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朋 廖伟强
婴幼儿腹泻是一组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形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疾病,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秋冬季是该疾病的高发期[1]。该病起病急,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病程常在5~7d,部分迁延可在10d以上,免疫功能低下的婴幼儿可能会诱发慢性轮状病毒性肠炎等疾病。目前婴幼儿腹泻治疗多提倡使用微生态制剂,但临床效果并不理想。为寻找更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我科采用小剂量山莨菪碱、西米替丁联合用药,治疗60例小儿腹泻,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东莞市厚街医院儿科门诊确诊为婴幼儿急性腹泻病的患儿120例,其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3个月~2岁。其中80例为首诊,其余患儿均已使用过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全部患儿均符合1992年4月北京腹泻病会议制定的婴幼儿腹泻诊断标准:大便次数≥5次/d,稀水样或蛋花样便,大便常规WBC<5个/HP或少许脂肪球,无RBC及脓细胞,病程<72h。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入院前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儿均予饮食调整,并根据脱水程度及性质给予静脉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给予微生态疗法及肠黏膜保护剂。对照组常规应用抗病毒药物,每日分3次口服病毒唑20~25mg/(kg·d)。观察组使用西米替丁注射液(北京市永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2113,规格:2mL:0.2g)10~15mg、盐酸消旋山莨菪碱针(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093,规格:1mL:10mg)0.1mg,二者同时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根据呕吐及腹泻次数,两组患儿疗程为3~5d。
1.3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中国腹泻病防治方案》补充建议中急性腹泻病相关疗效判断标准[2]:(1)显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次数用药后72h内粪便性状、次数恢复正常,精神好转,脱水纠正,全身症状消失;(2)有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3)无效: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使用(±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治疗,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观察组总有效率90.0%(54/60),对照组总有效率71.7%(43/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08,P<0.05)。此外,观察组发热持续时间、脱水纠正、便次正常、总疗程等观察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2。
用药期间,静脉用小剂量山莨菪碱0.5h后有7例患儿面色转红,1h后消退,心率略为增快,但未表现出烦躁、瞳孔扩大及尿液潴留等明显毒副作用。
表1 两组患者治疗72h总有效率比较(例)
表2 两组临床表现及恢复时间的比较(±s)
表2 两组临床表现及恢复时间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发热持续时间(h) 脱水纠正(d) 便次正常(d) 总病程(d)观察组 60 10.30±2.81 2.25±0.60 3.40±0.85 4.25±0.47对照组 60 24.15±4.30 4.50±1.68 4.62±1.60 7.30±1.72 t值 0.440 1.662 1.012 1.146 P值 <0.01
婴幼儿急性腹泻病是儿科的常见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便次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临床研究证实,该病多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可侵犯小肠黏膜并致肠壁绒毛细胞破坏,而新增生的上皮细胞缺乏完整的吸收水、电解质的功能,因而使钠、氯的正常运转失调,消化酶活力和葡萄糖的吸收功能减退[3]。同时,受溶质转运障碍的影响,腹泻患儿会出现反复呕吐、排出大量水样便等症状,机体内的水、电解质大量丢失并最终发生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一系列中毒症状。由此可见,小儿腹泻的发生受到了病毒感染和肠道黏膜的非特异性屏障功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恢复并维护肠道黏膜屏障的生理功能也是对抗致病因子的重要治疗措施。
目前,小儿腹泻尚缺少特效治疗药物。对照组临床应用的病毒唑属于广谱抗病毒药,但对于腹泻症状改善情况并不理想,72h治疗有效率仅为71.7%,且由于该药对病毒腺苷激酶有较强的依赖性,易产生耐药性,临床应用具有明显的局限性[4]。为此,本组研究采用了小剂量山莨菪碱联合西米替丁治疗小儿腹泻的方案。西咪替丁属于H2受体桔抗剂,可明显提高机体T淋巴细胞转化率,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等功效,同时可抑制组胺等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胃酸分泌,进而缓解H+对受损肠粘膜的刺激,促进绒毛细胞的修复。而山莨菪碱(Anisodamine)是我国首先从茄科植物唐古特莨菪中提炼出的一种生物碱,于其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类似于阿托品,可阻滞M型、N型胆碱反应系统[5]。加用山莨菪碱治疗可调节机体植物神经功能,解除平滑肌痉挛,扩张微血管,活跃微循环,改善机体缺氧状态和能量代谢,并起到调节免疫、增进局部抗体等作用。这对于解除患儿腹泻时乙酞胆碱所致的胃肠功能紊乱具有直接的治疗作用。尽管山莨菪碱的使用可能出现部分轻度不良反应如兴奋、面红等,但在治疗小儿腹泻时注意使用剂量和个体差异,可以有效避免该药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临床观察也提示患儿用药后仅出现一些一过性不良反应,并无明显不良反应。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疗效及各项观察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治疗过程中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认为,联合应用小剂量山莨菪碱和西米替丁可以迅速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范淑玉.西米替丁联合思密达、654-2灌肠治疗秋季腹泻疗效观察[J].青岛医药卫生,2009,41(4):275.
[2]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90.
[3]方鹤松,魏承毓,段恕诚,等.腹泻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4.
[4]史良俊,王俐.西米替丁联合喜炎平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5):2692-2693.
[5]穆琢.异丙嗪与山莨菪碱联合应用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8):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