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林农业学校 谭汉元
微型企业是指企业雇员人数小于10人、产权和经营权不分离、产品(服务)种类单一、市场占有率低、竞争力不强、规模组织较小的民办企业组织。由于微型企业的生产规模相对较小,经营运行机制简单灵活,因此具有明显的生产管理优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结构由一元化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民办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发展更为迅速,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中小微型企业占据全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其创造的产值占国内GDP总量的60%以上,上缴国家各种税收额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5%以上。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微型企业为全社会提供了7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极大地缓解了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有力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微型企业一般没有正式的组织方式,缺乏正式的管理工作内容。在金融支持方面,微型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是通过亲戚朋友和熟人,很少有正规的融资渠道。在财务会计方面,微型企业进行的不规范的会计活动,大多是为了应付上缴的税费,没有建立规范性的现代会计制度。而在人力资源和招聘制度方面,微型企业员工以家庭成员为主,进入企业的员工很少接受过专门的专业训练。
特别是在信贷融资方面,微型企业普遍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微型企业所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仅占贷款总额的15%,全国88.4%的中小企业有贷款需求,但是39.1%的贷款通过抵押才获得,而企业雇员人数少于10人的微型企业的贷款则更少。在我国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县级金融和农村金融的金融机构数量明显偏少。目前,我国县级以下的金融机构存在比例仅22%左右,且在仅有的22%金融机构当中,支持中小企业(包括微型企业)的仅为8.5%。
在我国,长期以来,包括财政、货币和税收等在内的经济政策倾向于东部地区,带动了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其具有交通便利、人们的生活水平和需求不断提高、劳动力充足等具有一系列的明显优势。而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在很多方面都普遍落后于东部地区,且差距有明显拉大趋势。不仅如此,中西部地区为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在财政和税收等方面政策较之东部地区门槛更低,吸引投资愿望更强烈。这种地区发展不平衡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微型企业的发展也会产生影响。
根据一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小微企业的信贷融资现状调查发现,在信贷数量方面,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信贷余额的比例为33.7%。其中,东部地区这一比例为31.1%,西部为37.2%,中部为44.3%,这就意味着,经济发达地区比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小微企业提供的信贷规模和数量相对更少。在信贷期限方面,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长期资金得不到满足,东部地区1年期以下信贷过剩比例为38.2%,而中西部地区为26.2%;东部地区1~2年期信贷缺口为15.1%,中西部地区为14.5%;东部地区2年期以上信贷缺口为23.0%,中西部地区仅为12.7%。在资金成本方面,79%的小微企业在获得贷款时利率都是上浮的。东部地区89%的小微企业面临资金上浮,而中西部地区的这一比例分别为76.8%和74.7%,这意味着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微企业比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微企业资金成本负担更重。
微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可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方式。目前,银行信贷是微型企业外部融资的最重要的方式。我国微型企业获得外部资金的主要渠道集中于各类银行贷款,约40%的企业将银行贷款作为外部融资首选渠道,约73%的企业将银行贷款作为最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尽管微型企业信贷融资需求旺盛,但信贷满足率低,信贷需求往往不被银行重视。这就导致我国微型企业面临着资金短缺,规模和数量难以扩大,竞争力弱和资金成本负担严重等一系列问题。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只有30%左右的微型企业具有一定的成长和发展潜力,而70%左右的绝大部分微型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能力还是很弱的,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也是比较脆弱的。
在微型企业自身信贷融资方面,普遍存在着持有资金缺乏、资金薄弱、融资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我国微型企业起步晚、发展较慢、竞争力较差,导致我国微型企业资本积累少和自身资金缺乏、自身的积累和收益较小,无法满足和支撑企业的发展壮大。此外,微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狭窄。在我国,微型企业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自身持有资本少而且企业规模小,很难达到证券市场对微型企业要求的准入门槛,很难通过进入证券市场筹集到生产和经营等方面的资金。
如前所述,长期以来,我国政策扶持一般倾向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较大程度上忽略了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导致国内市场经济中国有大中型企业一家独大。民营中小微型企业起步晚,市场份额占有率低,无力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竞争。
首先,国家在信贷政策方面存在着所有制歧视等问题,这就是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为辅的经济体制格局。目前,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可以享受投资补贴和贷款贴息政策,而民营企业则很难达到这些信贷资金的优惠性条件。
其次,国家在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方面,小微型企业既要缴纳企业所得税,还要缴纳20%的个人调节税,承担着双重税赋,对于自身发展很低的小微型企业而言税赋过重。
第三,国家在法律法规方面,小微企业受到具体法律保护的条款很少,但受法律限制的条款却很多。虽然近几年国家开始扶持微型企业的发展,且重视程度日益增强,但由于微型企业刚刚起步和发展,在国家政策扶持和法律法规保护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税收政策、地区政策、财政政策和银行政策等方面应不断加强对微型企业的扶持,尤其在可操作性方面更要重视,联系微型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运行。
小微型企业因规模小等现实情况,导致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容易出现应收应付款管理不善、资金周转不灵等问题。这就致使微型企业对银行的信贷需求旺盛,用银行的信贷来缓解企业的资金周转失灵而导致的财务危机现象,避免微型企业破产和兼并。不仅如此,微型企业财务危机的频繁发生,导致对银行的还贷能力要明显弱于那些资金雄厚、经营状况良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其次,微型企业一般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和完善的运营机制,经营管理层自身素质不高,普遍缺乏财务管理知识,企业财务管理也较混乱。企业各部门信息不对称,微型企业自身财务制度不健全,容易发生财务信息失真,所以银行不相信企业提供的经营状况,导致银行对微型企业的信贷出现“慎贷”,“惜贷”的情况。第三,很多微型企业为了应对税收部门等外部部门的检查,企业存在两本账、三本帐现象,比如内部帐、外部帐和银行帐等,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外部部门和社会很难得到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这样导致很多银行及其他贷款者无法得出真实的企业运营情况和资产负债状况,不敢贸然向企业提供贷款,阻碍了企业的信贷融资工作。
为此,商业银行为追求低风险,甚至“零风险”,宁可把大量资金贷给那些国有企业和中型、大型民营企业,而不愿意贷给偿还风险高的小微企业。即使把资金贷给微型企业,也使贷款期限较短,担保要求严格,对微型企业存在一种“信贷歧视政策”。调查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私营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仅占20%左右,全国乡镇、个体私营、“三资”企业的短期贷款占银行全部短期贷款的比重仅为35%左右,90%以上的中小企业的贷款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或只得到部分满足。
所谓信贷抵押条件,是指微型企业必须以抵押物作为条件,才能从银行贷到资金。微型企业信贷抵押条件,既是为了规范微型企业信贷规模和期限,避免微型企业为了扩大生产盲目不合理贷款,同时也是银行降低信贷风险,避免出现坏账的有效措施。事实上,微型企业存在的规模小、实力弱、竞争力差、资金匮乏等现实问题,导致其缺乏信贷抵押条件和担保条件,很难从银行贷到资金。
调查研究发现,我国70%以上的微型企业发展潜力和能力很弱,仅30%左右的微型企业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和能力。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只有发展潜力和能力较好、经营状况良好的微型企业的还贷意愿和能力较强。微型企业一旦出现外债负担过重,经营状况下降,甚至入不敷出的情况,极有可能抽逃资金,躲避欠款,拖欠贷款,这也导致银行对微型企业的贷款望而却步,害怕银行出现坏账,影响银行的经营业绩而不愿贷款给微型企业。
此外,担保公司对微型企业信贷担保和支持意愿不强。我国微型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间接投资,而间接投资则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据调查,我国微型企业的外部间接融资70%以上主要从银行贷款所得,且需要有担保人和抵押物。目前,我国的担保市场正处于发展阶段,担保公司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多和扩大,但担保市场并不健全完善,对担保公司的法律约束和制度规定存在漏洞,这样就导致担保公司为了盈利而忽略风险,甚至帮助贷款方向银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
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微型企业的信贷融资和扩大规模。在美国,1953年出台的《小企业法》奠定了扶持微型企业的政策基础,并在1964年通过了《机会均等法》,进一步完善微型企业资金援助机制。在日本,二战后先后制定了《中小企业设置法》、《中小企业基本法》、《新中小企业基本法》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涵盖了微型企业,有力推动了日本微型企业的发展。
在我国,政府主要通过建立和完善融资服务体系,开辟微型企业融资服务“绿色通道”,提高对微型企业融资服务效率,建立合适的服务产品,扩大政府对微型企业的融资服务范围和领域。在这方面,四川省进行了大胆尝试,且收效显著。四川省政府督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投放,重点加大对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含)以下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努力提高小企业金融服务贷款满足率、贷款覆盖率和金融服务满意率。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微型企业信贷产品、信贷模式、服务手段、担保抵押方式创新,优化信贷管理机制,简化信贷审批流程,不断提升信贷融资服务水平和质量。
此外,政府还要通过建立公共服务机构,引导形成面向微型企业的中介服务网络。公共服务机构不仅发挥着政府与企业的功能,而且还是政策的主要实施机构。以天津市为例,截至2012年年初,天津市异地商会已增加至25家,会员企业超过4000家,会员1万多人。这些商会在服务招商引资、扩大对内开放、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参与的经济社会事务越来越多,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解决微型企业融资困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
商业银行要树立合理的风险目标,改变“零风险”这一传统观念,在追求低风险这一合理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型的战略市场。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企业终极目标。然而,这种利润(盈利)目标的追求,不应单纯地看企业是国企还是民企、大中型企业还是小微型企业性质。事实上,商业银行在各类企业之间应该提倡公平信贷,对于经营状况良好、发展潜力良好、信誉好、客户需求大的小微型企业应该鼓励信贷,重点帮助小微型企业创业和健康快速发展。当银行取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并承担起了它应尽的社会责任的同时,也会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规模效益,可实现双方的“共赢”局面。
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调整自己的市场战略,把目光转向更有盈利前景和广泛市场空间的微型企业贷款。通过持续不断的金融创新,转变固定的、保守的思维方式,“推陈出新”,在建立企业资信评估制度和银行风险防范制度的前提下,为微型企业客户提供适当宽松的信用担保方式和较低的信用抵押条件。只有这样,微型企业才会有较多的资金周转进行创业和扩大规模,才会有更高的信心和激情发展企业,才会有能力和信用去偿还银行贷款,最终产生银企双方的合作“双赢”。
微型企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树立专门的管理思维,不断进行综合管理和创新性管理新模式,拓宽融资渠道。例如,微型企业要善于运用特定的专门管理工具,如微型企业管理软件、财务方面的T6软件等,从而能够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财务、物资进行创新性管理模式。在企业信息公开和披露等方面,要切实加强企业管理基础,保持企业经营信息的透明度,切实提高企业在银行的信誉度。力求做到及时向银行通报企业的发展规划,邀请银行参与项目论证,主动争取银行的理解和支持。积极参与资本运作,探索使用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尽力减少对银行信贷间接融资的依赖。
特别是在财务信息管理方面,微型企业要规范企业的会计制度,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重视和加强对自身资金周转情况的管理。一方面,微型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规范企业运营行为,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信息支持,让企业领导者及时掌握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提高信息的透明度,降低银行信贷过程中搜集信息的成本和监督成本。另一方面,微型企业在进行采购、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的时候要有明确计划,时刻要进行成本监控和核算,避免盲目扩大生产和谨慎投资,同时也要加强应收款和应付款的管理和监控。
当然,微型企业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不断发挥企业的正能量。微型企业要本着社会责任和诚信经营,要摆脱微型企业借债不还、逃脱银行信贷、拖欠职工工资等不良形象,避免出现劳资纠纷等影响企业良好形象的情况发生,提高企业的信誉。从自身做起,发挥并提高企业的正能量,建立微型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良好形象和信誉。当微型企业在赢得社会良好声誉的同时,也必将获得丰厚的社会回报。
[1]罗小鹏.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N].中国经济报告,2011-11-12.
[2]王蓓蕾,曾春媛.微型企业信贷融资问题与对策[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9).
[3]陈婷婷.浅议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题及银行信贷新模式[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1).
[4]管洪斌.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解决路径分析[J].当代经济,2012(5).
[5]赵恒,梁叔翔.金融理论与实践[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12(4).
[6]屈凯军,詹世杰.中小企业融资难在何处[J].中国国情国力,2012(4).
[7]张志杰,王进朝.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河南科技,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