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鹏飞 李晓娥
摘要:随着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勃兴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现代转型,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经过近十五年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主要成果有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思想政治教育建构的人学视角、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范式转换、马克思主义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人学成分研究等。虽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存在着理论资源借鉴上的失衡、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断裂、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分离、人学范式合法性阐释的乏力、自觉建构学科意识的薄弱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述评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随着解放人、尊重人、发展人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与发展,学界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人学作为一门科学来进行研究和建设。伴随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勃兴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现代转型,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取向已初步形成并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的关系,关于人的属性、人性、人的本质,关于人的价值、实践、理想和信念,关于人的自由、解放及全面发展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开阔的、崭新的视野。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立足于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统一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才能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内容坚实稳定的、并获得广泛认同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也有学者从具体方面分析,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科学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直接理论依据并奠定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社会关系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逻辑思路与方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设定了明确的价值原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规定了根本目的并指明了方向。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必然性
华中师范大学张耀灿教授分析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必然性,认为现实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和人学的内在逻辑关联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现实选择。
也有学者从人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两个层面阐述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必然性。其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是当前人学兴起大趋势的必然要求,是对人与自身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认识再深化的必然要求。其二,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本质要求:指向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势在必行;深化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刻不容缓;实现超越性,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是顺势之举。
二、思想政治教育建构的人学视角
(一)思想政治教育宏观建构的人学视角
有学者指出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指导,实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现代转型和重新建构,以人之生成为切人点,以培养主体性的人为实践途径,建构以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宗旨的本真的、全新的、属人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之生成的可能性在于人的开放性和超越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整体建构提供了现实依据;如何生成主体性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重构的实践路径;生成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建构的最终目标。通过人之生成以达到人之引出的目的,最终回归人是目的的基点,生成自由、全面、和谐的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微观建构的人学视角
1 对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的探讨。张耀灿首先提出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核心概念进行优化,将该概念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社会、组织、群众与其成员,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情感的交流互动,引导其成员吸纳、认同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促进其成员知、情、意、信、行均衡协调发展和思想品德自主构建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出该定义的优点在于由“单一主体性”转向“交互主体性”的现代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有利于学科发展;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强调引导、促进、自教自律和思想品德的自主构建。此外,王升臻也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人学透视。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与争鸣。
2 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探讨。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内在于人的立足生存境遇而自我寻思人的终极意义的生存方式,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人生命的探寻,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价值取向。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才能更加符合人性、贴近生活和实际、倾注人文关怀、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提高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达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以人为本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坚守和贯彻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
3 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探讨。有学者指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的价值取向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教育目的定位的基本原则是现实性原则,教育目的的现实依据是促进和谐社会主体的生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优化人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促进人与世界的和谐发展,达到“天地人合一”的完美境界,最终指向人之存在的提升、人之本质的生成和人性的完善、人之自由全面发展。
4 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应达成个人的社会价值与社会的个人价值、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内在统一。现实个人的存在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起点,满足人的多样需要是其价值中心,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其价值指归。应深化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追问的解释性价值、理论探索追求的前瞻性价值和当下教育实践崇尚的导向性价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以先进引领后进的激发价值、将意义融入心灵的唤醒价值和让自由放飞生命的提升价值。
5 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变革的探讨。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人学思想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从抽象体系化的教育教学内容转变为具体生活化的教育教学内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对人们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学视野中还应强调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特别是提高主体能力素质的教育。
6 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探讨。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必须坚持历史性原则,实施系统开放式教育;坚持对象性原则,实现教育主体、介体和环体的有机统一;坚持个性化原则,实现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坚持民主性原则,贯彻群众路线的思想工作方法。要拓展并加强自教自律、隐性教育、渗透教育、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应从传统的社会本位转向从现实的人出发。
7 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探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服从和服务社会发展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人的可塑性和主体性是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人性基础,人的社会性和工具性是服从和服务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性基础。也有学者以马克思人学思想为切入点,尝试梳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的内容:需要驱动律、多位互动律、相互制约律、发展导向律。
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人学研究范式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的内涵分析
“范式”(Paradigrn)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的,是指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同拥有的研究传统、理论框架、研究方式、话语体系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公认的基本问题和理论本质研究所持的共同信念和看法,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范式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贯通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把研究对象界定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用观察、调查、经验总结等社会科学方法和文本解读、对象理解、体验生命等人文科学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系统综合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强调以人为本,致力于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范式的发展历程
曾卫卫《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渊源与人学基础》一文对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渊源与人学基础作了综述性分析,开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阶段。褚凤英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一书中提出从“社会需要论”到“现实的个人”研究范式的转换这一观点。万光侠所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一书,运用人的存在论、本质论、发展论来系统地考察思想政治教育,阐释了生存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四有公民教育,深入全面地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意蕴,最终归结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该书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的研究成果,开启了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新阶段,标志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学派的初步形成。
(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
张耀灿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自觉推进人学范式转换,实现由传统“社会哲学范式”向当代“人学范式”的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社会哲学范式是历史地形成的,侧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需要、工具价值,是由我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夺取政权中心任务所决定的,向人学范式转换是时代的呼唤;人学范式不是对社会哲学范式的颠覆重建,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扬弃与超越;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首先要优化核心概念、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认识、完善理论体系,在汲取其他范式和流派之长的基础上,是集体奋斗、协作攻关的渐进发展和探索过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转换,应找准理论基点、树立问题意识、拓展原有范式。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人学成分研究
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厚重人学特色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民本”思想为关照,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以统一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为导向,以开发人的精神能动性为主要动力。深入领会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人学思想的科学内涵,对于增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和彰显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观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邓小平从发展战略的高度,着力强调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论述了教育的重要性,丰富了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有学者认为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人学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培养新时期的“四有”新人、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对不同对象提出不同要求。从源泉和支柱、熏陶形式、有效方法运用、传递平台等四个方面,对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人学思想贯彻的路向进行了阐释。
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机制等方面,都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根本目标的自觉探索和践行,充盈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意蕴。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人学特色体现在: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确立以教育人和培养人为导向的任务;遵循人学规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和过程;积极探索并运用以人为本的富有群众情趣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新方式和新方法。
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立足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胡锦涛同志发展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和教育途径方法等理论和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推进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主要内容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网络文化载体等信息传播方式的教育功能;把加强重点对象的教育作为工作的突破点。
五、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评价与展望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为我们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学科体系,建设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和意义。但同时,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是一个前沿性的课题,相关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而言依然比较薄弱,不够系统深入,存在一些突出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理论资源借鉴上的失衡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集中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研究,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突出。因此,应在立足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基础上,广泛批判借鉴西方人学资源和丰厚的中国人学资源,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惟其如此,才能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断裂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成果多集中在理论构建层面,实践层面韵人学研究较少,更不够深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现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的理论研究只有在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彰显其价值。
(三)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分离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中过分重视社会本位、工具价值而忽视个人价值、目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学的空场、教育效果的弱化。探索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转型,大多数学者只强调人的个体层面,提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社会转向个人。这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本位弊端无疑具有进步的意义,但不能因此走向另一个极端,防止过犹不及。
(四)人学范式合法性阐释的乏力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成果,更多地在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移植嫁接。有学者对此公开质疑,认为人学范式研究思路中存在三个自相矛盾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与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与社会哲学范式;思想政治教育普遍的人文关怀与其辐射面窄化甚至是断裂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的合法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转换的立足前提,对此亟待深入论证。
(五)自觉建构学科意识的薄弱
虽然当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学者很多,在不同层次上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真正自觉地树立起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学科意识的学者却很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必须立足于自己的学科基础,体现学科特色。以入学理论框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理论体系,而后以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理论为指导,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干学科和分支学科体系,这需要学者们潜心攻关研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重点和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