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视角下的武汉市归元寺规划策划

2013-08-11 07:12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14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年34期
关键词:佛法佛教文化武汉市

马 丽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14)

归元寺又称归元禅寺,建于清顺治十五年 (公元1658年),位于武汉市汉阳区翠微路,居武汉四大佛教丛林之首,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以建筑完美、雕塑绝妙、珍藏丰富而声震佛门,是国内收藏佛像最多的佛寺之一。

归元寺在中国佛教禅宗文化传承中地位关键,自1658年建寺以来星火相传,1889年光绪皇帝赐“归元禅寺”四字将归元禅寺由民间寺院提升至皇家寺院。近年来又陆续新建了双面观音、上客堂以及圆通阁。归元寺在武汉民间的人气极其旺盛,每年游客量近200万人次,单日游客量最高纪录更高达36万人,是武汉乃至华中地区人气最旺的宗教文化场所,也是武汉市旅游与黄鹤楼齐名的必看景点之一。

目前,武汉市当前正着力建设 “文化五城”:读书之城、博物馆之城、艺术之城、设计创意之城、大学之城,归元寺及其周边片地区自身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归元寺地区对于铸造战略文化区、促进汉阳区的崛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鉴于归元寺佛教文化的特殊性,武汉市规划管理部门特别邀请了在佛教建筑领域颇有经验的台湾李祖源事务所参与规划设计。规划基地位于武汉市汉阳区,范围是以归元寺为核心的1.45km2城市佛教文化区,包括西大街、邬家大 (小)巷等历史街巷。主要的规划目标为以下几点:保护好、利用好宗教文化,重塑中原地区佛教圣地;结合历史佛教文化资源,开发新型佛教旅游产品,发扬佛教文化研究传播辐射影响;佛教文化与城市发展以及市民生活相融合,提升地块价值;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寺院模式,以适应长期发展的需要。项目总体的产业构架为 “源于文化,形于产业,用于生活,成于品牌”。

1 归元寺佛教文化的当代诠释——源于文化

归元寺地区深厚的佛教文化优势是该项目最大的潜力优势,如何把历史遗存和文化内涵挖掘出来进行弘扬和创新,并重构组织到新的城市空间中,进而转化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优势[1],是项目的关键。项目组从构思之始便抓住归元佛教文化的内涵,挖掘其深层含义。

归元寺名取自 《楞严经》“归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门”之语意。归元者,回归本源之意。元体或元气在日文是指身心康泰,同时还有 “restore to health”作为归元一词的英译 (麦氏汉英大辞典)。项目组认为归元佛教文化的内涵精髓便在于这一偈语。挖掘 “归元即还原,回归自然本性 ”这一文化主题,将该地区规划定位为最深厚的文化传承、最活力的文化创新、最宜居的生态环境区域,将 “归元”引申为 “佛法人间化”,即 “透过艺术回归自性、透过教育回归自性、透过媒体回归自性、透过文创回归自性、透过善行回归自性”。将上述几各方面具体物化为产业,从而通过产业规划达到佛教文化和城市功能的融合。

2 归元寺佛教文化的当代融合——形于产业

归元寺地区的产业核心理念为,依托佛教文化内涵,通过产业形态的物化,将文化产品进行整合,发挥归元寺作为佛教文化枢纽的集聚、扩散作用,结合城市的统一规划,从而实现佛教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1)佛法公益产业化 在地块内结合归元寺周边用地设立慈善基金会、慈爱安心站等公益性设施,为城市边缘人员提供救助,将佛教文化的正能量传递到市民生活。

2)佛法科技产业化 结合本地的环保科技企业,响应 “低碳、生态、宜居”的城市规划理念,大力推广城市 “绿化运动”。为环保企业提供较为优惠的投资环境,鼓励无污染的企业入驻该地区。

3)佛法媒体产业化 引入体验式的旅游活动,避免佛教仪式的形式化,建设结合高科技的佛文化动漫馆、互动多媒体展馆,丰富佛教文化的传播方式。

4)佛法艺术产业化 传承传统文化的艺术精髓,打造佛文化艺术馆、古乐坊、画廊 、地方曲艺馆,将武汉富有地域特色的艺术作品和佛教文化结合,并走入城市生活。

5)佛法文创产业化 注重文化创意产业和佛教文化的结合,开办手艺禅体验馆、艺拓国际体验展馆等文化创意集群,结合武汉市大量的高校人才资源,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文创园区。

6)佛法网路产业化 充分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创办虚实相合的佛文化网络体系,避免宗教仪式带来的铺张浪费,合理利用城市资源,缓解节庆高峰期祈福带来的交通压力。

7)佛法教育产业化 注重佛教人才的培养,重视佛教文化的传播、引导、教化作用,设立佛文化书院、慈善学校、佛文化普及课堂等,弥补城市功能缺失,促进城市全面发展。

8)佛法商业产业化 创意品质优良的佛教文化产品,营造公平、和谐的商业环境,推广地区的有机农业,通过产品的商业化,为城市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

佛教文化通过合理的产业化途径,让归元寺地区成为武汉的文化中心、休闲中心、教育中心、生活中心,并成为城市人文的象征和文明的标志,佛教文化不仅融入当代生活,更成为社会和谐稳定、文明有序的重要力量。

3 归元寺佛教文化的空间整合——用于生活

归元寺地区作为武汉的历史文化街区,自身有着长期以来演化而成的空间结构[2],归元寺地区作为汉阳的起源之地,奠定了今日汉阳旧城的基本格局。规划分析了其由县级建制向军事城堡、汉阳城近2000多年的城市空间的演变过程,结合城市历史街巷肌理和广场、里坊等虚体空间,以历史建筑、佛塔、佛像等实体元素位于依托,形成了 “一核五轴三片区三塔八广场”的城市空间发展构架 (见图1)。其中,“一核”为以 “归元寺”为核心的重点发展区域,“五轴”为西大街-显正街历史主轴、归元寺路绿色生态发展轴、鹦鹉大道城市发展轴、城巷路发展轴、和睦巷发展轴,“三片区”为历史风貌片区、现代服务业片区和现代商住片区,“三塔”为观音像、汉阳之心雕塑、长江之心灯塔,“八广场”为西大街-显正街主轴周边的各类型广场。

4 归元寺佛教文化的经营管理——成于品牌

借助归元寺现有的文化影响优势,通过佛教文化产品交易中心的建设,结合城市中该区域的产业优势,形成佛教文化与其产业结合的新经济形态,打造专业生产基地,构筑连锁产品供给体系,使之成为华中地区佛教文化产业集中的销售、交易、展示窗口,成为佛教产业发展的市场终端支撑。

在具体的操作管理和运营上,引入基金开发模式,形成自身造血机制,形成佛教经济滚动开发。政府、开发商、运营商共同投资发起设立以促进产业升级为目的的产业基金。地方政府与城市运营商双方共同发起设立 “項目建设发展基金”。第一阶段,首期基金专项用于归元寺周边地区项目开发,包括一级土地整理和二级开发;第二阶段,在不损失政府一级土地开发成本及流转费用的前提下,通过定向招拍挂获取土地,项目开发完成后,双方以不仅仅限于货币的形式分配利润和收益;第三阶段,在保障土地收入的前提下,以产业基金的形式加强政府和城市运营商合作,分享二级开发利润并形成固定资产,打造自身 “造血”系统,为快速平衡负债和投入提供资产保障 (见图2)。

图2 归元寺地区规划项目开发模式

5 结 语

通过产业化的途径,将佛教文化在当代背景下给予新的诠释,从而达到与城市生活融合的目的,对于实现城市更新、解决社会问题、加快文化传播都有重要的意义[3]。笔者通过项目实践,研究了产业化策略在佛教文化融合中的运用,对以往的佛教文化地区项目模式提出了新的探索。2012年,武汉市提出了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构想,归元寺地区作为城市重点功能区,于2013年正式全面展开更新改造工程,期待耀眼东方的佛教文化以全新的姿态在这片土地上再次绽放。

[1]车永强 .试论佛教文化对意境理论的影响 [J].学术研究,2007(5):140.

[2]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 [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3]吴良镛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环境创造——为2007年6月9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写 [J].城市规划,2007(8):14-18.

猜你喜欢
佛法佛教文化武汉市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最上乘的艺术,皆来自佛法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吉祥“三宝”棕胸佛法僧、蓝胸佛法僧、三宝鸟
从佛教文化中汲取精进的智慧
佛教文化研究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