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可 郭莞莹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云南昆明 650011
梅尼埃病(Meniere Disease MD)为一种内耳功能障碍性疾病,其特点为反复发作性旋转性眩晕、伴波动性、渐进性耳聋、耳鸣。据2010年眩晕专家共识[1],确诊MD标准:2次或以上发作性眩晕,每次持续30 min以上,伴耳聋、耳鸣或/和耳闷。尽管MD与内耳淋巴水肿的直接关系未经证实,但目前较为公认发病机制为内耳淋巴压力增高,即内耳淋巴水肿。近十几年,一些研究探讨MD的一些病理机制与其他疾病的相关性。一些流行病学研究支持MD与偏头痛可能相关。MD伴偏头痛发生率约在43%~56%之间,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的10%。
偏头痛本身就可以是反复发生视物旋转或自觉眩晕等前庭症状的原因。有临床证据表明偏头痛可以损害内耳,导致永久性耳聋和前庭功能障碍。就儿童而言,波动性耳聋被认为是偏头痛的等位征[2]。推测是偏头痛的血管痉挛导致内耳损害,是继发性MD的诱发因素。
因为已经在MD患者血液中发现免疫复合物和自身抗体滴度较高,推测MD的病理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3]。有报道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T细胞等位基因与两侧MD相关,并且一侧MD患者血中抗磷脂抗体的滴度也比普通人高,抗磷脂抗体与血栓形成有关,抗磷脂抗体可以通过血栓形成机制介导血管病。
另外有报道老年MD患者,尤其是女性,猝倒发生率更高,推测是因为内耳迷路急性刺激性病变或延迟内耳淋巴水肿。
我们的研究目的在于与较年轻的MD患者比较,探讨老年MD患者的一些临床特点。
观察研究该科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住院确诊的103例梅尼埃病(MD)患者。诊断标准参考2011年中国眩晕专家共识。将患者按年龄分为2组,第一组年轻组患者73例,男性41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50.1±10)岁,开始MD年龄为(39±9.7)岁,又在其中分一个亚组32例,眩晕病史小于6年(3.4±1.8),平均年龄(39.6±10.3)岁,女性19例。第二组老年组30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70±5.6)岁,所有患者眩晕病史小于6年,排除60岁以前发作眩晕。
图1
所有患者均经过全面神经系统检查,行中枢神经系统MRI,精度为1db的电测听检查。据电测听检查结果,将耳聋分为三型:如图1。
1型:低频感音性耳聋,但高频听力阈值正常。
2型:所有频率听力阈值降低,但低频和高频阈值增高,即:高峰曲线。
3型:所有频率听力阈值降低,阈值在60db以下,即:平直曲线。
根据中华神经科学会偏头痛诊断标准[4],由神经内科诊断偏头痛。自身抗体筛查包括:抗核抗体(ANA)、抗磷脂抗体(APA)、类风湿因子(RF)、甲状腺抗体等。
以平均值和标准差描述连续分布变量,以分布频率和百分比描述类别变量。通过t检验检验组间差异的显著性。多线性回归分析各变量间的相关性。
观察结果详见表1。老年MD患者与年轻MD患者比较,偏头痛病史(P=0.03)及自身抗体阳性率(P=0.02)较低。只有1%有偏头痛病史的患者自身抗体为阳性。
表1 老年MD患者与年轻MD患者年龄、临床特点(%)
电测听检查时,20例老年患者中的12例(60%)表现为所有频率均降低的神经性耳聋,听力敏感图呈“平直型”,同时,其中8例(40%)在中间频率有一峰值。老年MD患者猝倒发作更普遍(P < 0.01),偏头痛病史率(P=0.03)及自身抗体阳性率(P=0.02)均较低。而且,在就诊前6个月内,眩晕发作率较高。30例老年患者中的10例(33.3%)脑MRI有小缺血灶,相比之下,73例年轻患者中有10例(13.7%),(χ2=5.2,P=0.02),其中9例有偏头痛史。
以听力频率均值在250Hz与2000Hz,老年患者诊断耳聋标准为(64.6±8.8)db,年轻患者标准为(53.8±13.8)dB,(P=0.001),同时,未受影响耳耳聋变准分别为:(18.2±4.5)、(16.3±3.3)dB(P=0.04)。
全部103例患者,猝倒发作与偏头痛有相关性(P=0.05),并且,耳聋至少与一个自身抗体阳性也有相关性(P=0.05)。
我们比较了病耳与正常耳的听力、老年MD患者与较年轻并且发病小于6年的MD患者在近6个月眩晕发作次数,显示老年MD患者病情发展可能较快,结果及统计分析见表2。
表2 老年MD患者与年轻MD患者眩晕发作次数分析结果统计
在我们选择的103例研究对象中,30例(29%)表现为65岁以后发作症状。我们的研究对象参照以往其他研究选择对象的范围内[5]。老年MD组中男性(17例、56%)较对照年轻MD组中(32例、44%)多,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
老年MD患者的症状更为严重,表现为眩晕发作频率更高,并且,与发病年限相同的32例年轻MD患者比较,耳聋发展至“平直”型电测听听力图更快。但是老年MD患者健侧耳电测听听力阈值较年轻的低,但平均差值仅为2.1dB。
老年MD患者猝倒发生率更高,与已有文献报道的一致[6],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老年患者对内耳膜迷路积水的适应性较差,另一种解释是猝倒发作与供应椭圆囊、后半规管及前组前庭神经核的前庭动脉短暂性缺血或血管痉挛相关。是因为前庭动脉前支较前庭动脉后支脆弱,因为后者在骨性半规管内有很多侧枝循环。
老年MD患者的病因较困惑,可能有不同的病理机制导致相同的一组症状。我们选择的所有MD患者均符合MD的诊断标准[1],但在两组间的一些易患因素的临床差异值得注意,导致MD病理机制性质的多态性。
在以往的讨论中,流行病学研究发现MD与偏头痛、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相关[3],而且,约10%MD患者至少有1名家族成员有相似的眩晕发作,说明可能存在基因易感性[7]。我们发现老年MD组中,自身抗体阳性率、偏头痛病史及有家族史都较低,以上结果和大脑小缺血损害表现与以往MD病因假说不一致,而与血管病相关的可能性大。老年患者也常常合并其他血管的血管病,而这些因素可能影响MD的临床特征。在其他MD的研究中,也发现老年MD患者存在血管病,曾有报道131例MD患者老年患者同时伴发高血压的比例较高。还有其他一些研究,研究类似MD患者,MD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最近一项研究报道,在MD患者中,31%有脑白质区小的缺血损害,而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只有25%,说明血管病作为MD的一个易患因素[8]。
最后,大部分老年MD患者运动、感觉系统生理功能下降,控制姿势和步态能力下降,更易发生损害性的结果,并且随着年纪增大,同时患其他疾病、使用多种药物及中枢性前庭功能损害均可使前庭功能进一步损害。
膜迷路积水可能比某一特异的病因更好地解释MD的病理机制。但我们的研究数据支持一个不同的机制,老年MD患者血管病作为一个易患因素较年轻MD患者的可能性大,并且更易发生猝倒,自身抗体阳性率低,可能提示老年MD发病机制与年轻MD不同,需要进一步研究。
[1]眩晕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5):369-374.
[2]刁明芳,孙建军.梅尼埃病还是偏头痛?—波动性耳聋伴眩晕的临床重要性[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23(22):392-393.
[3]Bovo R,Ciorba A,Martini A.Vertigo and autoimmunity[J].European archives of oto-rhino-laryngology,2010,267(1):13-19.
[3]李焰生.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8).
[4]W.P.R.Gibson,Hypothetical mechanism for vertigo in Meniere’s disease[J].Otolaryngologg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10,43(5):1019-1027.
[5]M.Ballester,P.Liard,D.Viber,andR.Hausler.Meniere’s disease in the elderly[J].Otology and Neurotology,2010,23(1):73-78.
[6]A.W.Morrison and K.J.Johnson.Genetics(molecular biology)and Meniere’s disease[J].Otolarynolog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10,35(3):497-516.
[7]J.L.DeReuck.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vestibular disorders[J].Act Neuroligical,2010,110(4):30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