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宣传教育 推进宁德市生态文明建设

2013-07-30 08:20宁德市环境宣教中心
海峡科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宁德市宁德达标率

宁德市环境宣教中心 叶 琳



加强宣传教育 推进宁德市生态文明建设

宁德市环境宣教中心 叶 琳

党的十八大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建设生态文明是当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生态文化理念和行为养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该文针对宁德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宁德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和建设目标,提出了完善机制体制、创新宣教方式、强化载体建设等推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的措施办法。

宣传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 宁德

1 概述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党的十八大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与提升,充分彰显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也充分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宁德必须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更为领先,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实现“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把宁德建成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增长点,跻身全省发展的第二方阵,宁德市委三届六次全会作出了建设“新六大宁德”的决定。将构建具备优质优美生态环境的大宁德纳入未来五年建设“新六大宁德”的总体布局,这符合宁德自身发展规律,顺应宁德人民群众要求,是推动宁德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决策,是为宁德当代人民乃至子孙后代谋福祉的战略举措。

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全民环境道德水平,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全面完成“十二五”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举措。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生态文化理念和行为养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2]。创新开展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环境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将为全面完成“十二五”环境保护目标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着力构建优质优美新环境的“大宁德”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宁德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现状和建设目标

2.1 全市生态环境状况

近年来,全市环境质量总体持续保持良好水平。以2012年环境质量状况为例,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在较优水平,主要流域水质功能达标率和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功能达标率38.9%、同比上升5.6%;中心城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100%,内河水质功能达标率75%、同比上升4.2%;辐射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水平;森林覆盖率继续保持全省前列,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继续名列全省前茅。但是,随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发展,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依然很大,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的矛盾更加突显。主要是污染减排仍然不容乐观,支撑减排的重点项目少、后劲不足。同时,还存在生态示范创建工作进展不平衡,部分重点项目受总量控制审批难度大、环境监管基层基础能力还显薄弱、环境风险防范压力继续增大、近岸海域海水功能达标率仍然偏低等问题。

2.2 建设目标

2012年底,宁德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决定》,决定指出,全面实施《宁德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生态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省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市、县(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达标天数每年达90%以上;闽江古田段、敖江古田段(含浊度)、交溪、霍童溪、七都溪(蕉城区)水质环境功能区达标率每年达95%以上;县(市、区)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每年达95%以上,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49%以上,宁德市区内河水质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60%以上,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改善提升,森林覆盖率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辐射环境质量保持环境正常水平,为我市加快建设成为福建新的增长极和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典范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3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必要性

环境宣传教育要以宣传生态文明理念为重要任务,这是使科学发展观观念深入人心的需要。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前提是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只有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人们才能自觉投身生态文明建设,而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环保部门宣传科学发展观,核心内容和重要实践就是,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和环保中心工作,加大环境宣传教育力度,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是环保宣教部门的光荣职责和重大使命。围绕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大力宣传弘扬生态文化,促使全社会所有的人自觉加入生态文明建设行列,自觉亲近阳光、空气和水。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把生态文化教育纳入全市教育和再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全面深化素质教育,逐步开设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专题课。要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全市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的理念,树立生态优先的发展观、政绩观,保护生态就是创造财富,保护生态也是政绩。通过高强度、大容量的宣传和创建环境友好型社区、生态文明示范基地等形式,引导全体市民共同关爱自然、关爱野生动物、珍惜生态环境,自觉做“大自然的守法公民”。

4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措施

4.1 完善体制机制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完善的体制机制是取得实效的有力保障,要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市场配置、社会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政府应处于主导责任地位[3],做好全局规划、整体统筹、有效管控,切实保障。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宣传工作的重点,积极组织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举措、特点及成效,披露存在环境安全隐患和违法排污的重大问题。市委党校、行政学院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各级财政部门将宣传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大学生、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环保、经贸、民政部门以及工会、妇联、团委等群团组织要加强对企业、城乡社区等基层群众的生态文明教育和科普宣传,努力构建机制健全、渠道畅通的公众参与体系,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

4.2 创新宣教方式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创新宣教方式是关键要素。一是创新宣传模式,构筑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相结合的创新宣传模式,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微博、手机等新兴媒体,形成强势主流舆论。二做好典型宣传。精心策划选题,认真总结提炼,通过组织新闻采访、开设媒体专栏等形式,加大对我市尤其是基层在生态创建、生态文化、污染减排、执法监管、污染整治、环境科技、机制创新的实践与成果等方面的宣传力度,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大力培育、发掘和宣传环保系统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三是打造生态品牌。借助生态文化品牌的传播[4],利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周等重要环境节日,策划系列纪念和宣传活动,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结合宁德当地特色打造生态文化节、绿色评选、艺术展演等品牌活动。四是完善生态教育。要坚持从政府、企业、家庭、学校、社会各个层面出发,把生态环境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环节。

4.3 强化载体建设

要坚持把生态市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积极开展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群众性创建活动。认真组织实施《宁德生态市建设“十二五”规划》和《宁德生态市建设实施方案》等创建工作,扎实推动中心城区、重点县(市)深入开展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在各项创建中,加强对创建工作建设意义的宣传,建立生态环境宣传工作机制,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教育,通过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等大众宣传媒介,引导广大公众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使生态文化有长足发展,倡导社会公众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使生态市建设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5 结语

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关键要引导全市各级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的理念,树立生态优先的发展观、政绩观,主动落实宣传为主的方针,善于创新,整合资源,着力构建环境宣传、环境教育、公众参与和绿色创建“四大体系”为目标,加大环保宣教力度,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斗志,为我市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1] 于晓雷.走向文明时代[N]. 遵义日报, 2012-12-01.

[2] 孙春兰.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福建生态省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求是,2012(18):17-19.

[3] 陆畅.生态文明水平的提高与政府的生态责任[J]. 社会科学战线,2012(6): 271-272.

[4] 曹睿.新形势下环保宣传教育工作的思考[J].环境教育,2012(3):49-50.

猜你喜欢
宁德市宁德达标率
同享好时光
陕西省地下水水位考核情况
宁德市妇联举办“传承好家风·建设新宁德”主题活动
山西省2017年地表水功能区水质现状评价分析
宁德:撑起脱贫攻坚“半边天”
四川脱贫攻坚半年“成绩单”出炉
The wave absorption efficiency of multi-layer vertical perforated thin plates *
宁德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探讨
宁德时代价值几何
Effect of the PTO damping force on the wave pressures on a 2-D wave energy conver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