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不同年级大学生知觉能力特点研究分析

2013-08-06 02:35:02闫志辉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心理学显著性运动员

闫志辉

(赤峰学院 体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仅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还不足以整个人事物,这就需要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只有把握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才能更好的理解事物之间,事物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最终认识客观存在的世界.人对外部世界的信息的了解离不开人体感觉器官,感觉器官的由感受器及其附属装置组成.根据其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外感受器(感受触、压、痛、温度等)、内感受器(体内压、渗透压、化合物的浓度等)、本体感受器(运动和平衡中的产生的刺激)、特殊感受器(味觉、嗅觉、视觉、听觉和平衡觉).

客观存在的物体是出于相对的静止和绝对的运动中,是出于静止状态还是运动状态与选择的参照物相关.人脑对物体由于速度改变或物体空间位置的改变而产生的认识就是运动知觉.运动知觉对于人和动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动物在捕食食物的时候,需要准确把握时间,猎物的空间距离及速度.人在日常生活中既要把握外界事物时空位置和自身的时空位置,还要把握事物的时空与自身时空相联系.在运动实践中,运动知觉是掌握运动技能的关键影响因素.如在篮球比赛中,是传球还是突破投球,需要对整个场上情况进行分析,防守队员的位置,队友的位置,自身所处的位置情况,在短时间内作出分析,传球应该传到的位置,以及对传球速度的控制,传球时机的把握都是对于运动时空所做出的反应.

1 研究意义

1.1 学术价值

运动知觉是人的生存技能,也是人类更好的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保证.运动知觉不仅是运动员所具备的,同样也是普通人体所必有的.运动知觉能力的提高能够更好的改善人的适应能力及运动技能的掌握能力.目前,关于知觉和运动知觉的研究主要在生理机制方面和运动员训练水平方面,对于普通群体的运动知觉能力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主要从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知觉能力对比方面进行探讨和尝试性研究.

1.2 应用价值

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而言在中学阶段已经从事专业的体育训练,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只有普通体育课内容的学习,在同时进入大学的学习后,同样存在着专业学习的差别.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而言,其从事体育锻炼的时间比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要长,自身对于运动的感知和理解也存在着不同.

2 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南加州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吕忠林教授,建立了人视觉运动知觉的功能模型,即阐明了三种运动知觉机制的功能和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在第25届欧洲视知觉会议上吕忠林教授与南加州大学Irvine分校的George Sperlin所提出,三阶段运动系统模型中的第三阶段:由注意力所影响的运动知觉,哈佛大学的Patrick Cavanagh所提出的注意力追踪所导致的运动知觉.[5]

国外对于运动知觉的研究经历了一系列发展过程.不同时期的专家和学者在一定的时期内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和主张.在科学技术和仪器水平飞速发展的今天,运动知觉的研究正在逐步延伸和发展.

2.2 国内研究现状

杨海平,《对不同级别篮球运动员12项感知觉指标的测试与分析》的研究中通过测试研究对象的简单反应时、被动反应时、综合反应时、节奏感、时空判断、手动稳定性、视觉深度、临界闪烁融合频率、内在感知觉、皮肤两点辨别阈、用力感的诊断及肘关节敏感度十二项指标.得出:“被动反应时、时空判断、节奏感、临界闪烁融合频率、深度视觉、手指握力准确度、内在感知觉7项指标三者之间相互无显著性差异;简单反应时和训练水平有关,水平越高简单反应时越快;综合反应时测值高水平运动员反应较差”.[10]

王赞、刘兴,《我国女子蹦床运动员感、知觉能力与竞技水平关系研究》一文中通过对参加2004年全国蹦床锦标赛的女运动员的研究表明:“,国际健将和健将两级运动员的感、知觉能力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这与他们处于相近的技术水平有关;高水平和较高水平运动员在平衡觉、用力准确性、简单反应时和时空判断值等指标上普遍好于较低和低水平运动员,这说明部分感、知觉能力与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选择反应时的测试结果与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没有表现出一致性.”[11]

王光,张秀萍《对运动员运动中感知觉准确率的研究》中通过对运动员行车、长跑、射箭、摔跤、柔道、散手等项目距离知觉、高度知觉、重量知觉、时间知觉测试研究显示:“训练后长跑、自行车运动员具有距离知觉缩短,时间知觉加快的特点;摔跤运动员具有距离知觉延长,重量知觉加重的特点;柔道、散手运动员具有重量知觉加重,时间知觉加快的特点;射箭运动员具有距离知觉延长的特点.知觉的准确率:散手运动员的重量知觉,柔道运动员高度知觉、重量知觉的准确率均较好;比赛后散手运动员具有重量知觉加重,感知准确率降低的特点;女运动员距离知觉、重量知觉的准确率优于男运动员;高水平运动员感知觉的准确率优于一般运动员.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参阅了普通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理学、生理学等与本研究相关书籍.

3.2 专家访谈法

对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和运动生理学方面的专家、教授进行访谈,心理学及运动心理学知识及对实验指标的确定、实验的过程等进行探讨,综合各位专家的意见,来确定本实验的操作内容和实验方法.

3.3 实验法

3.3.1 实验对象

一年级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80,其中男女各40人;三年级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80人,其中男女各40人.

3.3.2 实验仪器

用1m长的直尺来测量综合知觉;使用北京心灵方舟公司研制开发的pskey心理教学系统大学版V1.0测被试者的时间知觉;北大青鸟BD—Ⅱ—104A深度知觉仪测量深度知觉;北大青鸟BD—Ⅱ—301动觉方位辨别仪测试肘关节动觉方位知觉.

3.3.3 测试步骤与方法

3.3.3.1 实验前准备

调试仪器,讲解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步骤及实验的注意事项,并进行预实验.预实验的时间选择在试验一周进行,实验地点的选择上,综合知觉测试在赤峰学院体育学院人体机能实验室,深度知觉、时间知觉和动觉方位知觉在初等教育学院心理学实验室;测试人员为实验室指导教师两名,心理学专业学生4名,测试学生于测试前进行集中培训.

3.3.3.2 综合知觉的测试步骤与方法

被试者常态坐在椅子上,手拿1m直尺,用优势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直尺下端30cm标志处,手臂自然伸直,使直尺垂直于地面.被试眼睛注视直尺80cm标志处,主动松开手指,让直尺进行自由落体运动,在直尺下落到80cm标志处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三个手指捏住标志处.主试记下被试拇指所处的刻度.试测验二次,实测五次.

3.3.3.3 深度知觉的测试步骤与方法

常态下被试坐在仪器面前,手握反应键,眼晴视线与深度测试仪器观察窗口中线保持水平,距离窗口2.0m,通过观察孔进行观察.被试只能从窗口看到窗内三对分别于近、中、远端的黑标杆的中段.仪器内部立柱中两侧的立柱为标准刺激,中间一根立柱为变异刺激,先由主试移动变异刺激标杆至明显远(近)于固定标准刺激标杆的地方,然后由被试根据观察,自由调节到认为三根立柱在同一平面上为止,之后继续调节到中端被试认为三标杆在同一平面,最后到达远端被试认为三标杆在同一平面停止,主试从标尺上读出并记录变异刺激和标准刺激的距离误差数值.试测验二次,实测五次.

3.3.3.4 时间知觉的测试步骤与方法

常态下被试坐在时间知觉仪器前,手握开关,眼睛注视计算机屏幕上呈现出的标准发刺激光源,光源出现在一定的标准刺激时间后消失,要求被试记住光源发光的时间,然后被试在相应的位置重新标记原来的发光时间,记录成绩.试测一次,实测三次.

3.3.3.5 动觉方位知觉的测试步骤与方法

常态下被试坐在动觉方位辨别仪器前,遮上眼睛,并在制止器套座上插上制止器.被试选择优势手臂放在滑动臂上,如被试用右臂,就必须按顺时针方向摆动,左臂则按逆时针方向摆动.被试摆动手臂,直到碰到制止器为止.此时被试记住自己手臂的位置后,手臂复位.主试拿去制止器,然后让被试重新摆动手臂,被试如感到和刚才位置相同,停下来告知主试.

主试通过滑动臂下的红指针所指刻度数和制止器所放位置,记录数值.试测一次,实测五次.

3.4 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原始数据由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7.0储存并对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其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3.5 逻辑分析法

对文献资料、实验所涉及的因素指标、以及实验所得的数据运用归纳、演绎、对比等逻辑学方法进行分析.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年级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与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知觉能力特点比较及原因分析

4.1.1 高年级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知觉对比及原因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高年级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综合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和时间知觉能力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主要原因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其一,体育专业高年级的的大学生,专业基础理论课已经基本结业,能够把更多的理论基础知识运用实践并指导实践.特别是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等基本理论课的学习,改变了原来单一的依靠实践摸索实践的阶段,对运动技能学习不但能够从技术层面掌握,还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三年的专业学习使专业技术课能够达到巩固化和自动化的阶段,并能够进行合理的技能迁移,身体力量素质、速度素质、灵敏和柔韧素质得到提高;其二,多次的重复练习及比赛实践,在多种感觉器官的共同参与下,大脑暂时神经联系日益巩固,有助于本体感受器管水平的提高,大脑中运动动力定型建立的越多,改建就越容易,新的运动动力定性取代旧的运动动力定型,大脑皮质灵活性越高.基本动作掌握的越多、越熟练,反应越灵敏,动作在大脑中留下的记忆痕迹越深刻越持久.反复的训练使得视听觉与本体感觉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因此,高年级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在综合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时间知觉能力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表1 高年级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知觉对比检验表

4.1.2 低年级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知觉对比及原因分析

表2 低年级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知觉对比检验表

从表2可以看出,低年级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综合知觉能力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深度知觉、方位知觉、时间知觉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低年级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接受体育专业训练,神经的固有联系得到提高,反应速度得到提高.体育专业的大学生经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对于时空位置的的感知已有一定的基础,特别是经过长期训练后,本体感受性的提高和运动技能巩固化合自动化的形成,本体感受器能够感知运动中肌肉、肌腱及关节的不同状况,为大脑皮质进行分析创造条件.经常参加体育训练,不仅是本体感受器机能水平提高,而且能使大脑对肌肉运动分析能力及动作时间的判断更为精确.而深度知觉、方位知觉、时间知觉并无显著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低年级体育专业大学生原有的信息储存不够丰富,个体经验还存在欠缺,动作技能的迁移不够完善.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高年级体育专业与低年级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知觉对比数据检验表明,高年级体育专业大学生与低年级体育专业大学生知觉能力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低年级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综合知觉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5.2 建议

针对非体育专业学生,应从不同层面和水平整体提高学生的运动知觉能力,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供良好外在环境,开通多种练习渠道,使学生的体育活动愿望得到满足,进而促进学生知觉能力的提高.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4-161.

〔2〕关涛.不同运动强度下大学生运动知觉能力变化特点的研究.2006(5).

〔3〕卢国.不同运动强度下定向运动员知觉能力变化特点的研究.2008(9).

〔4〕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 [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1.54-56,51-52.

〔5〕吕新颖运动生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12.

〔6〕黄希庭.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49.

〔7〕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

〔8〕邓树勋,王建.高级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0〕柴志铭.体育教育专业球类专修与其他专修学生深度知觉的比较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3):83-88.

猜你喜欢
心理学显著性运动员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30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冰雪运动(2019年2期)2019-09-02 01:41:26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电子制作(2019年24期)2019-02-23 13:22:26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视频差错掩盖算法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一种基于显著性边缘的运动模糊图像复原方法
论商标固有显著性的认定
知识产权(2016年8期)2016-12-01 07: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