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比较教育专题论坛

2013-07-24 09:00
未来教育家 2013年5期
关键词:学科课程课堂

主题一 高中课程供给方式

凯拉·格瑞芬(美国斯尔拉多高中校副校长)

在加利福利亚,加州大学的录取是非常严格的,高中学生只要能够达到加州大学的录取要求,他们就可以申请美国任何一所大学。因此,我们高中的课程设置相应地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

那么,首先我要介绍一下加州大学的入学要求:总共有A—G 类课程,加州的高中学生,必须在高中阶段,完成2 年的历史和社会科学课程、4 年的英语课程(从初中就要开始修)、3 年的数学课程、2 年的实验科学课程、2 年的外语课程、1 年的视觉和表演艺术课程以及1 年的大学预科课程(AP 高级课程)。并且,A—G 类课程中,有11门课必须在高中的初级阶段就完成,因为十二年级的课程都是AP 高级课程。

在我们学校,十二年级的AP 高级课程有:生物学Ⅱ、经济学、美国政府和经济学、西班牙语Ⅲ、初级微积分、英语Ⅳ等,对于英语课程,学生可以选择分组语言学习或互动研讨学习的方式。如果学生想注册读AP 高级课程,可以自荐,告诉辅导员“我对这个课程非常感兴趣”、“我想申请加州大学或加州其他一些高校”,辅导员就可以推荐这个学生读AP 高级课程。当然,前提条件是要满足GPA最低分数的要求。如果他最终通过了某个AP 课程的考试,这一课程的总分上就会加1 分。比如历史课,如果学习普通课程会最高拿到“4”的分数,如果学习的是历史AP 课程,最高会拿到“5”的分数。

为什么学生会愿意读这些AP 高级课程呢?就是因为很多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都是由大学教授来设计的,不是为高中生设计,而是为大学预科学生、准备读大学的学生设计的。如果学生在高中通过了某一门AP 高级课程的考试,那么,他在大学就不用再读这门课的预科课程了,可以直接跳过去读更高级的,而且,这门课的成绩会是A。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成绩会更有竞争力。与一个没有念过高级课程的普通学生相比,哪怕最终拿到的分数一样,但读过高级课程的学生竞争力却会更强。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我们还有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例如美食艺术课,学生可以为学校的一个活动或食堂的一些餐室提供自己做的菜;汽车工厂修理课,学生可以亲手修理汽车;医学课,学生可以在医生办公室做助理,学习医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如何做护士。另外,还有艺术课、音乐课,也是广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另外,我们还允许学生在八年级之后进入职业学校去学习,而不一定非得申报高中,再继续申请大学。

之所以开设像美食、医学等课程,允许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就是想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知识面能更广一些。学生在上大学之前,还无法选定具体的学术攻读方向,所以,我们希望,他们能接触到越多学科、越多知识、越多领域,这样,他们进入大学选择具体学习方向时,就能有一定的基础和了解,就算直接进入社会,也能够为社会所需,有所贡献,成为有用之材。

※AP 课程(Advanced Placement),即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美国大学预修课程。指由美国大学理事会提供的在高中授课的大学课程。美国高中生可以选修这些课程,在完成课业后参加AP 考试,得到一定的成绩后可以获得大学学分。一般修一门大学的课程要花费数千美元,而参加AP考试只需要80美金左右。因此,选修AP 课程不仅可以展现学生的能力,它还是一种省钱的措施。

美国高中AP 课程有22 个门类、37个学科,已在美国15000 多所高中里普遍开设。它可以使高中学生提前接触大学课程,避免了高中和大学初级阶段课程的重复。

※GPA(Grade Point Average),意思是平均分。美国的GPA 满分是4 分,即A 等4 分,B 等3 分,C 等2 分,D 等1 分。GPA 的计算一般是将每门课程的学分乘以学时,加起来除以总学时,即得出平均分。中国学校的分数设置一般是百分制,一般来讲,百分制中的90 分以上可视为4 分,80分以上 可视为3分,70分以上可视为2分,60 分以上可视为1 分。一般美国大学对于奖学金申请者的GPA 要求是3.0 分以上。

陆云泉(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我们的课程理念是:第一,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一门课程以及课程之间,要能够体现并承载将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的使命;第二,教育就是生活,学校就是社会。我们要让世界成为学生的“书本”,成为学生的课程;第三,课程不等同于知识,每一门课程至少应该包含知识、技能、思维和精神四个层面的内容。

基于这个理念,我们设计了“钻石型”课程体系。第一个维度是学科基础类课程。这是保证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的课程,强调学科核心概念、基础学习技能与思维的习得与养成。 第二个维度是学科拓展类课程。这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的,提升其发展性学力的课程,强调延伸学科深度,拓展学科视野。第三个维度是人格养成类课程。这是促进学生养成人格的课程,强调使学生在学、品、悟、用、行的过程中端正品行,修养人格。第四个维度是活动类的课程,是加强学生的实践性学力和专长性学力的课程,强调彰显个性,多元发展,重创新,重实践,重运用。

这个课程体系对我们的教学形成了一种挑战。我们不断在思考:教学如何从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潜质,引导自主学习;教学如何突破“教室”的局限,实现大课堂观;教学如何改变单一的讲授形式,融合多种方式。我想举几个案例,来说明我们在这个课程体系之下的教学实践。

案例一——“读万卷书”,这是语文学科设计的“人文奠基”系列课程。其中包含:整书深度阅读、周末家庭影院、建设班级图书馆、接力日记大家写、课外实践活动、早起诗歌诵读等。我们认为,这个过程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语文类学习变成了一种实践的活动。我们发现,这些活动净化了学生的心灵,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让“爱”的种子在学生心中萌发。

案例二——“行万里路”,这是人文实践考察课程,把课堂拓展到中国古代文化。去年暑假,我们组织学生行走山西、临汾、运城这条古线。在走的过程中设计了若干个活动主题(建筑、青铜器、晋商、古代交通、道教、回到石器时代等),让学生带着课题主题去发现、考察、感悟。我们在虞板古道发现古代“伯乐相马”的马蹄印,用亲手打的石器来体验古人生活,在丰富多彩的面食中感受山西文化……

案例三——“轻负高效”。我们创新数学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寓言、实验。如从折纸活动中感受几何图形,组织学生画数学画,自己编练习题,实行分层考试等。同时,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如将数学与生活进行结合,开展小课题研究,举办数学小论文大赛;采用“兵教兵”的方式,开展“数学好声音”帮扶活动;通过数学游戏、数学讲坛等开展“数学达人秀”活动,等等。

案例四——“寓教于乐”。教师不断地思考,如何才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如何使教学“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基于这种思考,教师寻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出版了《神奇化学牌》,真正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案例五——“资优生培养”,探索为具有优质人才潜质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强调自主体验和实践探索的培养方式。我们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创办了“理工实验班”,开设了三十多门科技选修课,组建了几十个科技社团。还成立了少年科学院,下设七个研究所,由学生来组织科研活动,譬如说气象站、水项目的研究、环境的保护、野外考察等。

案例六——“书院教学”。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挖掘适合现代教学的途径。我们采用书院教学模式,把文、史、哲、理多个学科打通,让师生互动、交流、争辩,并开启了一系列有意思的课程,使得课堂教学模式百花齐放。

我们希望,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收获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在开启智慧的同时明白事理,学会做人;在成长的同时拥有远大的理想。我们认同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主题二 小学课堂教学呈现方式

罗芮·怀兹(美国加利福尼亚小学校长)

在我们学校,一名教师要负责一个班的多个学科教学:英语、艺术、阅读、语法、写作、算术、科学、历史,等等。针对每一门学科,教师都围绕着“4C 标准”来设计他们的课程,即沟通、批判思维、合作和预期性。在我们看来,这四个要素非常重要,足以帮助孩子获得相应的技能以便参与全球的竞争。在每一个具体的课程、课题领域,教师都要根据课程大纲,来安排具体的学习标准、课程设计、教学目的等,并要由此形成一个课程计划书,放在班级的前面。这样一来,主管人员一走进教室就可以看到,了解这个教师的教学计划以及对这个课程的预期目标。

具体到每一节课,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问自己,我想让学生在结束时获得什么技能,让学生掌握这个技能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如何测量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了这些技能……每节课之前,教师都会有大量的收集材料的过程。

教师除了自身准备外,让孩子们在开始学习之前做好准备也很重要。让孩子了解这节课的目的,学习的目标,有助于他们更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拿一节阅读理解课来举例,在课前,教师会说:“今天我们要改进阅读理解的总结能力。”除了这种宏观的介绍,教师还要把这个目标和现实世界的例子结合起来,让孩子们知道,这些东西将来怎么用。例如:“如果你将来是一个会计师,你就要能读懂会计报告,你还需要总结这个会计报告的内容,所以,今天这节课很重要。”

在具体教育教学的操作中,教师会根据课程的设置、预期的目标、班级的实际来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仍以刚才的阅读理解课为例,教师要考虑,是让整个班都读同一个故事,还是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和对子呢?考虑到每一组用的是不同的书籍,以及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的不同,教师也许会采取分组的形式。他会给学生一段具体的时间,让他们完成各自的阅读。在这里,教师一般会用定时器来看一看学生的阅读速度。当学生完成了阅读,老师会再给学生一段时间,来讨论他们刚刚读的这个故事,说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互相交流。接下来,组织学生重新来讲这个故事。在这个过程里,教师会给每一个学生机会。这就是“4C 标准”里的“沟通”。

我们也经常利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将学生分为两、三个人一个小组进行合作。回到刚才的阅读理解课上来,合作的学习就是两个人分担这个工作。那么,每个小组在讨论完这个故事之后,可以把总结的这些想法按照顺序写出来,或画出来,甚至两者都用,这就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创造。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室里走动,寻找遇到困难的学生,从而提供必要的帮助。

对于课堂中的“问答”环节,教师也是要做精心的准备的,要确保问不同水平的问题,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时间进行思考。并且有随机点名的提问,孩子们不知道谁会被点名,就得特别专心听讲才行。另外,在课堂上,我们不允许不参与。也就是说,对于老师的问题,学生不能说“我不知道”、“我不回答”,如果确实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可以说:“我确实还不知道,老师能不能再讲一点。”那么,老师要继续讲解这个问题,让这个学生有机会再回答一次,确保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在我们学校的阅读课上,我们对学生最初的要求是“记住”,这是最基本的;接下来是“分析”,也就是最关键的,让学生进行批判性地思考。教师的提问就像一个金字塔一样,从最基础的问题,一直到最上层、最核心的问题。学生的回答,要反映不仅记住了故事,更多的是理解这个故事,而且能够对它进行批判性地思考。

除了上面所介绍的,我们还有一些方法,比如直接进行教学、差别化的教学、即时的收集反馈以及课外实践。对于小学教师而言,重要的是学会把这些不同的教学方法加以平衡。

李明新(北京小学校长)

我校的主题是“四季课程,实活课堂,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这里,“四季课程”,并非指一门具体的校本课程,而是对北京小学整个课程的重新构想;“实活课堂”,是北京小学在实施课程过程中所呈现的课堂教学文化。

课堂教学离不开课程建设,首先,我要介绍一下北京小学的整体课程情况。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要从学校的发展上整体构建。“四季课程”,也正是基于这种思考。北京小学的培养目标用16 个字来概括,就是“基础扎实,学有所长,中华底蕴,国际视野”。我们试图通过“实”与“活”的思想,关注儿童的发展,给他们创造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课程。对于国家课程,我们强调落实;对于地方课程,我们强调融合;对于校本课程,我们强调创新。我们重新全面地规划了北京小学的课程,命名为“四季课程”,即把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北京这座城市鲜明的四季变化,以及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整合在一起考虑,希望通过这种课程,既能够实现学校的整体培养目标,同时又能够关注到个体生命的成长。

“四季课程”又被我们称为“2+1+2课程”,即2 个月+1 周+2 个月。这是什么意思?我们发现,原来的学生学习进程是四个半月的学科学习加上寒(暑)假,将之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注意力特点,调整为两个月的学科学习,加上一周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再继续两个月的学科学习。这样,就构成了具有节奏感的课程框架。而每两个月后的这“1”周,恰恰具有北京四季最鲜明的特点。比如秋天,秋高气爽,这时人的头脑很清醒,学生应该把过去一年学到的知识通过一周综合性课程进行实践,达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实现,这就是“科技创意课程”;到了冬季,即寒假之前,我们又迎来了“传统文化课程”;到了四月底的时候,恰是北京春意盎然的时节,我们把这个时候的课程命名为“律动健身课程”;到了七月,炎热夏天已经到来了,我们把这周课程命名为“读书实践课程”。

具体到课堂教学,是如何呈现这些课程的呢?我们一直在思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强调对象意识和目标意识。基于这种意识,我们提出了“实”与“活”的教学思想,并通过各种活动,努力把这种思想呈现为北京小学的课堂文化:“实”在以学定教,“活”在顺学而导,从而体现课堂的生本性;“实”在调动主体,“活”在互动生成,从而体现我们课堂的生命性;“实”在全人发展,“活”在学有所长,从而体现课堂的价值性。

为了使“实”与“活”真正落地,我们依据学校的培养目标,把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具体的学科,各用12个字来表述它的学科培养目标。(语文:喜欢读书、能说会写、一手好字;数学:概念清楚,善于思考,解题灵活;英语:词汇丰富,口语熟练,勤于应用;体育:不怕吃苦,健康第一,动有所长。)有了这个具体的能力目标,教师就会教有所依,学有所据。

怎样落实“实”呢?我们提出“做实学段、务实课堂、落实主体”。“做实学段”,即不同的学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划分成不同的学段,防止教师教学越位。如教三年级,教师就要非常清楚三年级作为语文中级学段要达成的听、答、学等目标。“务实课堂”,即把握有限的课堂时间,如何让孩子更扎实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获得各方面的发展。“落实主体”,即强调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要发扬教学的民主,创造一种平衡、和谐的关系,尊重学生,引领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怎样落实“活”呢?我们提出“用活资源、激活方法、盘活评价”,希望老师有课程意识、视野开阔,激发兴趣、促其参与,赏识学生、增值评价。

“实”,让学生有所得,“活”,让学生乐其得。

主题三 教师培养方式

达瑞尔·贝尔(美国胡克中学校长)

可以说,在加利福尼亚州,我们对教师的培养是从他当教师之前就开始了。这一点,从他怎样获得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就可以看出来。

当他做出决定要成为教师时,要去攻读四年大学本科学位,并要选一个专业方向,要么选择小学教育,要么选择中学教育。如果选择当一名小学教师,那他就要学习多个学科,包括科学、社会学、数学、体育、艺术、语言等,要达到任何一个小学课程都能够任教;如果选择当中学教师,就要有一个突出的专业方向,即要专门学习某一个专业的知识,例如只教初级代数、几何学、微积分等。

当他拿到学士学位之后,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学完了。他还面临着第五年的大学课程,去专门攻读他今后要教的学科。以一名小学教师为例,第五年要学的是数学、语言学、社会学、理科等教学课程。另外,还有一些有关学生管理、纪律管理等方面的课程。

第五年学完之后,还没有结束,接下来就是实践环节,也就是在岗培训环节。以小学教师为例,他至少要在不同的年级教12 周,以便从课堂中实际地去积累教学经验。实践合格之后,他才能够拿到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然后通过申请、面试,被筛选之后才能够正式走上教师的从业岗位。

进入校园后,迎接他的是“初级教师支持和评估项目”,即“PTSA 教师培训课程”。在这个项目当中,州里会给他安排一个导师。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导师至少要每周一次去课堂现场观摩、指导,对他提供课堂管理、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方面以及任何入门教师所需要的帮助和辅导。

与此同时,学校还会为他安排一名本校指导老师,通常是同一学科、同一年级的经验丰富的老师。他要去观摩指导老师的课堂,同时指导老师也要观摩他的课堂。他们会密切合作,一起分享学生的反馈,一起准备上课的计划,一起讨论如何提高教学能力。在这期间,学校管理人员、教学负责人也会对他的课堂进行观摩、评估,每年结束时根据评估的情况,对他的教学情况做出考评。考评的标准包括: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且支持他们的学习;创造并且维持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有效环境;理解并且能够组织相关的材料,提供学生学习;为所有的学生来规划相关的课程,并且设计他们学习的体验,等等。

以上这些,就是一个新教师所必须经历的培训过程了。其实,一个教师可以选择各种渠道、不同途径来获得职业上的发展,并且都会得到专业人员的支持和帮助。有些教师会选择大学课程,学习一些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有些教师会选择参加一些课程的学习,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有些教师会选择参加一些学术、教学方面的会议与论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有些教师会选择在网上参加在线论坛、在线研讨,帮助他们提高在课堂上的表现。当然,这些都有助于他们提高工资待遇。

虽然不同地方、不同校区的教师工资都是不一样的,但学位高,工作时间长,得到的报酬相应也就越多。举例说明,一个刚入门的教师,如果他没有额外的大学学历,收入大概是年薪4 万美元;如果他在一个学区工作8 年,并且在此期间拿到了硕士学位,他的收入大约是年薪8 万美元。这也激励着教师不断地进行自我充电和自我培训。

学校,也会为教师的培育和发展提供支持,例如帮助教师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提供教师培训的课程,等等。我们会根据学校未来发展的远景目标,来明确整个学校的教师培养、技能发展应该达到的目标。以我们学校为例,我们希望教师能够更多地参与到社区中去,所以开发了职业学习社区课程;另外,还有应对干预机制课程,希望培养教师在某一个学科领域帮助他人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面对学生在某一个学科上遇到的困难。这些培训的课程,都是专门邀请这方面的专家帮助学校开发的。

张悦(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校长助理)

校本培训要想做好,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它的基点在哪里?众所周知,一个学校教师队伍的质量决定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校本培训的起点,也应该是校本培训的归宿。

校本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在操作之前,必须要找到合适的理论根据。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美国教育家舒尔曼教授提出的PCK 理论(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什么是PCK?舒尔曼教授将其定义为“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是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是教师对自己专业理解的特定形式。后来,美国教育家格罗斯曼将PCK 细化为四个方面,使得它在教学中更易操作:关于学科教学目的知识、学生对某一主题理解和误解的知识、课程和教材的知识、特定主题教学策略和呈现知识。

这一理论揭示了教师“为什么而教”、“教什么”、“学什么”和“怎么教”、“怎么学”这些每天都必须面对的问题。相比较而言,大多数教师更关注“怎么教”:怎么教才能教出彩来,才能教得跟别人不一样,但比这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而教”和“教什么”。如果这两者没有想清楚的话,“怎么教”也就失去了意义。PCK 理论,就是一个教师将学科本质(核心概念、视角、方法、价值、观念等),以学生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知识,我想,这是每一位教师担负的责任和使命,这也是我们选择它作为理论支撑的原因。

运作系统有了理论指导,第二个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切入点在哪里?培训要从基础、点滴做起,但培训的目的远非影响教师的点滴,而是要影响其素质结构。怎么影响?教师的行为受其专业理想支配,但专业理想的形成过程却是由外向内的。管理者关注的,正应该是其自外向内的形成过程,在其形成过程中找到切入点。

一名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是谁告诉的,也不是听几场专家讲座就可以获得的,而是其在每天不断地用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与技能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以后积淀的。这些理念由零星到系统,逐渐内化成他的专业理想。而当这名教师的行为和业绩受到社会认同的时候,便形成其个人魅力。用他的魅力再向下辐射学生,从而使师生获得进一步发展。大量事实证明,教师到了这个阶段,便自觉进入一种持续发展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也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了解了这个形成过程之后,学校可以做的事首先有两件:第一是丰富其学科教学知识,提升其教学技能。第二是为其创设机遇与挑战,帮助他成功。关键是引导教师站在学科价值的高度去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而他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这样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我们都知道,要给教师创设机遇与挑战,但关键是要助其成功,使教师获得向上的自信,而不是把他压趴下。我们学校开展的“优秀青年教师事迹展”,就是给青年教师搭建的一个展示平台,让他得到尊重与尊敬。

做好了以上两点工作,校本培训接下来就要弘扬团队精神,营造学习的氛围。学校要为教师搭建实践的平台。这里的“实践”是什么含义?它绝不只是指教师的教学实践,还包括教师开展实践活动的能力,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长的能力。我们学校的教学活动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课内的,其本质是向学生进行概念的传递。另一种是师生一起进行实践探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萃取生活中的资源,将其设置成若干科学主题,让师生围绕着一个个科学主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方法去解决问题,在解决的过程获得对知识、方法的深刻理解与应用,即“做中学”。

我是一名普通的地理教师,这么多年来,我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爬楼梯”成长起来的,不仅如此,我们学校其他学科的教师们也是这样或正在这样成长着。工作虽艰辛,但我们从中深刻体会到了专业成长的快乐。因为,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 其专业的发展是对其最大的激励。

罗洁(北京市教委副主任):

当今社会,公民所受的教育情况决定了国家与社会的面貌,即国家的信仰与国格、社会的道德与秩序。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经济成果喜人,但创新能力的下降有目共睹,社会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令人不安的问题和隐患。不难发现,这些社会问题与教育所提供的“产品”有着必然的联系。当今世界,各国无不把教育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领域,把教育改革与创新作为应对时代挑战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那么,如何进行教育改革?从哪些方面入手开展教育创新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小学出了这样一道数学题:“上午六点到十二点期间,时针和分针重合了几次?”在场的中国孩子纷纷拿出纸笔列式计算,而在场的美国孩子却开始拨动自己的手表,轻松地得出了结论。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因此,近距离地探讨中美两国不同的教育模式,深入地了解美国教育现状,加强两国教育人士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是我们获取教育改革灵感与方向的重要途径。只有比较,才能知道优势和不足,才能更好地发挥优势,增强竞争力。

此次论坛所聚焦的三个问题,切中了教育的关键。

首先是课程问题。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有什么样的课程理念,有什么样的课程设计,有什么样的课程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结果,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2000 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进入了一个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黄金时期,从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都启动了课程改革。教材出现了多个版本,地方课程进入视野,校本课程也纷纷进入学生的课表。学校开始呈现出百花齐放、生动活泼的发展局面。在此基础上,也涌现出了一批批有特色、教育理念先进、课程体系健全的好学校。同时,也自然形成了一批批好校长,他们在课程领域的实践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推动基础教育领域的变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

课程改革是北京近年来基础教育领域改革的核心和焦点问题。从课程方案的制定实施到课堂教学的改革探索,我们希望彻底改变以前“千校一面”的局面,达到 “和而不同”。我们启动了以课程为核心的各种改革项目,如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雏鹰计划、翱翔计划,还有高中阶段的自主课程实验、学校特色发展项目、大学先修课程实验等,一些区县牵头实施的课程改革实验项目,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其次是课堂教学呈现方式的问题。以前我们的课堂教学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满堂灌”的现象比较普遍,教学目标也比较单一,较多地关注了与升学考试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自从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探索热情,形成了一大批来自于教学一线的鲜活经验。这些课堂教学经验都具有一个共性,就是普遍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动机的培养、学生素质的提升、关注了学科素养的形成,关注了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在我看来,这种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的经验尤为珍贵。任何课程改革,其效果最终都将发生在课堂上,最后都必将作用于学生。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整个基础教育领域课堂教学文化的变革,形成民主、尊重、开放、充满教育激情的课堂文化。

再其次是教师培养方式的问题。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是我们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规律,而学校内部的教师培养机制,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十分重要的基础性环节。学校直接面向教师,教师直接面对学生,他们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他们十分清楚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训练的针对性强,实效性也很强。校本教师培训应该很好地结合课程改革的要求、课堂教学的变革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同时,要在总结自身制度优势的基础上吸纳外部校本培训的优势,不断更新我们的校本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意义上实现校本培训的初衷。

张京明(中共北京市东城区教工委书记):

在全球化时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来自于经济、科技、思想意识、国家体制、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教育习惯、国民素质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对于教育国际化趋势的研究及比较教育的研究,也日益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推进教育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在“开放的世界”格局下,一定要把握教育领域的变化及发展走向、世界教育发展的态势,认识教育本身的多元、多样和多变,所以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教育的开放性,不断加快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步伐。实现教育国际化,就要在国际交流合作的内涵和外延上扩大,与世界各国教育接轨。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探究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这就要求各国之间开展经常性的、批判的、持续的交流和对话,从而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教育观、知识观和世界文化。中国教育的传统必然根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我们如何探索出既能适应中国国情,又能汲取世界教育精华的教育模式,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要认真地处理好国际化和本土化、国际化和现代化、国际化与跨越式发展的关系,大胆地借鉴,智慧地实践。

周玉玲(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副主任):

中国和美国,分别代表东方和西方两大教育体系。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的不同,形成两国在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有所不同,并由此导致课程设置、教育过程中手段与方法等种种核心元素的差异。通过中美比较教育研讨,可以从深层次寻找双方教育教学上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推动中美基础教育的发展。

我们经常会提到全球化视野,我认为,全球化视野是一种生存方式,而不是简单的技能。全球化是各种特色的大融合,视野是看世界的倾向性,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并从中看到机会和舞台,在此基础上,学会利用和借用包括世界各国的所有可以利用和借用的资源,使我们的教育发展得更快。可见,要拥有全球化视野,就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了解国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等方面的优秀经验,既要具有接纳包容的心态,更要客观地分析、审视自己发展的道路,明确发展的方向,实现自我超越。

多年来,东城区高度重视教育国际化发展。我们深刻体会到,要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实现教育的不断跨越式发展,必须把本国教育置身于全球教育的大背景中。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强,国际间日益频繁的活动,弘扬和传播本国文化,尊重和汲取异国文化,已经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主旋律。

猜你喜欢
学科课程课堂
【学科新书导览】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