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整体思维 构建高效课堂

2013-08-12 02:13吴伯威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3年4期
关键词:教与学整体建构

吴伯威

整体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维方式。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及发展的全过程;整体由其各个局部(侧面)和片段(阶段)构成,它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整体思维要求我们看问题时要有全局意识,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反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片面观点。整体思维具有广泛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课堂教学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这就要求教师要从整体中去把握教与学的关系

教是为学而存在的,没有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反之,学生的学必须借助教师的教才更有效率。教师教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正因为如此,教师的教就要服务于学生的学;离开学生的学,片面强调教,就割裂了教与学的整体性,对教和学双方都是有害的。

用整体思维来把握教与学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教学观。那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做到以教导学、以教促学、以学定教、教学互动,形成教与学的正反馈机制。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究上,(例如,设置问题情境,引领学生积极主动讨论、探究),发展学生积极思维上;那种一味地大讲特讲的课堂,由于割裂了教学的整体性,往往流于低效甚至无效。

二、用整体思维来把握课堂教学,就要用整体思维来处理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有机统一体。一本书,一个单元,一节课,都是在不同层次上的一个整体,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善于在整体上把握这种内在逻辑联系,处理好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有效、高效的重要因素。

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为例,可从宏观、中观、微观来整体把握教材,弄清教材的逻辑脉络:

1. 宏观:(1)整本书围绕的主线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发展民主政治的原则和根本要求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3)参与政治生活的主体主要有公民、政府、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4)主要的政治制度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主要的政策有宗教信仰政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等。

2. 中观:每个单元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以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参与》为例:(1)公民政治参与的政治背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2)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3)公民怎样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做到坚持党的领导、遵守宪法法律、遵守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遵守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等。

3. 微观:每一个概念、观点都是一个知识整体中的知识点,要在教材的处理中把每一个概念、观点有意识地置于知识整体中,从整体的角度加以关照,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对有效进行课堂教学极为重要。因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进行认知建构;只有明确了知识的纵横联系,才能更好地进行认知建构。认知建构的本质是意义建构,而把知识置于整体结构中,用整体的视角来把握每一个知识点,就把看似零散的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了,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了知识的意义建构;而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意义建构,对知识的掌握就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和境界,就会形成学科能力,丰富学科素养。而这正是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

三、用整体思维把握课堂教学,还要注意构成教学过程诸环节的整体性、有序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

一堂课也和一篇文章一样,有起承转合,因此要设计得科学合理,从而有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例如,开始的“复习环节”是为了承前启后、温故知新;紧接着“设置情景、提出问题”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培养学生阅读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探究问题能力;接下来组织学生在“合作探究”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有利于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在上述环节中没有能够解决的问题或者解决得不完美的问题,在教师的“精讲释疑”环节予以处理,使得学生对所学问题得到明晰、科学、准确的认识;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认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加以总结;最后进行“巩固练习”,对一节课所学知识在新情境中进行运用,以检测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并及时得到反馈,帮助学生及时掌握知识,学会运用知识。因此,教学过程诸环节的安排要从整体着眼,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和学要安排得科学合理、张弛有度,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发展。

四、用整体思维把握课堂教学,就要致力于培养学生整体思维的品质和能力

客观上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着多学科的大量知识,可谓点多面广,若不能从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出发整体性地把握知识,这些知识就将变得孤立、零乱、庞杂,这对学生有效掌握知识,形成学科素养和能力造成巨大障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品质,让学生逐渐养成整体思维习惯,就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对所学知识做到提纲挈领、居高临下,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而在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又能做到比较全面、准确地提取知识,从而有利于问题的很好解决。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整体地把握知识、讲解知识,引导学生由点到面,立体、网络化地呈现、整理知识,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意识和能力;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一个中心概念(或原理)为核心,采取头脑风暴法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把与该知识有关联的所有知识都联想起来,让学生逐渐掌握整体性思维的一些具体方法。

总之,整体思维方法对有效、高效实施课堂教学意义重大。作为教师,要善于站在整体的高度来把握课堂教学中的诸要素,引导学生整体掌握知识,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素养,也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品质和习惯。

猜你喜欢
教与学整体建构
楷书的教与学
AR技术支持下部编版教材的教与学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物理建模在教与学实践中的应用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