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冬梅
(中冶成都勘察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23)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和拉动内需战略的不断深入,各地兴建了大批中高层建筑。由于地质情况不尽相同,这对有效确保地基承载力及控制沉降变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CFG桩即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是由碎石、石屑、砂和粉煤灰掺适量水泥加水拌和,制成的强度等级C5~C25的桩,同桩间土、褥垫层一起构成了复合地基。CFG桩复合地基由于具有施工容易、承载力高、适应性广以及造价低等特点,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拟建工程为成都市高新区国际生态总部园,总建筑面积约135 535 m2,层数3~4层,采用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
场地地质单元属岷江Ⅱ级阶地,勘察钻探揭露的深度内,地层结构见表1。
表1 地层结构分布
结合前期勘探与建造要求,CFG桩以稍密~密实卵石层为桩端持力层。设计桩径为350 mm,桩长1.80~7.50 m,正方形布桩,采用取土成孔灌注成桩法,桩间距不大于1.0 m,桩体强度为15 MPa。要求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250 kPa,变形模量 E0≥11.5 MPa。
按《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可采用静载荷试验测地基承载力,用低应变反射波法测桩身完整性。本次检测对象为工程一期一标段52号、63号楼共251根桩,按规范要求,静荷载试验取3个点,低应变试验取26根桩[1]~[6]。
试验采用堆载法,由桁架、主梁、工字钢和跳板搭成堆载平台,上面均匀堆放砂袋,构成加载反力系统。将一面积为1 m2的方形刚性压板置于桩头中心上,压板下铺设不大于20 mm的中粗砂找平层,加载采用一个1 000 kN油压千斤顶放于压板中心,通过手动油泵控制其出力。压力值由经过标定的压力表给出,再由千斤顶的标定曲线换算成荷载值。试桩的沉降变形通过对称布置于桩头的4个百分表测量。试验用仪器的容许压力均大于最大加载时压力的1.2倍。
本次试验采用慢速维持载荷法进行逐级加载,每级加载量为预估地基极限承载力的1/8,由于试验确定的最大加载荷载不小于2倍设计值(即500 kPa),故每级加载量可取63 kN。每级加荷后,按间隔 10 min、10 min、10 min、15 min、15 min分别测读一次沉降量并详细记录,之后间隔取30 min。同时,应使每级荷载维持时间不小于2 h。每加一级荷载后,当1 h的沉降增量小于0.1 mm,认为已达到相对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当出现以下现象之一时即可终止试验:(1)沉降急剧增大,土被挤出或承压板周围出现明显隆起;(2)累计沉降量已达到承压板宽度的8%;(3)当达不到极限荷载而最大加载压力已大于设计要求压力值的2倍。卸载时,可分4级等量卸载,每卸一级,须间隔30 min读记回弹量,待卸完全部荷载后间隔3 h读记总的回弹量。
试验取52号楼19#、63号楼29#、63号楼110#共3个测试点,P-S曲线分别见图1中的1、2、3号线。3个试验点加载至502 kPa时,总沉降量为17.08~19.12 mm,沉降量不大,且P-S曲线相对平缓,无明显陡降段。同时,加载过程中,荷载板四周地面无裂缝,无侧向挤出现象,综合分析,该复合地基承载力达到了设计要求值。
图1 静载荷试验P-S曲线
该方法通过在桩顶进行垂向激振,产生弹性波并沿桩身向下传播,在桩身存在明显波阻抗界面(如桩底、断桩和严重离析部位)或桩身截面积变化(如缩颈或扩颈)部位产生反射波,经接收、放大、滤波和资料处理,可识别来自桩身不同部位的反射信号,据此计算桩身波速,判断桩身完整性和混凝土强度异常,原理见图2。
图2 低应变反射波法测试框图
式中:vp为桩身混凝土的波速(m/s);L为桩身全长(m),tr为桩底反射波的到达时间(s);t'r为桩身缺陷部位反射波的到达时间(s);vpm为同一工地内多根已测合格桩桩身纵波速度的平均值(m/s)。
根据所测波形特征,结合桩的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要求,将桩身结构的完整性按四类划分:
Ⅰ类:桩身完整。
Ⅱ类:桩身存在轻微缺陷,不影响桩身结构承载力的正常发挥,在工程中可以正常使用。
Ⅲ类:桩身存在明显缺陷,对桩身结构承载力有影响。Ⅳ类:桩身存在严重缺陷。
所测26根基桩波速为2 630~2 980 m/s,其中,22根基桩桩身完整,属Ⅰ类桩,另4根桩在1.1~1.8 m处有轻微离析,属Ⅱ类桩。
对场地内已建CFG桩复合地基,采用了静载荷试验测地基承载力,低应变反射波法测桩身完整性,结果表明,承载力特征值fspk≥250 kPa,26桩中22根为Ⅰ类桩,4根为Ⅱ类桩,成桩质量达到了设计要求。
CFG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不足20年,其施工及检测技术还存在着较大的改进空间,通过施工实践,对其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规范中仅规定了卸载的方法,但卸载后的变形量即回弹量可以体现桩基变形的特性,其作用应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试验中通过手动油泵控制千斤顶的出力,利用人工读数的方法记录沉降量,使得结果极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建议该技术在今后的发展中将自动加荷及数据采集引入进来。
(3)低应变检测试验中,由于缩颈、夹泥、离析以及断桩造成的反射波波形特征差别不大,往往只能结合施工过程及 个人经验对缺陷类型进行估计,同时,依据反射波的时间差,只能确定缺陷的位置,对缺陷程度进行定量判断则较难,这是该技术值得改进的一面。
[1]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
[2]JGJ106-2003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S]
[3]中冶成都勘察总院有限公司.成都高新国际生态总部园项目复合地基检测报告[R].成都,2012
[4]史佩栋,高大钊,桂业琨,等.桩基工程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5]王胜军.客运专线路基CFG桩质量检测与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222-224
[6]徐亮,李建,李小泉.CFG桩复合地基静载检测方法探讨[J].水电站设计,2011,27(1):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