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再现”手法与电视新闻真实性

2013-07-24 07:56诸冰羽
学理论·中 2013年5期
关键词:真实性电视新闻

诸冰羽

摘 要:“真实再现”的新闻使用的是事后摆拍,在客观报道中引入了“导演”的成分。因此,“真实再现”手法下的新闻真实性往往伴随着质疑。有人认为,“真实再现”手法有悖新闻专业要求,与“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一新闻基本原则相左。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应不断规范“真实再现”手法的使用,划定它的使用范围,限定它的使用程度。

关键词:“真实再现”;电视新闻;真实性;适度性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187-02

众所周知,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和现实情况的不确定性,电视新闻工作者很难拍摄到所有新闻事件的现场,尤其是突发性新闻。被记录下的画面常是进行之中或过去式的,事件过程变得不完整,因而新闻现场画面的缺失也成为电视新闻的一大遗憾。根据“格式塔心理学”,人对事物的整体性、和谐性有着基本的心理诉求。也可以说,人们总是反感残缺、杂乱无章的事物,倾向于接触完整、和谐的事物。对相对完整的事物能更好地接受、判断和理解。

因此,缺失现场画面的电视新闻不仅影响新闻本身信息和意义的传达,也影响受众的接受、判断和理解。故电视新闻应尽可能地补充发生过的或无法拍摄的画面,还原完整的故事过程。除了传统的解说词配现场空镜头、采访当事人并加以追述、配发评论的手段之外,“真实再现”也是一种可适当运用的方法。

“真实再现”的概念初始自电影创作领域。1926年,约翰·格里尔逊在一篇文章中提出“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的概念。实践运用中,“真实再现”的手法在纪录片中得以初步体现,典型代表是法国克罗德·朗兹曼的作品《浩劫》。而该手法进入电视新闻节目领域,则要回溯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电视栏目《60分钟》首先在一些案件题材的新闻专题节目中运用“真实再现”。1993年以后,中国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等新闻类栏目也较早将“真实再现”这一手法引入进来。

“真实再现”的影像创作手法称谓很多样,例如“情景再现”、“情景模拟”、“情景回放”都表达同一个意思。它是指根据事实,用摆拍和导演的方法,部分还原过去的人物和事件,起到对新闻现场复原、重现的效果。换言之,是通过摆拍的方式达到报道的要求的一种手法。毕竟在客观新闻报道中添加了“演”的因素,“真实再现”手法下的新闻真实常与质疑声相伴。有人认为,“真实再现”手法有悖新闻专业要求,与“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一新闻基本原则相左。

那么,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真实再现”手法的运用是否影响其坚守真实本色?我们应该如何恰当地使用“真实再现”手法?本文将从“真实再现”与新闻真实性的关系和使用中的适度性两个方面试加以阐述。

一、电视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中真实是其首要标准和第一选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新闻真实性也是最核心的关键词之一,有三层含义:一是新闻报道的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二是新闻事实是客体与主体相统一的真实;三是新闻事实是总体与具体相统一的真实。

新闻真实按照不同标准有着不同的划分。例如,又可分为对象真实、内容真实、叙事真实。对象真实,即电视新闻针对的拍摄采访对象来自于客观,不是带有假设意义的真实,并且报道过程没有经过传者预先的策划安排、导演和摆拍。内容真实,指新闻报道中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和事情经过等因素必须符合客观标准。电视新闻中,要求真实准确的除了声音、文字以外,还有画面。电视画面应该做到与声音、文字提供的信息相匹配,画面内容与声音文字所指称的内容是一致的、高度吻合的。而叙事真实,指的是报道中所选内容的重要性、逻辑性应与客观现实相符,而并非在电视报道的建构中歪曲客观事实。强调叙事真实在电视新闻领域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在构成事实的片段中,有的是主要事实片段,对事件整体产生影响,决定新闻价值的大小,少了它新闻事件的真实报道无从谈起;有的是次要或装饰性片段,它起到补充丰满新闻报道的作用,使新闻趣味性增加,变得生动又吸引人。如果颠倒或更改这种主次结构的话新闻就可能相应失真。不过,新闻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真实,究其根源,是因为它的采集、制作和传播过程均贯穿了人的因素。

需要明确的是“真实再现”手法是建立在有事实有依据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观众看到的再现画面都来源于过去的、存在过的客观事实,只不过出于节目编排和新闻叙事的考虑,事后通过摆排的方式对相关场景加以某种程度的还原和重现。其次,“真实再现”手法是新闻事实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涉及诸多方面的表现元素。视觉元素中如光线、场景、构图难免会发生变化,另外像时间、地点甚至时间人物都或多或少融入了虚拟的成分。但是,“真实再现”核心反映的新闻事实是真实无疑的,这一点也是运用“再现”的新闻同虚假新闻的主要不同之处。所以一方面,观众没有在理解新闻事实上产生偏差,而是欣赏到内容更加立体化的新闻;另一方面,“真实再现”手法通常尽最大可能还原事发场景,观众通过观看画面弥补了遗漏的信息,增强了他们对事件现场感的感知,产生了审美上的愉悦。从2007年的“纸包子”事件到2012年某媒体刊载“90后男孩破解世界数学难题”,我们不难发现,假新闻最突出的特点是变更了新闻事实,甚至去掩盖、篡改、“制作”新闻事实。“真实再现”则好比是新坛装老酒,使用了另一种新闻的外在表现手法,却并未更改新闻的核心事实,故味道依旧醇厚。因此,笔者认为“真实再现”手法在一定意义上是符合新闻真实性原则的。

二、“真实再现”的适度性

虽然“真实再现”手法一定意义上符合新闻真实性的要求,但是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也不能毫无顾忌的大量使用,而是要遵循谨慎的原则。

如上所述,“真实再现”手法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但本质说来它所呈现给观众的是对现场的“还原式重现”,并非是原生态的、未经加工的事件,是真实背景下的一种“主动的意义制造”和电视化的叙述。实际应用中,因电视新闻制作水平的差异和指导思想水平的不同,节目中有时会不同程度的产生对所还原信息的变形或放大。所以,报道很可能因为掺杂进人为因素而与新闻的真实性初衷相背离。同时,“真实再现”手法是在电视新闻创作中起事后弥补作用的一种辅助表现手法,不能过分地强调,而是要适当运用相关镜头,达到事件现场再现的目的。因此,“真实再现”手法在一个节目中不能使用太多,太频繁,应遵循“适度”的原则,使“再现”得来的画面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具体说来,包括使用中不能出现对话、基本上不用真人摆拍、不用局部代替整体、最好是运用带有一定寓意的空镜头等。

我们知道,根据类型、性质、内容、价值大小的不同,电视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分为消息、专题、评论等不同的报道体裁。不过“真实再现”并不适合于所有新闻节目,而是主要适合在新闻、社教类专题、新闻评论和纪录片等栏目中加以运用。这类节目的共同特征就是意识形态性相对淡薄,事实相对清楚、明晰,故事性、情节性、文学性、论证性、娱乐性比较强,考虑到故事表达和论证过程,适当使用“情景再现”是允许和必要的,由此故事才会更加吸引人,论证才能更明确、充分,节目也才能更加鲜活和有生命力。

正因为“情景再现”手法的特殊性和与新闻真实性的关系,在使用中还应明确如下几点:第一,“真实再现”也要时刻注意“真”字当头,而且宜粗略不宜细,宜写意不宜写实,要讲求自然和谐。第二,使用“再现”镜头时应配上相应的字幕来提示观众,让观众对真实与模拟画面一目了然。第三,象征性地去表现事物,多加使用虚化处理的情景。在电视节目中使用此种写意和借景的手法,能够增加节目的艺术性,也避免了细节对观众的误导。第四,该手法的运用要因节目而异,不同题材应区别对待。作为社教类、专题类节目可以适量的使用,因为其故事性、文学性、论证性较强。纯新闻类节目要少用或尽量不用“情景再现”,因为它主要以传递新闻信息为主,故事性相对较弱,若遇到过程性、故事性较强的新闻,则可运用空镜头和同期声采访来表现,让观众更能体会到新闻的客观性。总之,无论什么类型的电视新闻节目,其中“真实再现”手法都应适量使用,把握好度。另外,尽管“真实再现”手法优点明显,但它并不能成为报道的主要手段,现场采访、现场报道和跟踪拍摄等才是表现电视新闻的主力军。故电视新闻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手段,另一方面则要不断强调第一时间第一现场。

三、结语

目前,学着如何讲故事是策划电视新闻的一种主导趋势。为了使电视新闻节目更具观赏性和魅力,主题变得故事化,故事变得人物化,人物变得情节化,情节变得细节化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从受众心理来看,故事性也符合他们的欣赏习惯,激发他们的收看兴趣。在一档电视新闻节目里,如何用画面来更好地表现故事的进展、情节和细节的问题有待解答。对制作者来说,“真实再现”一定意义上拓展了创作空间,将抽象的、对过去事件的阐述变为具体可感的、对当前事件的展示,在还原新闻事实的基础上,该手法使电视新闻内容更加翔实生动,信息量更大更丰富,提高了电视新闻的观赏性;从受众角度看,“真实再现”重视缺失的情景,人们可以弥补遗漏的信息,有更好的审美体验。

不过,需要承认的是,在“情景再现”表现手法的运用中,现场是部分缺失的,节目一定程度依赖于后期制作这样的二度创作。因此,在电视新闻领域应不断规范“真实再现”手法的使用,划定它的使用范围,限定它的使用程度,使从事电视新闻的人员拥有可以参照的行为准则,使观众有清晰的节目期待,从而更好地去维护电视新闻的真实性。而如何尽可能去平衡“真实”与“再现”的关系,又让观众得到审美愉悦和智慧启迪,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努力。

参考文献:

[1]丁玲华.论电视新闻真实性的三个层次[J].新闻界,2009,(1).

[2]马云云.简论电视新闻中的“情景再现”[J].新闻记者,2009,(1).

[3]王风森.“情景再现”在新闻类专题节目中的应用[J].新闻爱好者,2007,(6).

[4]朱惠民.电视“再现”镜头与新闻真实性[J].新闻记者,1992,(1).

[5]杨梅.“真实再现”与“新闻真实”间平衡点探析[J].新闻世界,2009,(1).

猜你喜欢
真实性电视新闻
从功能语用角度解析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策略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Van lier真实性原则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电视新闻慎用“谐音”词
寻求英语课堂对话真实性有效性研究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试论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现象
电视新闻也要有可“读”性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