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用军 黄玲青 肖 霞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东莞 523808)
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升级与人才培养质量协调性的实证研究*
涂用军 黄玲青 肖 霞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东莞 523808)
人才质量与产业升级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人才质量优化是决定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本文采用企业实证调研分析的方法,对电子技术人才质量与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两者之间的协调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实现两者的合理匹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升级;人才培养质量;协调性
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对职业教育而言既是新的机遇,也是现实挑战。职业教育通过改革主动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变化,使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性和个性发展空间。但事实上,教师在疑惑:学生为何学习不够努力;企业也疑惑:现在的学生为何不适应社会;而学生更在疑惑:为何毕业就失业。这种现象的出现,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即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业教育如何应对?
为此,我们希望通过对东莞的大中小型电子制造企业在岗从业技术人才的现状、任职要求与工作满意度进行抽样调研与分析,结合电子信息产业调整的方向,从微观层面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两者之间的协调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东莞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制造基地,中国新兴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集聚区,其产业链分布极为广泛。目前,东莞的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已进入升级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电子信息新型产业的重要阶段,已呈现如下的技术特征:(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走向自动化。东莞主要制造企业不断引进更多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并加强电子商务及信息化管理等技术应用,节省人力资源,应对劳动力减少瓶颈,保持产品质量稳定。(2)电子信息产品制程工艺的再造和流程的优化创新。东莞电子制造企业已改变过去的低成本优势,重视制程技术精益化,不断进行产品制程工艺的再造和流程的优化,提升产品制造水平,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快速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3)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高端化。东莞通过产业基地、科技园区及项目等措施,抢占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链的制高点,完善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链,采用、推广新兴的电子制程技术及电子产品制造专业服务解决方案。
(一)企业岗位专业化程度与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分布的调研分析
本次被调研的电子企业共计80家。企业员工数在500人以下的为小型企业;在500~2000人之间的为中型企业;在2000人以上的为大型企业。表1为企业各岗位从业人员的分布统计表。表2和表3为企业从业人员按岗位统计的学历分布表。显然,不同规模的企业,各岗位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及分布比例不同,体现出以下特点:(1)从岗位从业人员分布比例结构调研结果来看,小型企业从业人员分布在产品维修、测试及操作普工等岗位(共占71%)人数比例偏高。相比较而言,大中型企业的从业人员分布在产品维修、测试及操作普工等岗位(共占34%)人数比例明显减少,而工艺、管理及质控岗位(28%)及设备操作与维护岗位(15%)人数比例较高,特别是大型企业,产品制程和工艺控制岗位技术人员比例更高。(2)从企业各岗位从业人员学历结构调研结果来看,总体上,企业的人才梯队是由不同学历人员互相搭配而成的,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主要分布在设计、编程等技术开发岗位,专科学历人员主要分布在工艺控制、生产管理、质量管控、设备维护等工艺技术和管理岗位,而中专学历人员主要分布在设备操作、产品维修和测试及普工等生产线操作岗位。
表1 企业各岗位从业人员分布统计表
表2 小型企业各岗位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分布统计表
表3 大型企业各岗位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分布统计表
(二)企业各岗位对初入职人员工作满意度的调研分析
调研中,我们通过与企业各层面的管理者交流,并问卷调查企业管理者对各技术岗位新入职人员(包括新入职毕业生和已工作人员换厂或换岗入职)的职业素质、必要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的任职表现,并进行满意度评价。调研结果见表4。
表4 大中企业对新入职人员工作满意度调查统计表
企业管理者对各技术岗位新入职人员任职工作表现的满意度评价,因不同职能岗位、不同层级的员工而有所不同,但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极具统计意义。在微观层面上,能客观体现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在产品设计、编程设计等技术岗位,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基本上为本科以上学历。企业对他们的“交往能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满意。这反映了一些高技术人才的性格特点和本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创新性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要求。(2)在工艺控制、生产管理、质量管控等技术岗位,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基本以40%本科和60%高职比例构成,企业对他们的各项工作能力普遍不够满意。(3)在设备维护、设备操作、产品维修、产品测试等技能岗位,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基本以40%高职和60%中职比例构成,企业对他们的工作能力基本满意。
(三)电子信息产业调整与人才质量协调性分析
根据表2和表3数据,通过对同一岗位的从业人员学历比例的变化分析不难看出,大中型企业比小型企业各岗位从业人员学历层次有所提升,反映了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进步程度,体现了大中型电子信息企业的工艺技术改造和升级、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的增加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结构和规格的需求。这表明,由于产业结构整体升级,企业会因技术和管理的进步而对劳动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简单劳动的使用量相应减少,技术人员的使用量相应增加。从表1数据就可看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分布比例结构反映了小型企业制造水平和能力升级不明显,还是以低端制造技术为主。这些与企业调研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从表4可以看出,企业管理者对初入职人员工作满意度在各个岗位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企业管理者的解释是:(1)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的课程与工艺控制、生产管理、质量管控等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相关性不大,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的课程相比较相关性要好一点,但应用性都不强。其原因有二:一方面是这些岗位知识的应用性和实时性较强,更新较快,学校教育难以适应;另一方面是这些岗位技能的形成极大地依赖于工程环境培养和较长时间的能力累积。这反映了学校教育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还不能适应企业对这些岗位人才培养的需求。(2)对于设备维护、设备操作、产品维修、产品测试等技能岗位,岗位任职需要的知识不是太多或太难,而岗位技能的操作性也很强,学校或其他培训单位只要有相应的设备和仪器提供给学生进行练习操作,培养出来的人才就能基本适应企业对这些岗位人才的任职需求。(3)所有岗位对初入职人员的“职业素质、交往能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不够满意。这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人才的个人素质、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养成不够重视,培养方法也不太有效。究其原因是这些个人素质、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需要在一定的工程环境条件下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或培育而养成,学校没有主动有效地完成这一培训任务。同样,对任何企业而言,较长时间地培训员工需要进行必要的投资,被培训人员也不一定能回报企业,可能存在在职偷懒、辞离职等现象,这使得企业对投资从业人员较长时间的培训存在一定的风险。从本质上讲,企业的功能和性质决定了其不会主动承担这一培训任务。这就是一个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之所以普遍受到重视的根本原因。
总体来说,技术含量相对偏低、技能要求较强的设备维护、设备操作、产品维修、产品测试等岗位任职要求与高中职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质量基本协调,而技术含量相对偏高、技能要求强的工艺控制、生产管理、质量管控等岗位任职要求与本科、高职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质量协调性较差。
(一)宏观上,建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强化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
我们通过对企业新入职人员工作满意度的问卷调研,了解到学校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质量在哪些方面满足企业的需求,在哪些方面不满足企业的需求。纵观东莞电子信息产业调整与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协调性,表面上在于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在整体上与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落差,其实,本质上在于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不够,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学校应以服务企业为支点,通过产学、产研、产教、产服、产销等方式进行不拘形式的合作,以互赢利为原则,激发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培育人才的内驱动力,强化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吸引企业参与学校课程设计和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工作所需的知识及技能。
(二)中观上,促进专业课程结构及内涵与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的需求协调互动
东莞整个电子制造业向高技术、集约化发展,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使用需要更高技能层次的人力资源供给,对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人才培养规格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应根据生产需要,按企业提供的岗位人才规格要求,反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增设适用的新课程。如电子工艺技术与生产管理、SMT工艺技术应用、SMT设备维护与使用等,以应对工艺控制、生产管理、质量管控等技术岗位需求,使学生能针对岗位需求学习,学以致用。
(三)微观上,加强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项目化建设,重视教学过程工程化的实施
为了克服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在整体上与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落差,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体系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对接,降低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的结构和培养质量的不协调程度。首先,通过校企合作,明确电子信息技术典型岗位人才需求规格,开发项目化课程,将岗位工作任务落实于具体的课程和项目教学中。其次,依据行动导向教学原则,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实现生产项目与专业技能的衔接。再次,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的要求,通过项目课程教学,使学生的知识与知识结构组织形成有效链接。最后,将企业文化、制度及职业规范引入教学过程中,强化教学过程的工程化管理,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意识。
[1]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10—2020)[EB/OL].http://dgetb.dg. gov.cn/dgetbweblib/webpage/IR_commonPage.aspx?LMDH =100&STDH=101504.
[2]肖小爱.新一轮产业转移下东莞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趋势[J].商业时代,2009(13).
[3]金潇明,周劲松,文益民.湖南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7).
[4]金潇明,周劲松,文益民,彭跃湘.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09(4).
[5]晁怀翔,刘宝,杨海宽.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及策略[J].职教论坛,2010(1).
[6]朱林.在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湖南高职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9).
[7]唐晓鸣.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J].职业技术教育,2011(10).
G710
A
1672-5727(2013)12-0011-03
涂用军(1963—),男,硕士,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电路设计与控制。
2012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全过程、多元化”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0302001);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与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战略研究》(项目编号:JG201005)
黄玲青(1969—),女,硕士,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研究与管理。
肖霞(1979—),女,硕士,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