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德高
摘要: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根本方法,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做的演示给学生看的实验,物理学离不开实验,物理教学更离不开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把概念、规律通过演示实验转化为物理形象,便于学生记忆.如果没有实验,学生就难以想象、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联系,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特别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物理;兴趣;探索性;配合;实验
一、通过实验的设疑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
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是按照教师的思路去观察实验问题, 教师做学生看,这种传统的演示实验法学生比较被动,这不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学生的观察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下,我们需要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变被动为主动.其实很多的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完全可以让学生参与进行,教师课前有目的地安排一些实验让学生事先去完成,演示实验时让学生配合教师一同进行,这既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的的动手能力得到加强,演示实验结果是否真实,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提高演示实验的可信度,使学生印象深刻,兴趣大增,另外改课本部分演示实验为随堂学生实验,对于课本中器材要求不高取材容易的演示实验,经过适当的改进,可以改为随堂实验.
例如,在“浮力的应用”一节的学习中,我在水槽中同时放入了一个小钢球和一个大塑料片,让学生观察小钢球沉底和大塑料片浮在水面上,从而引发学生思考:物体在液体中的上浮和下沉仅取决于它自身的受力情况.
另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通过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吸盘、用吸管吸饮料、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水等,引导学生思考,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是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空气也能流动,我们周围是否存在大气的压强?进行实验时,先打开活塞,让空气进入半球中,让两个力气最小的学生来拉,很轻松地将两个半球分开了.当活塞里面没有空气时,再让两个力气较大的学生上来拉,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对比说明了大气压强不仅存在,而且还不小,这样给全体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加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翻开物理学发展史,可以看到,任何一条物理规律的建立,科学学说的出现,都有一段艰辛而漫长的探索过程,规律的确立与形成,离不开正确的研究方法和推理方式.探索性的实验,展示前人的思路,揭示蕴含的思想,将负载着的优秀的思维方式剖析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例如,1942年人类利用核反应堆第一次实现了可控制的铀核裂变.当时的核反应堆的功率非常小,大约需要260座这样的反应堆才能点亮一只四十瓦的灯泡.然而,这是人类利用核能的关键一步.今天,全世界已经建成了几百座核电站;它们的发电量接近全球发电量的五分之一 .
在学习电磁感应时,可以讲解法拉第日夜辛勤工作的事例,他经过无数次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为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铺平道路.如何在实验中展示这一伟大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呢?教师先介绍,法拉第确信自然界的各种力是互相紧密地联系着的,他认为,既然电可以产生磁,反过来磁也应该能产生电.因此实验中应该先引导学生猜想:(1)电和磁有什么关系?(2)实验:发现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3)猜想:利用磁场可否获得电流?(4)再实验: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并总结规律.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手中器材,探索获得感应电流的操作方式.探究性实验,对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终生学习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唤起学生希望的火花和自信,感受到学习的无限乐趣.
三、让学生参与配合,体现实验真实性
从生活中获取的经验,学生感受比较深.因此演示实验不能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演示与讲解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作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当作被动接收的存储器,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是不可取的.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用自己学到的物理规律,去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力求使之贴近生活,把物理规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号入座.这样即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规律的理解,从而激发出对物理的浓厚兴趣,又会使学生觉得物理知识非常有用,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分析、讨论,不断启发提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理的使实验结论被推导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做实验,让学生动一动手做一做.例如,“物体的浮沉条件”中关于浮沉的几种情况的实验,由于本实验取材容易鸡蛋、水、食盐、杯子学生都能自己找到,可将这一实验改为随堂学生实验,整个实验由学生随堂完成,操作简便,人人动手动脑,通过实验获取知识印象深、理解透.让学生参与配合演示实验,这样既体现实验真实性,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在充满乐趣中掌握知识.
[贵州省平塘县塘边镇塘边中学 (558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