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宇
(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300222)
中天山隧道是南疆铁路吐库二线穿越中天山主脉的控制性工程,设计为并行的2座单线隧道,左线隧道长22 449 m,右线隧道长22 467 m,全隧道为单面上坡。左、右线线间距36 m。隧道穿越中天山北支博尔托乌山中山山地,平均海拔1 100~2 950 m,最高海拔为2 951.6 m,隧道最大埋深1 700 m。
中天山特长隧道穿越中天山北支博尔托乌山中山山地,博尔托乌山由元古界、古生界地层和华力西期侵入岩经历强烈褶皱和断裂的基础上形成,属剧烈切割陡峻的中山地貌。富水段洞身主要岩性为中元古界片麻岩、混合岩及加里东期闪长岩,通过f8、f9断层及f7断层影响带,岩体受构造影响较重,节理、裂隙较发育~发育,破碎~较破碎,含水不均匀。
2011年10月6日,出口右线隧道开挖至DyK154+901处(埋深约1400 m)在钻孔时出现较大涌水,至10月24日汇水里程至DyK155+830,洞内被淹930 m,右线停止掘进。为了了解隧道富水情况,2012年5月3日在左线隧道开挖至DK154+856后,采用RPD-150C多功能钻机进行超前钻孔探水,与右线一起进行水量、水压以及连通性等试验,以确定富水区范围,调整设计参数,调整排水管路设置,确保施工与结构安全。
通过TSP超前地质预报、超前探孔以及地下水连通试验等综合措施,进行涌水探测与连通试验,全面收集整理相关测试数据,分析围岩裂隙发育状况、地下水来源及连通存储状态,确定富水区范围,进行突水涌水预测,为采取施工安全技术措施,调整设计参数等提供可靠的依据[1-3]。
为探明前方地质水文情况,利用当前隧道探测与试验手段,采用TSP超前地质预报,探明前方地质状况;采用超前探孔释放地下水并进行地下水连通试验;采用水仓水位容积法测涌水量;采用物探对掌子面前方进行富水综合情况探测;综合整理分析相关数据资料。
为探明前方地质情况,了解围岩整体情况,采用TSP对左线 DK154+856~DK154+706段(长150 m)、右线 DyK154+901~DyK154+733段(长168 m)进行超前地质预报。超前地质预报情况见表1、表2。
表1 右线超前地质预报分析
表2 左线超前地质预报分析
为更明确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测定涌水量,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超前探孔。为此,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左右线布孔进行钻孔探测,具体超前探孔布置见图1;右线采用RPD-180C型钻机钻进,左线采用RPD-150C型钻机钻进。
图1 超前钻孔布置(单位:cm)
3.2.1 右线钻孔
由于钻孔时前方水压大,引进了RPD-180C型钻机钻进。完成 Y1、Y2、Y3共3个孔,孔深6.7~38.3 m。钻探资料汇总见表3。
表3 右线超前钻孔资料汇总
3.2.2 左线钻孔
2012年5月3日掌子面开挖至DK154+856后,采用RPD-150C型钻机钻进。完成Z1、Z2、Z3共3个孔,孔深13.5~34 m。钻孔资料见表4。
表4 左线超前钻孔资料汇总
根据左、右线物探150~168 m探测资料,右线富水段为DyK154+890~DyK154+792段(长98 m),右线富水段为DK154+840~DyK154+774段(长66 m)。超前物探推断结果示意见图2。
图2 超前物探推断结果示意
根据试验任务和目的,对左右线隧道涌水进行了水压、水量及掌子面涌水的连通试验,以了解隧道涌水特性。
涌水量量测是在隧道掌子面水流处于无压状态下进行,用水仓水位容积法测得[4,5]。在右线掌子面DyK154+910、左线掌子面DK154+856附近开挖水仓,测得右线掌子面涌水量为8 064 m3/d,左线掌子面涌水量为6 524 m3/d,总涌水量14 588 m3/d。
右线超前钻孔3个,孔深6.7~38.3 m,揭露含水体最大宽度26.3 m,左线超前钻孔3个,孔深13.5~34 m,揭露含水体最大宽度24 m,在左、右线掌子面探孔上各安装3个阀门及压力表。
4.2.1 左右洞探孔不同时关闭压力观测
当右线3个探孔正常排水时,关闭左线3个探孔,观测左线3个孔的最大压力为0.35、0.6、0.6 MPa,压力变化曲线见图3。当左线3个探孔正常排水时,关闭右线3个探孔,观测右线3个孔的最大压力为1.6、1.8、1.9 MPa,压力变化曲线见图4中前40 min变化曲线部分。存在压力差的主要原因为两个掌子面有效排水能力不均衡。
图3 左线探孔水压力变化曲线
4.2.2 左右线掌子面同时关闭压力观测
4.2.2.1 右线观测情况
关闭左线3个探孔40 min后再关闭右线3个探孔,右线3孔水压力变化见图4中40 min后变化曲线部分。在测试过程中由于右线3号孔水阀出现泄水现象,最大压力值读数为4.9 MPa。
图4 右线探孔水压力变化曲线
4.2.2.2 左线观测情况
同时关闭左右线所有探孔,左线3个孔水压力变化曲线见图5(压力变化截止至右线5号孔水阀出现泄水后1 min)。
图5 左线探孔压力变化曲线
从压力升高图分析,地下水在2.5~3 MPa(洞顶以上250~300 m水头高度内)未形成有效降落漏斗。压力从3 MPa升高至4.9 MPa增加水量约456 m3,说明排水有效影响半径较小。
4.2.3 单孔压力、流量观测
在关闭左线3个探孔水阀的同时关闭右线Y2、Y3号探孔水阀,对Y1号探孔进行压力测试及排水流量测试。Y1号探孔,孔深为38.3 m,为最深的探孔。在先关闭其他所有水阀的情况下,再关闭Y1号探孔水阀,Y1号孔水压力由0到4.0 MPa,共用时28 min,根据观测在压力达到4 MPa左右时单孔最大排水量流量约350 m3/h,压力变化曲线见图6。然后打开Y1号探孔水阀,观测排出水量,到排水量稳定时,共历时约21 min,共排水98.44 m3,流量变化曲线见图7。
图6 右线Y1孔关闭后水压力变化曲线
图7 右线Y1孔水流量变化曲线
从设计地质情况分析,掌子面前方岩性为灰黑色闪长岩,节理、裂隙发育,受断层影响,接触带层间水,富水带呈条带状分布。根据富水段的物探资料,富水段呈条带状,物性异常带宽度约300 m,主要地下水富集带宽度约106 m。根据实施的超前探孔资料分析,地下水主要分布在以节理密集带为主的岩体中,局部裂隙发育较宽,含水体倾向小里程方向,总体走向与节理延伸方向一致,相对隔水体分布明显。根据超前探孔终孔水量在100~200 m3/h不等可以看出,地下水分布具有一定的不均匀性。根据富水段水压水量观测及连通试验,说明岩体节理裂隙连通性好,地下水补给来源充分等特点[6,7]。综合分析,该段围岩节理裂隙发育,连通性好,岩体富水,但发生突涌水概率较小。
根据掌子面超前水平钻孔、水压及水量观测,采用古德曼经验式、水压力法及水文地质比拟法进行最大涌水量估算,综合分析预测左右隧道突涌水段的正常涌水量1.6万m3/d,可能出现的最大涌水量3.2万m3/d,滞后施工最大涌水量1.92万m3/d。
针对山岭隧道工程富水地段,通过多种探测与试验手段,能够采集相关数据,全面掌握隧道围岩状况、富水状态、涌水的可能性,为确保结构和安全提供了可靠依据。特别是在本隧道中,采用地下水连通试验,为左右洞超前注浆扩散情况、打孔排水统一协调提供了理论支持,保证了注浆堵水的效果。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和探孔,探明了地下水分布状态,为调整前进式分段注浆参数提供了可靠依据。实践证明,富水地段采用超前帷幕注浆有效控制地下水,加强设计,达到了“限量排放”目标;根据涌水量预测,现场增加管道,提高储备,确保施工安全[8]。
[1]王梦恕.对岩溶地区隧道施工水文地质超前预报的意见[J].铁道勘察,2004(1):7-10.
[2]肖书安,吴世林.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地质超前探测技术[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4(2):159-165.
[3]何发亮,李苍松.隧道施工期地质超前预报技术的发展[J].现代隧道技术,2001(3):12-15.
[4]田海涛,董益华,王延辉.隧道涌水量预测的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7(3):75-77.
[5]康小兵,张强,许模.重庆走马岭岩溶隧道涌水量初步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6(1):68-71.
[6]汶文钊.精伊霍铁路北天山隧道高压富水段断层施工技术[J].铁道标准设计,2009(6):90-92.
[7]吴建荣.多孔地下水连通试验确定主径流带[J].煤矿安全,1994(6):11-13.
[8]张祯武.岩溶地下水管流场类型与示踪曲线的对应关系及在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岩溶,1990(3):211-219.
[9]王晓峰.宜万铁路白云山隧道软弱地质岩溶富水段施工技术[J].铁道标准设计,2010(8):145-149.
[10]祝廷建.新麒麟隧道进口涌水治理措施[J].科技之友(B版),2009(10):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