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嫦娥 马雪芬
摘要: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的建立是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制度的执行是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制度的创新是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动力。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制度文化建设;建立;执行;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020-02
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学校制度文化的内容涵盖教师、学生、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方方面面,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学校教学及各项工作正常运行的保障机制。学校制度文化对师生良好个性和素质的养成具有导向、规范和塑造的作用,学校制度文化一旦被师生所认同,并内化为师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就会对师生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由此可见,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的发展和师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校群体中的一支生力军,担负着为地方建设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但是,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时间短,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办学经验不足,因此,学校的运行与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与完善相应的制度。加强新建本科院校制度文化建设,培育学校的管理理念,规范教师教学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学校管理质量与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在此,笔者从制度的建立、制度的执行和制度的创新等方面谈新建本科院校制度文化建设的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制度的建立是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学校制度文化应该在遵守国家教育法规的前提下,融入本校的特色文化元素。学校制度的建立要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要根据学校的定位和目标,制定有利于学校发展和目标实现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文化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具有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1.制度的严密性
许多新建本科院校是由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的。一方面,原来专科层次的有些制度,已不适应本科院校的人和事;另一方面,根据本科院校的发展要求,也急需出台一些适合学校发展的制度。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制度建设既要在总结专科教育的经验基础上,对原有的规范性文件和制度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整合,对不适应本科院校发展的制度要大胆废除。同时,还要大胆探索,科学谋划,善于借鉴,联系实际,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严密的制度体系。由于学校制度内容涵盖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学生、教师等方方面面,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各自的独立性,因此制度建立要全面考虑,系统思考,既要考虑各个层面,又要考虑每一个环节;如果其内容不严密、不全面,让人有空子可钻,就不能保证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从而影响工作的质量,达不到预期的管理目标。另外,制度的可操作性是提高制度的严密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关键。因此,制度的制定要通盘考虑,明确规范,量化标准,表达清晰具体,减少漏洞和空隙,切不可出现弹性有余、刚性不足、模糊不清的情况,以提高可操作性,提高制度运行的质量。
2.制度的稳定性
制度的稳定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稳定有序地开展,也有利于教师按照学校制度做好个人发展规划和工作规划。因此,制度应该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于缺乏办学经验,在制度建设方面边摸索、边建立,往往由于考虑不周全或不成熟、或缺乏预见性,在执行过程中时而出现要么更改、要么增加补充规定等现象,让师生无所适从,很是尴尬。因此,制度的制定应把握制度建设的规律,顺应事物发展规律,制定制度时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前瞻性,这样才能保证在一段时间内的稳定,而不致于频繁修改、变化,影响人和事。因此,制度的制定、修改都需慎重,朝令夕改,只能损害学校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学校工作陷入被动,增加管理成本,影响工作效率,又不利于师生的事业和学业规划,给师生的成长造成一定障碍。
3.制度的民主性
制度是服务于学校、服务于师生的,事关学校发展和师生利益,因此,制定制度时应该广泛听取和征求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师生参与,上下沟通,民主决策,让制度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民主决策有利于制度的执行,因为师生在参与制度制定的讨论中,了解了制度的目的和要求,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师生参与的过程既是思想沟通的过程,又是接受教育的过程,同时还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制度一旦被师生所理解、认可,达成共识,执行时就少了障碍,更加畅通。学校可以通过向全校教职工征集提案,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设置领导接待日、意见箱等形式,征询师生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这种民主方式使教师从过去只是学校制度的执行者、服从者变为学校制度的设计者、参与者,让师生有一种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的意识,激励师生爱校如家。为了提高师生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领导应及时向全校师生员工通报学校建设、发展、改革中的各种重大决定,鼓励师生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通过师生参与制度的制定、参与管理,使学校的规章制度更加趋向科学和规范。
二、制度的执行是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
学校的规章制度建立后,关键还是在执行,只有有效执行,才能发挥制度的作用,才能体现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制度执行的过程也是制度文化形成和传承的过程,因此,制度的执行是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
首先,每项制度出台应对每个环节的操作有具体明确的规定,责任明确,使执行者易于操作。作为一名基层管理者,笔者深有体会,工作中经常遇到由于制度缺乏规范的操作程序,执行时要反复请示上级,上下沟通,影响了工作效率,也影响工作情绪。另外,由于权责不明确也使执行者产生困惑,如有的新建本科院校二级管理制度一直模糊不清,到底分院有哪些自主权不明确,学校层面常出现说放不放、似管非管的局面,出现分院责任与权利不对称的现象,让分院管理者无所适从。
其次,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的督查。督促检查是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的督查有利于促进工作作风的转变,提高工作效率,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学校可以通过领导巡查、信息反馈、情况通报、责任追究等方式,加强制度执行过程的监控,使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并做到公平公正。对制度执行不力者要有处理措施,做到令行禁止、违者必究,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如果没有约束机制,缺乏惩处措施,有的教师执行制度可能敷衍了事,工作大打折扣,影响工作质量。
再次,维护制度的权威性,杜绝制度执行的随意性。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旦形成文本,大家就必须无条件地自觉执行,那怕有不合理的地方,或有反对的声音,也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当然,对不适用的制度,要及时修改,并以正式文件进行书面通知。在正式下文之前,旧的制度必须严格地执行,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当制度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学校往往采取会议讨论决定的方式,最后由会议决定,并且会议决定的内容不形成文字或文件,一次性操作后就不了了之,下次再遇到这类问题时,再开会,再决定,以致会多、变化快、随意性大,让教师们感到很困惑,意见较大。比如,考核制度、奖惩制度这些关系到师生切身利益的制度,一定要严格按制度执行,切不可随意更改、补充或增加附加条件,否则让师生很反感,有失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此外,要保证学校制度的有效执行,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带头做到有令则行,另一方面还需要提高师生的执行力度。这就要求师生要具有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同时还要有一定的领悟能力、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
三、制度的创新是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动力
制度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学校制度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随着学校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新形势下,制度也会不断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制度要紧跟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方面,制度的建立不能墨守陈规,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学校发展不断修订、更新;另一方面,还要突出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增强学校竞争力。制度创新可以使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使学校制度作为学校一种优良文化得到传承。创新制度才能优化制度,才能构建有利于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的制度文化。因此,制度创新是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动力。
1.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新建本科院校在专科办学阶段,学校在教学组织、学生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学校成为本科院校后,学校生源素质和师资结构有所改善,但与老本科院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学校不少地方在一定时期内还有专科院校的烙印。因此,在新建本科院校建校初期,一方面,要对专科院校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好的制度进行扬弃,学习借鉴老本科院校的办学经验,吸取其精华;另一方面,要使学校有竞争力,一定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举措,而制度创新就是一种创新举措。新建本科院校要加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结合地方经济特点,对学校进行科学定位,树立自身的办学理念,提出办学思路,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办出自己的特色,以提高自身竞争力。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学校制度从涉及的对象来说,主要分为管人和管事两方面的制度。管事的制度(工作制度)是为了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管人的制度,其目的不是为了把人管死,而是要建立一种富有活力的激励机制,达到“解放人”“发展人”和促进事业发展的目的。但无论是管人还是管事,都与人密切联系,制度需要学校的师生去落实,同时制度影响着师生的成长,好的制度能激励和鞭策师生员工奋发努力,勤奋工作,健康成长。因此,制度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要对师生世界观、人生观、发展观、成就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体现出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彰显人文关怀,通过对人的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将学校制度转化为师生内心法则和外显行为,形成健康的学校制度文化,让学校制度文化更贴近师生的共同利益和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