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义雄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 430063)
近年来,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武广、京沪及广深港等高铁相继开通,引起世界瞩目。过江隧道在克服江河等地形障碍、缩短空间距离及改善陆路交通工程运行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目前现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和《铁路给排水设计规范》(TB10010—2008)均没有专门的条款指导高铁隧道的排水设计。国内已建成的广深港客运专线狮子洋隧道、武广客运专线浏阳河、金沙洲隧道的设计均为按照工程性质的重要性,遵循施工可行、运营可靠的设计理念,参照相关设计规范进行的。本文对高铁越江隧道的洞口雨水泵房设计,如设计重现期、集流时间、雨水泵房集水池调节容积的确定及水泵的监控等进行探讨。
高速铁路越江隧道洞口雨水的排水设计主要体现在“集”与“排”,就是将无法重力流排出的雨水集中到集水池,通过水泵抽排到隧道外雨水排水系统。雨水泵房位置与隧道的平、纵断面有关,一般设在隧道的进口及出口处,但也可能仅在隧道的进口或出口设置,具体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确定。
洞口雨水泵房设置横向截水沟,一般设置2道,以便将全部洞口雨水收集到集水井内,确保高铁运营的安全。截水沟在轨道外采用带格栅的明沟,在轨道下采用DN500的钢管,暗管的坡度为3‰。截水沟的平面及断面如图1、图2所示。
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1版)》(GB50014—2006)中5.3.1条规定:集水池的容积应根据设计流量、水泵能力和水泵工作情况等因素确定,一般不应小于最大1台水泵30 s的出水量;如水泵机组为自动控制时,每小时开动水泵不得超过6次[1]。
图1 洞口雨水泵房截水沟平面(单位:mm)
图2 洞口雨水泵房截水沟剖面(单位:mm)
目前进行地铁设计时[2],洞口雨水泵站(房)的集水池有效容积,一般取最大1台排水泵5~10 min的出水量,这是我国及国外多年地铁建设的经验。由于高速铁路隧道洞口集流面积不大,从水泵工作安全性上考虑,雨水泵房集水池的调节容积建议取最大1台排水泵5~10 min的出水量。
雨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Qs——雨水设计流量,L/s;
q——设计暴雨强度,L/s·hm2;
Ψ——径流系数;
F——汇水面积,hm2;
t——降雨历时,min;
P——设计重现期,年;
A1、C、n、b——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确定。
对于某个具体的工程,该地的暴雨强度公式是确定的,高铁越江隧道多采用无砟轨道,轨道透水性很差,类似于屋面及混凝土路面,径流系数取0.85~0.95,这里取高值0.95,汇水面积F是确定的,计算雨水设计流量要确定的参数就是洞口降雨历时t和设计重现期P。
3.2.1 设计重现期P的选取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1版)》(GB50014—2006)第3.2.4B条规定:特别重要地区P可采用50年或以上。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规定:洞口的雨水如不能自流排放时,必须在洞口适当位置设排水泵站,并在洞口道床的适当位置,设横向截水沟,保证将雨水导流至泵站集水池。排水管渠或排水泵站的排水能力,按当地50年一遇的暴雨强度计算,集流时间按计算确定。
欧盟室外排水系统排放标准(BS EN 752—4:1998)推荐暴雨设计重现期和内涝设计重现期,见表1、表2。
表1 欧盟推荐设计暴雨重现期
表2 欧盟推荐设计内涝重现期
综上,结合高铁越江隧道比较重要的特点,洞口雨水设计重现期P取50年。
3.2.2 降雨历时t的确定
设计降雨历时t是指连续降雨的时段,可以是整个降雨经历的时间,也可以指降雨过程中的某个连续时段。雨水管渠的设计降雨历时t,由地面集水时间t1和雨水在计算管段中流行的时间t2组成
式中 t——降雨历时,min;
t1——地面集水时间,min,一般取5~15 min;
现代农业是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用智能化来管理农业,创造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体系。其最终目标是建立发达、富庶的农业和创造良好的环境。其特征包括机械化、科学化、产业化、信息化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m——折减系数,一般取1~12,为提高越江隧道排水的安全性,m取1;
t2——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在武汉长江公路隧道、广深港高速铁路狮子洋隧道的洞口雨水的计算中,地面集流时间t1均取15 min[3,4],为规范规定的上限值,t2取 0,这是把设计起点断面设在雨水泵房处的横截沟处。
地面集流时间与雨水泵房前的起坡点至雨水泵站的距离长短、线路坡度有关系。以浏阳河隧道为例:位于广州侧的出口引道段长275 m,U形槽宽15.8 m,U形槽面积为4 345 m2。
按照国内的工程经验,从汇水量上考察,平坦地形的地面集水距离的合理范围是50~150 m,比较适中的是80~120 m。浏阳河隧道的集流距离为275 m,远大于合理集水范围的上限值150 m。此外,在敞开段线路的纵坡为20‰,坡道较大,地面集流时间不能一概取为15 min。
铁路无砟轨道横向设有2%的坡坡向中间的集水槽,雨水通过中间的流槽流向雨水泵房处的横截沟,最后进入雨水泵房集水池。集水横断面最下面为DN160的半圆形流槽,中间是横坡为2%的梯形断面,最上面是矩形断面,如图3所示。
以浏阳河隧道左线及右线线路中间部分为集雨面积,集雨宽度B=5 m,集雨长度为L=275 m,集流槽纵坡20‰,集流槽横坡20‰,集流槽 n=0.013,设计重现期P=50年,径流系数0.95,广州市暴雨强度公式:q=2 424.17(1+0.533lgP)/(t+11.0)0.668。
图3 隧道洞口复合集水断面示意(单位:mm)
表3 隧道洞口雨水集流时间推导
从表3中得知,计算得到理论集流时间为9.26 min。此外,有代表性地选择南京(华东地区)、长乐(东南沿海)、哈尔滨(东北地区)及兰州(西北地区)等5个城市的暴雨强度公式,通过对地面集流时间的理论计算,并在设定的条件下,计算得到理论集流时间为9.26~10.18 min,计算过程从略,在地域差别比较大的情况下,隧道理论集流时间差别不是很大。
假定在L>50 m时,集流时间t1=5+(L-50)/v平均/60(min)。反算 v平均为 0.72~0.88。为简化计算,这里 v平均取0.80,即集流时间 t1=5+(L-50)/0.80/60(min)。
上述推导是在线路纵坡为20‰的条件下进行,当纵坡为10‰和15‰时,以广州市暴雨强度公式为例进行推导,其他条件同上,计算过程从略。计算结果表明:纵坡为10‰,地面集流时间为10.43 min,纵坡为15‰,地面集流时间为9.82 min,与线路纵坡为20‰时地面集流时间为9.26 min相比,差别也不太大。一般的越江隧道工程,隧道从江底过渡到地上,隧道的坡度不会太小,坡度越小,地面集流时间越长,降雨强度会降低,如非特殊情况,高铁线路的坡度一般控制在20‰以内,因此,计算地面集流时间可以不考虑因坡度变化的影响,统一按照线路纵坡为20‰考虑,在设计中也更为安全。
综上,地面集流时间:
当L≤50 m时,t1=5 min
当L>50 m时,t1=5+(L-50)/0.80/60(min)
式中 L——隧道洞口集水距离,m。
在狮子洋隧道设计时,隧道雨水泵房设计流量为1.2倍计算雨水量[4],建议不乘安全系数,主要是雨水泵房的集水池有一定的调节容积,调节容积远比《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1版)》(GB50014—2006)规定的30 s要大,提供了一定的缓冲能力。
以广州市为例,暴雨重现期取1~50年,降雨历时取5、10 min和15 min进行暴雨强度计算,计算结果见表4。
表4 广州市暴雨强度 L/s
从表3中可得知,重现期P=50年的暴雨强度为P=1年的暴雨强度的2倍左右。按照武汉、南京等多个城市的暴雨强度公式进行检验,重现期P=50年的暴雨强度也为P=1年的暴雨强度的2倍左右。因此,雨水泵的配置建议按2台使用考虑,考虑到泵房的重要性,设置1台备用水泵。
雨水泵房应设置监控系统。排水泵的工作状态和水位信号,应在控制室显示。排水泵站(房)的排水泵,应设计为自灌式,一般采用自动、就地和远动3种控制方式。
(1)集水池内水位启动:液位自动控制启停,并可根据不同液位确定开启泵的数量;
(2)泵房内就地启动:泵房内可手动控制;
(3)中控室遥控启动:控制中心远程控制,并在控制中心内显示水泵的工作运行状态及集水池水位。
若泵房外压力排水管距离市政雨水系统较远,则在压力排水管的高点以及每隔一定距离处,应设排气装置;在管道的低点以及每隔一定距离处,应设排空装置。
承插式压力管道应根据管径、流速、转弯角度、试压标准和接口的摩擦力等因素,通过计算确定是否在垂直或水平方向转弯处设置支墩。
压力管接入自流管渠时,应有消能设施。压力排水管管径较小时,可排入钢筋混凝土检查井中,在井底设置C30混凝土垫层。如果压力排水管较大(DN300及以上)时,宜设置专门的消能井,如图4所示。
图4 消能井大样
考虑到雨水泵房的重要性,泵房的压力出水管宜设置2条。正常工作时,2条管道并联使用;当1条管道发生故障,按另外1条管道能通过全部设计雨水量进行水泵能力校核。
高铁越江隧道洞口雨水泵房的设置建议符合下列规定:
(1)洞口的雨水如不能自流排放时,必须在洞口适当位置设雨水泵房,并在洞口道床的适当位置,设横向截水沟,保证将雨水导流至泵房集水池。排水管渠或排水泵站的排水能力,按当地50年一遇的暴雨强度计算,集流时间按下式计算确定
当L≤50 m时,t1=5 min
当L>50 m时,t1=5+(L-50)/0.80/60
式中 t1——隧道集流时间,min;
L——隧道洞口集水距离,m。
(2)洞口的雨水泵站,建议设置3台排水泵,2用1备,每台泵的排水能力应大于最大小时排水量的1/2,极端天气情况下3台泵同时工作。排雨水泵站宜设2根压力排水管接入雨水排水系统。
(3)雨水泵应设计为自灌式,一般采用自动、就地和远动3种控制方式。雨水泵的工作状态和水位信号,应在控制室显示。雨水泵为自动控制启动时,水泵每小时启动次数不得超过6次。
(4)洞口雨水泵房的集水池有效容积,不得小于最大1台水泵5~10 min的出水量。
[1]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GB 50014—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1 版)[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2]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GB50157—2003 地铁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3]黄盾.武汉长江隧道给排水、消防系统设计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2006(20):53-56.
[4]黄盾,符珍,黄黆.广深港客专珠江狮子洋隧道有关设计问题的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08(8):62-65.
[5]赵勇.浏阳河隧道关键技术问题的探讨[J].铁道标准设计,2006(12):54-56.
[6]阳习丰.浏阳河隧道过河段设计关键技术[J].铁道标准设计,2008(4):87-89.
[7]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铁路工程设计技术手册·给水排水[M].3版.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8]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TB10010—2008 铁路给排水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9]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5册城镇排水[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