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康声
当前,我国高职生就业市场出现了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企业在人才市场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岗位大量空缺;另一方面,大量高职生闲在家中,毕业很长时间后都未能就业。形成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根源是近年来高职教育过度追求“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发展之初,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职教模式的同时,也积极摸索创建适应国内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进行教学改革。然而规模扩张的同时,只求经济效益不重社会价值等诸多蕴含着“短平快”思想的新问题又出现了。
目前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多为“短平快”的人文、管理专业,因为这些专业不要太多技术人员当老师,不要太多设备,有利于降低办学成本,又能适应扩大招生的需要。短期来看,这对学校是有利的,但是就业市场对这些文科专业并没有相应的需求,于是形成“有人才无岗位”“有毕业无就业”的尴尬局面。此外,为了保证招生数量,最大化地获取财政的生均拨款,有的高职院校忽视专业的平衡发展,使得热门专业无限膨胀,招生人数剧增,冷门专业极度萎缩,招生人数锐减。长此以往,大量所谓热门专业的学生无业可就的问题就会摆在面前。
高职教育的“短平快”虽然产生了暂时的效益,但如果对这种功利的短期行为不进行认真反思和调整,那么潜藏其间的危害就会逐渐显现出来。目前出现的招生难,尤其是就业难,已经在严肃地提醒高职教育,过度追求“短平快”实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