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佺光
作者: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农村社会发展与农业经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市场中介与企业信息管理研究所所长,重庆市区县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又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文化命题”作为主议题。那么,其中的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到底是什么?肯定不单是政治文化。更为深刻和广泛的目标、任务,才是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题。
任何一个国家,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文化,都有各自的“政治的文化自觉”、政治文化的自觉遵守和服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宪法规定。所以我们应更多地思考和探索政治文化之外,属于生产力属性、经济品、市场竞争性软实力的自然工程、自然技术、社会工程、社会技术领域的文化范畴。因此,没必要老停留在意识形态的圈里话语、论事做事。否则,岂不自我设置了一个文化悖论的怪圈?无疑,这也是长期以来过分强调文化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统一的声音”和文化垄断形成的体制所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恩格斯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功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继续下去。”[1]在当今民主与法治日益发达的文明社会里,一个国家和政党越是有胸怀,越是坦荡,越是有自己的文化自觉力、文化自省度、文化亲和力、文化感召力、文化引导力、文化自律心、文化自信力、文化包容度、文化自强力、文化远见性、文化自主性,是没有什么可害怕和担心的。对于学者亦然,明确自己到底是以学术为志业,还是以政治为志业,虽然在任何国家的学者都有服务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义务。但有自己的学术人格和学术使命,只要不脱离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是不会违背一定政治哲学文化基础的。
要使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到实处,只有国人在“政治的文化自觉”原则下,“去意识形态化”地探寻技术性工作,走出学术政治化、研究内容事实回避化、表象化、恭维化与工具技术抽象化、多管中窥豹或就事论事化的定势思维模式——绝对的学术政治化是制约科学发展、违背“双百方针”、影响社会和谐的制动力。
知识分子们一味狭隘地诠释政治文化、上层建筑观念意识形态,而背弃了自身应该担当的重任,忽略了作为学者的使命和作为人的使命的天职。反而使得我们不惜一切成本支付,换来的是亚文化、越轨亚文化、反文化(对现存社会主文化的背离和否定)、垃圾文化的现象日增。
若不首先突破这一刚性十足的瓶颈,一切将依旧是停留在文本、呼吁和倡导上。本文旨在讨论作为物质外壳,软实力的,潜藏在经济品中的精神性、符号化、知识性、价值性的,能够产业化的,创意经济范畴的文化,属于创意产业的范畴,即艺术与文化:摄影、表演及视觉艺术、艺术品与古董买卖、手工艺品;设计:软件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平面产品及服装设计;媒体:出版、广播、数字媒体、电影。文化产业是具有精神性娱乐性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活动,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文化,除了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观念上的文化,还有作为更为宽泛和深刻的意蕴。我国由于长期以来过分强调政治意识形态上的文化,或抑郁于普通知识层面、乡风世(民)俗、断文识字、文化艺术学等层面的文化,而忽视了特别是基于社会学、经济学、创意学层面的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意蕴下的文化。所以,阐述以下几个问题。
从不同视角审视,文化有其社会学、传播学、经济学、生产力等多重意蕴。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2]。根据有关文献定义,狭义的文化是精神现象及其表现形式,包括语言、文学、艺术、音乐等等多种形式。广义的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非物质的东西。态。
1.符号: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的表达自身之外事物的东西(诸如语言、文字、动作、表情)。语言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符号衍生出诸如“文学”、“舞蹈”、“音乐”等等多样的文化形式。
2.语言:(1)交流信息、延续文化。 (2)理解现实、建设文化。
3.价值观念:社会成员评价行为和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合意目标的标准,是社会成员关于善良、正确、好坏、称心合意等的共同看法。
4.社会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包括习俗和惯例两类,限定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应该怎样待人接物、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规定了人们活动的方向、方法和式样。其中,习俗是约定俗成,可以适当程度违反不会带来严重后果。惯例(民德)则不允许有任何偏差,违反会带来严重后果(如法律、各种规章、制度)。
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社会规范的内容,任何社会规范都可以追溯到某条基本的价值观念,规范是一般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
所以,文化有其自身内在的特性。
1.超生理性(形成文化的理想不在个人)和超个人性 (文化是后天习得的知识和经验,而非遗传获得。)
2.复合性(任何文化都是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的)。
3.象征性(文化现象总具有广泛的意义)。
4.传递性(被他人模仿、利用)。
5.变迁性和堕距(文化在不断变化、文化的各组成部分在变迁时速度并不一致而产生堕距)。
社会学意义上的文明,是为人类社会发展中各种相互关联的高级属性和特征的集合体,它表示着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不断发展、进步的状
文化和文明的概念既相互联系又有不同的涵义。虽然文明和文化都是人类创造,但文化的产生比文明要古远的多。文明只反映人类创造的进步和有积极意义的成果,而文化却反映这些成果的一切方面。文化主要表现为物质或精神的发展状态,只有当它构成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方式、群体生活方式和精神生产方式时,它才能成为文明。
通常情况下,文化社会学研究以下内容:
1.文化的起源、积累和突变的社会历史过程。
2.生态学视角下文化产生、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其他各种变项的关系。
3.时间和空间上系统的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
4.社会系统中文化的民族性及其他群体属性。
5.文化的生产、分配、储藏、传递及其应用。
6.文化的传播方式和手段。
7.文化的冲突、分化和整和、适应。
8.文化变迁的动因、规律、周期。
9.文化的控制问题。
10.文化与人的社会化、文化与文明、文化与生活方式的诸关系等文化的社会功能。
11.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文化传播,是人们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产生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共存关系之内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
1.社会交往功能——人类创造的独有的社会交往功能。
2.社会化功能——帮助人们界定环境和确定行为规范。
3.社会调试功能——通过信息反馈实现。
3.社会控制功能——文化信息及传播是实现社会控制的一个重要自我组织系统。
4.社会储存功能——文化信息不是传递即逝的,他通过储存成为社会的载体,影响人类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进程。
文化传播的条件:
1.文化传播的共享性——人们对文化的共同认同和理解。
2.传播关系——即社会关系,在文化传播中发生的联系。
3.传播媒介——即文化传播中介,是连结传播关系的工具和手段。
4.传播方式——不同的文化传播过程有不同的模式,如简单传播模式、文化波式传播模式、文化根式传播模式、多层次交互作用传播模式。
文化经济是研究文化领域利用经济规律的形式、特点及社会的文化需求与社会物质基础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一门非生产性劳动经济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形态和重要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通过文化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文化发展的经济性推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的文化行为和经济行为。研究文化经济运动的基本规律,揭示文化经济对于现代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丰富人们关于文化和经济的理论系统与政策系统,文化经济学正日益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成为一个崭新的科学领域。
主要内容有:
1.发展各国文化所必需的国民经济手段。
2.文化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和影响。
3.文化部门经济关系和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4.文化生产活动经济效益及其指标。
5.文化消费与社会消费结构。
6.文化和未来经济的发展等。
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文化生产力在当代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构成文化生产力的两个方面。文化产业的水准反映文化事业的发展程度,没有高度发达的文化事业为基础,没有原创性的文化成果和大量的知识产权,文化产业不可能发展;同时,如果没有发达的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发展就会缺乏动力、缺乏资本,民族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也会遭到削弱。要像透过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来发展物质生产一样,要透过不断地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还应当包括文化生产的溢出效应。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将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如廉政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对政治发展的促进;先进管理理念、最新知识的传播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对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国先进文化的传播对文化发展的促进,公益文化的传播对社会发展的促进,生态文化、节约文化的传播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促进等。这种现象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作为产业的文化功能价值——
文化除了服务政治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功能价值,更有以下功能价值:
1.文化的经济功能价值。
2.文化的宏观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功能价值。
3.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功能价值。
4.文化以观念形式催生生产力改进、提升的功能价值。
5.文化的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和谐的功能价值。
6.文化的真善美、陶冶情操、励志、鼓舞人心的功能价值。
7.文化的差异性、特色性及其消费者广覆盖的市场价值开发。
8.文化的社会功能:文化是社会和民族分野的标志;文化具有社会整和的功能,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基础;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文化既有正向功能也有反向功能。
文化发展必须建立在文化积累的基础之上,包括本民族和全人类的。
1.文化积累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2.文化积累的速度与文化发展的速度成正比。
3.文化的发展虽与文化积累成正比,但文化发展并非是完全的直线进化,现代文化并非就一定是进步的胜过古代文化 (主要集中于精神文化的发展)。
文化生产有自身的特性:
文化生产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性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文化生产是一种文化特质的创造过程。
文化生产的特性:文化生产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性活动,是一种文化特质的创造性活动;文化生产是一定社会形态下的自由的精神生产;文化生产是非商品生产,而其产品也非商品。
文化的积累的条件:
1.文化积累是人类特有的本领,因为人类具有意识、可以思维。
2.文化积累的重要原因是人类的语言和文字的发展(口头语言传递信息、知识、经验,书面语言即文字可以跨越时代、地区进行文化传递和积累)。
3.人类在不断的创造新文化,使文化得以发展。
文化积累的形式:
民族文化积累,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民族所进行的文化创造和积累。
外来文化积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传播、相互吸取的积累。
文化遗失,人类创造、发明的某些文化由于不在适合自己的需要而慢慢消失;或是人类创造的某些文化在传递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失传了。
摩尔根指出,人类是通过经验知识的缓慢积累,才从蒙昧社会上升到文明社会的。
文化增长及其变量:
文化增长=(W2-W1)/W1×100% W1(前一阶段文化增长量量值)W2(一定阶段文化增长量量值)
物质文化的增长率与科学的创造发明、发现成正比。
文化增长的速度并非受单相关或双相关变量影响而是受各种文化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
根基文化是影响文化增长的主要作用,派生出一系列新的文化。
新文化增长同时伴随着旧文化的淘汰和消失。
第一类文化增长(科学技术知识、物质文化)除了受其内在结构诸文化因子影响外,还受第2类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的影响。同样第二类文化也直接推动第一类文化的生产。
现代文化的生产特点:
1.现代文化生产是有组织的大规模进行的,并且拥有现代化的生产手段。
2.现代文化生产是有有计划的进行的。
3.现代文化生产是知识密集型的。
文化增殖:
文化传播过程中不仅估价和确定某种文化的价值,还要增殖和繁衍出新的文化意义。
文化增殖的来源:
1.“文化生成过程”他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意识和心理,力图改变文化的客观性,使之符合自己的目标和利益的一种主观行为。
2.文化传播媒介本身也会产生文化增殖效应。
3.群体参与是文化增殖的重要力量。
4.文化增殖也是有限度的。
文化产业研发的系统工程建设问题:
1.文化产业自然工程、社会工程、自然技术、社会技术。
2.文化产业的内容结构。
3.文化产业的形式结构。
4.文化产业的产品结构。
5.文化产业的区域结构。
6.文化产业的消费主体结构。
7.文化产业的时间结构。
8.文化产业的空间结构。
9.文化产业的要素结构。
10.文化产业的。
文化产业研发的支撑支持体系:
1.党政及其职能部门支持支撑体系。
2.文艺机构支持支撑体系。
3.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支持支撑体系。
4.金融支持支撑体系。
5.设施设备支持支撑体系。
6.社会支持支撑体系。
7.产业组织(企业实体)支持支撑体系。
8.专门研发机构支持支撑体系。
9.其他支持支撑体系。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经济规模达到世界第二位,世界一流发展规模的经济,客观上要求创造世界一流的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首次从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上阐述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乃我国文化发展历程中划时代的历史贡献。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远见、文化创造,在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没有先进、繁荣的强大文化,对国家的兴衰存亡至关重要。从美、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巨大比例足以说明。但我国却非常少,这和我国的经济规模很不相称。要想使我们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72:29.
[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