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屹华,朱余明,周红,施伶俐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 200433)
自2008年11月至2011年7月,我室进行了不同刺激参数下针药复合麻醉肺切除手术,5组共85例,观察不同刺激参数对于针药复合麻醉患者外周血 NK细胞活性的影响,现总结如下。
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临床试验方法,将85例肺部开胸手术肺切除患者随机分成5组,每组17例。A组中,男13例,女4例;平均手术时间3.27 h;平均体重64.4 kg;年龄最大65岁,最小44岁,平均53岁;其中肺癌13例,支扩2例,结核1例,气胸1例;行肺叶切除15例,余肺切除1例,肺叶部分切除术1例。B组中,男 8例,女 9例;平均手术时间 2.79 h;平均体重57.19 kg;年龄最大64岁,最小30岁,平均51岁;其中肺癌 12例,良性肿块 3例,结核 2例;行肺叶切除 13例,肺叶切除+血管成形术2例,全肺切除1例,肺叶部分切除术1例。C组中,男10例,女7例;平均手术时间 2.85 h;平均体重 64.07 kg;年龄最大 64岁,最小38岁,平均55岁;其中肺癌12例,良性肿块2例,支扩1例,肺脓疡2例;行肺叶切除12例,肺叶切除+血管成形术2例,全肺切除3例。D组中,男13例,女4例;平均手术时间3.65 h;平均体重54.4 kg;年龄最大64岁,最小29岁,平均48岁;其中肺癌12例,良性肿块3例,肺脓疡2例;行肺叶切除10例,肺叶切除+血管成形术1例,全肺切除6例。E组中,男12例,女5例;平均手术时间3.11 h;体重 61.35 kg;年龄最大 65岁,最小40岁,平均56岁;其中肺癌11例,良性肿块3例,支扩2例,结核1例;行肺叶切除9例,肺叶切除+血管成形术2例,全肺切除5例,肺叶部分切除术1例。各组患者病种、性别、年龄、手术时间、体重、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1.1 A组
常规药物麻醉,采用静脉复合全身麻醉,患者在麻醉状态下完成手术。全麻诱导时依次静脉注射芬太尼5 mg/kg、丙泊酚1~3 mg/kg、维库溴铵0.1 mg/kg、咪达唑仑 0.05 mg/kg。术中麻醉维持芬太尼 2~5 mg/kg/h,维库溴铵 0.05 mg/kg/h,丙泊酚 3~6 mg/kg,以麻醉泵恒速输注至术毕。
2.1.2 B组
取穴后溪、支沟、内关、合谷,均取双侧。定位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GB12346-90)。电针选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选连续波型,频率 2 Hz,进针后行平补平泻手法,针柄连接电针仪,强度以患者忍受为度,诱导 30 min,开始静脉诱导,术中维持电针刺激,配合静脉复合全身麻醉。静脉诱导及术中静脉复合全身麻醉方法及用药量同A组。
2.1.3 C组
电针频率2/100 Hz,取穴及针刺方案同B组。静脉诱导及术中静脉复合全身麻醉方法及用药量同A组。
2.1.4 D组
电针频率100 Hz,取穴及针刺方案同B组。静脉诱导及术中静脉复合全身麻醉方法及用药量同A组。
2.1.5 E组
取穴方案同B组。取双侧电极,选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调疏密波型,频率 2/100 Hz,电流强度以患者可忍受的针感为度,诱导 30 min,开始静脉诱导,术中维持用持续电流刺激,配合静脉复合全身麻醉。静脉诱导及术中静脉复合全身麻醉方法及用药量同A组。
分别在术前、术中、术后各采受试者静脉血l mL,放置于添加乙二胺四乙酸钠20 mL抗凝管内充分混匀,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NK细胞活性检测。
表1 各组患者手术前后NK细胞活性比较 (±s,%)
表1 各组患者手术前后NK细胞活性比较 (±s,%)
注:与A组比较1)P<0.05
组别 n 术前 术中 术后A 17 7.47±1.81 5.98±1.45 3.56±0.86 B 17 9.15±2.22 6.71±1.63 9.72±2.361)C 17 6.04±1.47 10.02±2.43 8.28±2.01 D 17 6.93±1.68 5.08±1.23 4.98±1.211)E 17 6.05±1.47 7.71±1.87 5.17±1.25
B组、C组、D组、E组NK细胞活性分别与A组比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得出如下结果。B组、C组、D组、E组术前及术中NK细胞活性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NK细胞活性,B组、D组与A组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组、E组与A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有差异倾向。无论术前、术中、术后,针麻各组之间NK细胞活性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开胸肺切除手术患者由于手术创伤可引起一定程度的免疫抑制。NK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其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是衡量细胞免疫功能强弱的重要指标[1]。我室长期从事针药麻醉肺切除的临床研究,以往研究已证实,针刺能提高NK细胞活性,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2]。本次结果也证明,A组(全麻组)术后NK细胞活性降低,针麻各组与全麻组比较,均在不同程度上高于全麻组,其中B组(2 Hz电针)、D组(100 Hz电针),P<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提示弱电刺激与强电刺激均能作用到免疫系统,使NK细胞活性得到改善。
本研究采用我院 40年来针麻肺切除手术中循经取穴筛选的上肢4对穴位[3-4]。经皮穴位电刺激是一种经皮神经电刺激与针灸穴位疗法结合的新型针灸治疗方法,业已证实具有与电针相似的镇痛效应和外周、中枢神经机制,而且无创伤、易操作和患者依从性好、外科医生易配合的优点,同时具有器官保护作用[5-6]。本文E组即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数据显示其在术后NK细胞活性与A组比较,具有差异倾向。提示可于临床上进一步研究经皮穴位电刺激的确切疗效。
由上所述,2 Hz与100 Hz的针药复合麻醉方案可改善肺切除手术中NK细胞活性。麻醉和手术创伤导致肺切除手术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如何提高这类患者术后的免疫功能,使其更快更好地恢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本文结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1]Pardoll D. T cells take aim at cancer[J]. Proc Natl Acadsci USA, 2002,99(25):15840-15842.
[2]童稳圃,周红,施伶俐.针刺对肺癌手术患者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6):27.
[3]周红,童稳圃.肺切除术中针刺及针麻状态的研究[J].中国针灸,1998,18(6):365-366.
[4]Wu HG, Shi Z, Zhu YM,et al. Experience and thinking on study of pneumonectomy by acupuncture anesthesia[J]. J Acupunct Tuina Sci,2008,6(2):70-74.
[5]方剑乔,王均炉,邵晓梅,等.针药复合麻醉的新思路——经皮穴位电刺激参与全麻行控制性降压中对器官保护的可行性[J].针刺研究,2007,32(6):402-406.
[6]Fang JQ, Ma GZ, Liang Y. Effect of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on rats with chronic exercise-induced fatigue[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2,10(5):265-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