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虎 陈松辉 周业明
(海军陆战学院 广州 510430)
为了取得两栖编队夺占外岛的胜利,海上两栖作战编队必须确保在海上拥有对敌水面和水下力量的海上优势,在整个作战地域内拥有对敌岸上目标火力打击的优势,因此要求海上两栖机动作战编队具有强大的综合作战能力。两栖作战编队作战能力包括:对海作战能力、对空作战能力、对潜作战能力、对岸火力打击能力、电子战能力等[6]。本文主要研究对海、防空、反潜作战能力,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海上两栖作战编队作战能力数学模型,对海上两栖机动作战编队的作战能力进行分析。
两栖编队对海作战能力是指在海上作战中编队兵力打击敌舰艇编队及运输船队的能力,也指在有敌舰艇威胁的情况下,为保证我编队的安全和战斗行动的顺利进行,对敌水面舰艇编队实施攻击的能力。这是两栖编队海上作战的基本能力,是在战斗中消灭敌海上有生力量,夺取局部海域制海权的重要手段。两栖编队对海作战能力取决于:对海攻击火力范围,导弹武器效能(突防效率、命中精度、杀伤威力),编队攻击的火力密度,系统反应时间以及编队对海攻击的手段和方法。
两栖编队防空作战能力是指两栖编队在海上作战中,依靠两栖编队自身所携带的兵力兵器对空中来袭目标(包括飞机、导弹)进行抗击、规避的能力,也是确保两栖编队安全的重要能力。在两栖机动作战中,对空作战能力主要体现为海上两栖机动作战编队的对空防御能力。根据海上两栖机动作战编队的作战任务,来自空中的威胁包括飞机和水面舰艇装备的反舰导弹。两栖编队防空作战能力是两栖编队综合作战能力中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取决于编队内各种防空火力,如防空导弹、火炮,各种软防御手段以及防空武器系统的性能。两栖编队防空作战能力包括:防空范围和纵深,防空导弹和火炮效能,抗击多批次、多目标能力,武器系统反应时间。
两栖编队反潜作战能力是指两栖编队在敌潜艇可能活动海域,对潜艇进行搜索和攻击的能力。是两栖编队海上作战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取决于编成内的各种对潜搜索器材和对潜攻击武器装备的性能与数量,如反潜直升机、反潜鱼雷、反潜火箭等。两栖编队反潜作战能力主要包括:对潜搜索、攻击范围,反潜武器效能(制导方式、命中精度、杀伤威力等),反潜系统和反应时间,舰机协同反潜的手段和方法等[7]。
两栖编队对海作战能力指数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构成:编队反舰导弹系统作战能力指数I导弹;编队对海舰炮系统能力指数I舰炮。计算模型如下
其中:K1、K2为修正系数。根据火控系统、超视距引导能力及编队内导弹的类型差别等因素而定;α、β为权重系数;P1、P2分别为编队对海导弹的种类数和对海攻击的舰炮种类数;I导弹I、I舰炮I分别为编队内第I种反舰导弹系统和对海舰炮系统的能力指数;M导弹I、M舰炮I分别为编队内第I种导弹的数量和第I种舰炮的座数。
1)两栖编队反舰导弹系统作战能力指数I导弹
编队反舰导弹的作战能力主要取决于导弹的射程D,导弹战斗部装药量L,导弹的制导能力G,导弹的突防能力T,导弹的抗干扰能力E。计算模型如下
其中:K为调整系数;α、β、λ、θ为幕指数。
2)两栖编队对海舰炮系统能力指数I舰炮
编队对海舰炮系统能力指数主要取决于舰炮的口径R,射程D,发射率W等因素。计算模型如下:
其中:K为调整系数;α、β为幕指数。
两栖编队防空作战能力指数主要取决于:编队面防御导弹能力指数I面导;编队中各舰艇的点防御导弹能力指数I点导;编队面防御舰炮能力指数I面炮;编队点防御舰炮能力指数I点炮;具体模型如下:
其中:K1、K2、K3、K4为修正系数,根据火控系统、编队规模、防空队形等因素而定;α、β、、λ为权重系数;P1、P2、P3、P4分别为编队内面防御、点防御导弹和舰炮的种类数;I面导I、I点导I、I面炮I、I点炮I分别为编队内第I类对空面防御、点防御导弹和面防御、点防御舰炮的能力指数;M面导I、M点导I、M面炮I、M点炮I分别为编队内第I种面防御、点防御导弹的数量和第I种面防御、点防御舰炮的座数。
1)两栖编队舰空导弹的作战能力指数
两栖编队舰空导弹的能力指数主要由以下因索决定:导弹射程D、最大速度V、可用过载G、射高H、反应时间S、制导能力Z等。计算模型如下:
其中:K为调整系数;α、β、λ、θ、μ为幂指数。
2)两栖编队舰炮对空防御能力指数
编队舰炮对空作战能力指数的计算模型同舰炮对海作战能力指数。但幕指数取值不同。
反潜作战能力指数主要由三方面构成:舰载直升机反潜能力指数I直机I;鱼雷反潜能力指数I鱼雷I;火箭深弹反潜能力指数I深弹I。计算模型如下
其中:K1、K2、K3为修正系数,根据使用的对潜搜索设备(吊放声纳、磁探仪、舰壳声纳、拖曳声纳等)情况确定;α、β、为权重系数;P1、P2、P3分别为编队内反潜直升机、反潜鱼雷、深弹的种类数;I直机I、I鱼雷I、I深弹I分别为编队内第I类直升机、鱼雷、深弹的反潜能力指数;M直机I、M鱼雷I、M深弹I分别为编队内第I类直升机、鱼雷、深弹的数量。
1)I鱼雷I的确定
鱼雷反潜能力指数I鱼雷I主要由鱼雷的射程D、航速V、装药量C、制导能力Z决定。具体模型如下:
其中:K为调整系数;α、β、λ为幕指数。
2)I直机I的确定
舰载直升机反潜能力指数I直机I,主要决定于直升机的航速V,最大航程S,留空时间T,搜潜样式Y、攻潜样式Q;
其中:K为调整系数;α、β、λ、μ为幂指数。
3)I深弹I的确定
火箭深弹反潜能力指数I深弹I,主要由火箭深弹的射程D、发射管数M,装药量Y等因索决定。具体模型如下:
其中:K为调整系数;α、β为幕指数。
编队作战能力的合成是复杂多样的。本文为了更便利、更合理地反映编队作战能力的大小,采用加权和的方法和基本因素幕指数乘积的方法分别对三种作战能力进行合成。武器系统能力指数的合成,是指以武器系统能力为主要特征的编队对海作作战能力指数、编队防空作战能力指数和编队反潜作战能力指数这三项采用加权和的方法合成为武器系统能力指数[11],具体模型如下:
式中:K为调整系数;α、β权重系数。
[1]张最良,李长生,赵文志,等.军事运筹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1993.
[2]周赤非.新编军事运筹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1).
[3]李杰.西方两栖战舰编队编成有何变化[J].当代海军,2010,6(66).
[4]韩雁飞.舰艇编队对空防御问题研究[J].舰载武器,1998(1).
[5]纪永清,纪军.海军两栖作战编队防空作战效能准则及其计算方法探讨[J].射击学报,1999,3(83-84).
[6]孟一鸣,刘永辉,阳东升.两栖编队作战体系的过程建模分析[J].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11,6(43).
[7]陈松辉,汪德飞,周世华.海上两栖机动作战编队兵力编成及作战使用研究[J].海军兵种指挥学院,2009,06(56-58).
[8]周德专.浅谈登陆编队的海上对空掩护[J].军事学术,2005,06(48).
[9]高建冈,邱志伟.登陆输送编队装载方案及优选方法[J].舰船电子工程,2010(06).
[10]郭锐,伍方明.水面舰艇作战能力研讨式评估软件设计[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9(11).
[11]孟一鸣.基于云理论的两栖编队作战能力评估[J].舰船科技技术,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