨料温度

混凝土在拌合的过程中,水泥发生水化反应会放出大量热,在拌合前对粗骨料、细骨料、水进行预冷却,可以消减混凝土内部水化热峰值及表面温差,这样可以减小温度变形和温度应力。混凝土在拌合时选用小冰块或冰屑,并且保证在搅拌过程中能全部融化,以免当冰融化后形成气泡空洞,影响浇筑质量。但是水所占热容量的百分比不大,难以满足要求。这时对粗骨料、细骨料进行处理,在料场上方搭设遮阳棚,把骨料堆增高,以及在拌合前喷水降温。各种原材料的降温效果见表1。

表1 各种原材料降温效果

1.2 控制入模温度

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与出机温度、运输工具、运距、转运次数及施工气候有关。为了降低入模温度需要对每个环节进行控制,另外在夏季施工时应避开中午气温高的时间段。在入模时,加强通风,加快热量散失,并做好表面隔热措施,铺一些稻草或麻袋,实时洒水,减小内外温差。

1.3 控制浇筑温度

浇筑温度是混凝土在振捣以后位于表面50 mm~100 mm的温度,避免大体积混凝土开裂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控制浇筑温度[2]。在常温下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温度每降低6℃,混凝土的最大温升值将降低3℃。另外外界环境气温对浇筑温度也有影响,我国GB 50204-92规范规定外界环境温度应为5℃ ~28℃,湿度应以保持混凝土表面潮湿为宜,可铺一些稻草或麻袋,实时洒水,确保混凝土表面潮湿。

若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温度为14℃时,第一个24 h内,水泥水化热将是7 d全部热量的43%,若浇筑温度为30℃,则第一个24 h内,水泥水化热将是7 d全部热量的62.5%,大大的减少了混凝土最高温度时间,同时减少散热时间,不利于混凝土降低温度。

1.4 加强保温措施

对浇筑后的混凝土进行表面保温,以控制内外温差在规范规定的25℃以内,减少内约束力,从而避免大体积混凝土表面裂缝的产生。保温材料可以选择导热系数小,价格便宜,易于操作的材料,比如麻袋、木屑、草帘等。大量的工程实践中,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外模可以用砖墙砌筑,外面抹一层砂浆,混凝土浇筑后可以回填土。对于表面保温措施,夏季施工可以采用一层塑料+10 mm厚海绵(1层~2层)进行保温,待终凝后再覆盖一层塑料防止低温雨水渗透影响保温效果[3]。冬季施工可以采用一层塑料+10 mm厚海绵+一层草帘或岩棉被+一层塑料,起到保温作用[4]。

2 合理的构造措施和施工工艺

2.1 合理配筋

混凝土结构的抗拉裂能力主要取决于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力。而极限拉伸力由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配筋率决定。在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合理配筋,提高构造筋配筋率可以增强抗裂能力,控制裂缝的开展,减少混凝土开裂的可能性[5]。比如,混凝土底板和墙板厚度在20 cm~60 cm,可适当采用构造筋,起到温度筋的作用,配筋应采用小直径、小间距,直径为8~16,间距为100 mm~150 mm,按全截面对称配制,来增强抗裂能力。当基础结构比较厚时,构造筋应分散配制,配筋率应控制在0.3%~0.5%之间。

2.2 设置应力缓冲层

国外对于应力缓冲层研究比较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就提出在高、低板交接处、底板地梁处,用30 mm~50 mm厚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垂直隔层,来缓冲基础间收缩产生的侧向压力[6]。

2.3 设置后浇带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通过采取分层、错层、分块的施工方法,可以减小混凝土内部约束作用,合理设置水平或竖向施工缝,并在适当的位置设置施工后浇带,来确保混凝土自由收缩并释放温度应力[7]。后浇带在现浇混凝土中可采用临时留设温度与收缩变形缝,在施工时一般会保留至少40 d时间,在此期间早期温差及30%以上的收缩已经完成。最后用膨胀混凝土将结构浇筑在一起。后浇带一般可分为平接式、T接式、企口式。留设的间距一般为20 m~30 m,宽度可取0.7 m~1 m,当地上和地下结构为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时,后浇带应贯通,并且钢筋不应断开[8]。

2.4 二次投料和二次振捣

二次投料水泥裹砂法,就是将制成的水泥浆搅拌1 min,然后再加粗骨料和细骨料搅拌成混凝土,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改善混凝土内部结构,减少离析现象,节约水泥20%或提高混凝土强度15%。

二次振捣即在混凝土达到初凝之前进行二次振捣,来排除混凝土中的水分和空隙,提高水平钢筋的握裹力,竖向钢筋的抗拔力,增加密实性,减少混凝土内部裂缝。现场实践证明二次振捣可以增加1/3水平筋握裹力,100%竖向筋抗拔力,28 d混凝土抗压强度提高10%~15%。二次振捣的关键在于振捣时间的掌握,应根据水泥品种、水灰比、外界环境气候等多种因素决定。一般控制在1 h~3 h以内。

3 结语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控制,应从源头开始,比如原材料降温、入模温度和浇筑温度等,从分析中可以得出,首先应选用冰屑,然后就是对骨料进行降温处理。另外还需要采取一些构造措施和施工工艺,比如合理配筋、二次振捣。另外对不同季节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采取不同的措施,针对夏季和冬季给出不同的保温措施。

[1] 杨和礼.原材料对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影响与控制[D].武汉: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4.

[2] Cooling and Insulating System for Mass concrete.ACI committee207.

[3] 于海山,吴金林.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技术处理[J].铁道建筑,1996(10):27-28.

[4] 孙柏峰.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裂缝控制及降温保温工艺探讨[J].安徽建筑,2004(7):41-42.

[5] 龚振斌.岭澳核电站底板混凝土的裂缝控制及处理[J].建筑技术,2004(4):55-57.

[6] 刘海卿,姜 山.大体积混凝土超强应力缓冲槽养护法[J].阜新矿业学院学报,1997(5):33-34.

[7] 吴纪宁,宫 鸣.大体积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J].建筑技术,2003(1):90-91.

[8] 沈 刚,毕守一.混凝土后浇带工程中几个问题浅议和建议[J].安徽建筑,2002(S1):47-49.

猜你喜欢
水化骨料保温
门窗是外围护保温中的难点
低品质再生骨料强化技术研究
能“保温”的雪
砖混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应用技术指标系统化研究
桥梁锚碇基础水化热仿真模拟
低温早强低水化放热水泥浆体系开发
保温
水溶液中Al3+第三水化层静态结构特征和27Al-/17O-/1H-NMR特性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骨料自动温控技术
为什么热水瓶可以保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