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勤慧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愈来愈大,城市旅游目的地竞争力问题已引起专家学者广泛关注,陈兆昆研究了如何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苏伟忠等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还有不少学者选取北京、上海、西安、郑州等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某一城市作了“城市旅游发展”的研究。
城市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是一个跨越区域与产业的综合概念,既不是企业竞争力,也不是国家竞争力,既有产业素质的属性,又有地域经济的属性。关于城市旅游目的地竞争力问题,苏伟忠给城市旅游竞争力下的定义是:城市旅游竞争力是指在旅游产业本身素质和城市旅游环境的综合作用下,通过旅游企业在旅游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来的持续发展壮大的能力。笔者根据此概念构建了城市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内容框架。
城市旅游价值体系的状况决定于一个城市在旅游业竞争和发展中实际显示的集合优势。城市旅游业集合优势是旅游业竞争优势和旅游业比较优势、领先优势、落后优势等诸多优势集合。所有影响旅游竞争优势、比较优势、领先优势、落后优势、绝对优势等因素综合形成的力量即是城市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具体表现为城市硬环境竞争力、城市软环境竞争力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因此,城市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混沌系统,其众多的要素环境子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共同集合构成城市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概括地表示:
城市旅游目的地竞争力=F(旅游硬环境竞争力,旅游软环境竞争力,旅游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旅游硬环境竞争力=区位条件竞争力+旅游资源竞争力
旅游软环境竞争力=旅游设施竞争力+旅游价格竞争力+旅游体验竞争力+旅游形象竞争力+旅游管理竞争力
1.区位条件竞争力
区位条件竞争力的优劣可由以下因素体现:1)旅途远近,越近者区位越优;2)旅游成本的大小,旅费越小者区位越优;3)离口岸、港站的远近,能否进得来出得去;4)旅游舒适、快捷、安全程度等。具体包括自然区位便利度指数、经济区位优势度指数、资源区位优势度指数和政治文化区位优势度指数。
2.旅游资源竞争力
旅游资源由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构成,范围十分广泛,可是实物,如雪景,也可是条件,如冬季去三亚旅游;可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也可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海市蜃楼;同时,原来不是旅游资源可经过开发改造成为旅游资源,如废墟。旅游资源是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标志性内容,因此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旅游地竞争力的强弱。
3.旅游设施竞争力
基础设施是城市、社会活动的基本承载,在基础设施对提高城市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作用方面,技术性基础设施越来越至关重要。技术性基础设施状况决定一个城市产业的水平,拥有发达的高技术的基础设施,可以吸引和培育高技术高附加的产业(包括金融业),创造和持续创造更多的价值,提高城市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具体包括对外基础设施指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指数、基础设施成本指数。
4.旅游价格竞争力
在其他情况不变时,旅游变化总是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呈反向变化。旅游价格上升,旅游需求就会下降;反之旅游价格下降,旅游需求就会上升。汇率的变动影响到国际旅游者对价格的看法,从而影响到旅游需求。汇率下跌,如果价格不变,等于旅游价格下降,旅游需求增加;汇率升高,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等于价格上升,旅游需求将会下降,旅游者将会采取下列一些措施:或选择一个比较便宜的旅游目的地,或减少在该旅游地的停留时间,或降低其食宿要求,或选择淡季时前往。
5.旅游体验竞争力
现代研究表明,个人的空间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由客观的地理空间环境所决定,而是由个人的感应空间所支配。意境地图是感应空间的基本表达方式,通过意境地图,旅游者获得旅游地体验,它的形成通常有两条途径,一是来自直接接触的环境,一是来自各种间接信息。意境地图能够决定人的空间行为,前一条途径产生的意境地图对指导日常行为(如购物、娱乐等)有重要作用;后者则对行为动机的产生、行为的选择及空间搜寻有影响 (金其铭等1994)。
6.旅游形象竞争力
旅游形象竞争力可由旅游开放竞争力、旅游环境竞争力和旅游文化竞争力表征。在市场经济社会,旅游形象、城市形象与产品形象一样,是城市竞争成败的关键。城市旅游形象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反映的是整个城市作为旅游产品的特色和综合质量等级。一般来讲,每一个城市对旅游者都有一个趋于一致的旅游感知形象,这种感知形象是城市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通过人类行为和自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与城市自身职能和性质相关的城市外部形象内在统一的独特风格。
7.旅游管理竞争力
管理力是竞争力的重要协同力量,包括政府管理竞争力和企业管理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指标包括政府规划能力指数、政府推销能力指数、政府社会凝聚力指数、政府财政能力指数、政府执法能力指数、政府服务能力指数和政府创新能力指数。企业管理竞争力指标体系包括管理应用水平、管理技术和经验、激励和约束绩效、产品和服务质量、企业管理经济效益五个方面。科学的战略规划可以为旅游业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的经济社会环境。一国之内各城市的法律制度区别有限,但如果法制不完善,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会形成阻碍,各地在执行法律和制度方面可能存在很大差异。
8.旅游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游客必须前往目的地进行即时即地性消费的特点决定了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对游客的争夺。因此,我们常常以单一的“人天数”指标来衡量各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现状。然而,从单个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目的地来看,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并不能靠大规模的游客数量来实现,而恰恰应该是通过突出独特性卖点的差异化战略吸引能够带来较高经济效益回报的游客,从而在较低的产量中获取较高的经济回报。
以上各分力对城市旅游价值的创造都是具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作用,城市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是各分力的耦合,各分力系统及系统内诸要素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创造城市旅游价值,贡献于城市旅游目的地综合竞争力,各分力系统及系统内部诸要素对城市价值体系的不同构成部分贡献不同,因而对城市竞争力有不同的贡献,其关系也是非线性的。
1.建立旅游目的地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确定评判旅游目的的因素集U,其中包含8个因素作为评判的指标体系:
u1-区位条件竞争力 u5-旅游体验竞争力
u2-旅游资源竞争力 u6-旅游形象竞争力
u3-旅游设施竞争力 u7-旅游管理竞争力
u4-旅游价格竞争力 u8-旅游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根据这8个指标的内在联系,现将U划分为三个因素集,即
U1={u1,u2} U1为旅游目的地的硬环境竞争力
U2={u3,u4,u5,u6,u7} U2为旅游目的地的软环境竞争力
U3={u8} U3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于是U={U1,U2,U3}
确立评语集
V={V1,V2,V3,V4}
它们分别表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较强,较弱,弱四个等级
对子因素集Ui(i=1,2,3)分别进行一级综合评判。
首先,构造单因素评价矩阵,可采用随机调查旅游者的方法,请他们就旅游目的地了因素集中每一个因素在V中四个等级上打分,最后经算术平均得到数据(若请专家进行打分,也可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
对于U1,可得到一个矩阵。
对于U3,有
其次,进行权数分配,同样用调查统计方法,分别得到子因素集中各因素的权向量
最后,求出U到V的模糊变换
进行二级综合评判
以U1,U2,U3为元素, 用b1,b2,b3构造它们的单因素评判矩阵。
然后对“旅游目的地硬环境竞争力(U1)”,“旅游目的地软环境竞争力(U2)”“旅游可持续发展竞争力(U3)”进行权重分配。
这样,二级综合评判为
这样,就可能对旅游目的地进行量化评判。
2.武汉与上海旅游竞争力比较结果
?
3.对旅游地综合竞争力构成的比较分析
武汉的旅游硬环境、旅游软环境、旅游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标准化比为1∶0.77∶0.51,其旅游软环境竞争力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对旅游硬环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产生制约作用,影响旅游硬环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武汉在旅游业发展中要加强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投入;加强旅游宣传促销,积极开发旅游市场;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城市环境建设;加强政府管理建设,培养廉洁、高效的运作机制,提高政府管理力;健全法制,建立良好市场秩序,组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企业航母;加强环境保护建设及其制度建设,带动武汉市旅游业的腾飞。
上海的旅游硬环境、旅游软环境、旅游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标准化比为1∶0.85∶0.59,是相对较好的一种路径安排,但是由于上海市旅游硬环境竞争力的增长具有较强的惯性,旅游软环境与旅游可持续发展对旅游硬环境竞争力的支持与保障随时有较大压力,上海市在下一步发展中要同时注重三种竞争力的协调与均衡提高,特别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提高,因为对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来说,由于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对城市的各种供应要求增加,城市环保的任务要比其它城市困难得多。
首先,上海的城市旅游竞争力明显强于武汉。这无论是从旅游收入指标、接待人数指标、旅游市场占有率指标等年度测算指标来看,还是从城市旅游竞争力各分力表征指标测度值中都可以体现出来。从数据中还可看出,武汉与上海旅游竞争力存在较大差距,武汉要想赶上甚至超过上海,需要采取多方措施,“师夷长技以制夷”,结合自身特色,逐步缩小差距。
其次,在上海旅游竞争力优势体现方面,旅游软环境竞争力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对上海旅游竞争力优势的贡献明显大于武汉。这说明在软环境竞争力中,旅游设施竞争力、旅游价格竞争力、旅游体验竞争力、旅游形象竞争力、旅游管理竞争力等构成的软环境对城市旅游竞争力优势贡献很大,因为它是城市在自身运作中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与积淀的。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软环境的改善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东西,不易捕捉。认识到这一点,对提升软环境竞争力十分重要。
再次,在硬环境竞争力体系中,武汉与上海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资源区位与经济区位上。
然后,软环境竞争力体系中,开放力中武汉的经济国际化程度不高,人文国际化指数与上海差距很大,这也是武汉今后努力提升的方向所在。
最后,旅游可持续发展竞争力需要高度重视。尤其是武汉,要想提升此竞争力需要统筹规划,树立全局观念方能在争夺客源方面取得一定胜利。
城市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是一个具有明确直观含义却又不易精确把握的概念,笔者在此抛砖引玉,试图能够对城市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比较研究提供一定方法指南。但由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本身带有极大主观性,因此评判时样本选择一定要尽量全面,以使评判结果对研究有所帮助。
[1]倪鹏飞.提升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弓弦理论与促群战略.http://www.studa.net/fazhan/080629/10103032.html 08-06-29.
[2]课题组.旅游产业安全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1-5.
[3]谭林,李光金.论旅游目的地的评价体系[J].西南民族学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48-151.
[4]张超.可持续发展旅游目的地竞争战略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2(4):69-73.
[5]赵济,陈传康主编.中国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6]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版.
[7]李山,蒋铁红等.中国城市居民旅游感应空间研究——以上海为例[J].旅游学刊,2001(1):22-26.
[8]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J].2003(7):9-10.
[9]武汉地理.武汉市教学研究室编.武汉:武汉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