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蕾
【摘 要】网络语言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汉字、数字、符号、外文及其他一些新兴事物。语文教学中应正确认识网络语言,采取宽容的态度,但同时亦不能放松对语文基础的规范学习。
【关键词】网络语言 语文教学
随着科技的革新,手机网络的普遍应用,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了网络,于是一些网络语言也为中学生接受,并且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被使用。关于网络语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批评有人赞扬,甚至有人感慨“网络语言要‘革现代汉语的命”。无论怎样,有些学生在作文里会出现诸如“恐龙”、“GG”、“灌水”、“MM”等网上流行语,让老师们哭笑不得。面对问题已不可避免,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一 了解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的构成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汉字、数字、符号、外文、其他。一般来说,现在的网语构成有以下几种。
第一,由英文单词缩写和数字组成。例如,3X—thanks;BF—boyfriend;GF—girlfriend。
第二,用符号刻画人物表情。例如,“Zzzz……”表示在睡觉,“^^-”表示微笑,“很S”形容说话拐弯抹角。
第三,谐音类。例如,“886”—“Bye-bye喽”;“94”表示“就是”;“PPmm”“漂亮妹妹”;“PF”—“佩服,”“驴友”即是旅友的谐音,意指喜欢旅游的人,一般指背包一族。
第四,对传统汉字的翻新使用。一般是一些有很强表意性却没法明确归类的词语和特定句式,如“灌水”、“水牛”,意思皆是指在论坛上发文章,其中“水牛”是指在论坛上发文章很多的人。
由此可见网络语言的优点是简洁、方便、形象、生动、有趣,可是这些语言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却带来一定的冲击,若是在正规的书面文中出现“MM(美眉)”、“94(就是)”等诸如此类的词句,确实有伤大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更是精美绝伦,内涵丰富,现在的学生们却是偏向喜欢简单粗糙的网语,这不能不说是对我们文字的一种亵渎。因而作为语文教师,对待网络语言,不可一棍子打死,得是宽容和引导并行,引导学生体会网络语言优势的同时要认识其存在的缺陷,正确对待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在正规的书面语中应尽可能使用优秀有内涵的语言,增强其可读性。即宽容网络语言,严格要求学生。
二 对网络语言的广泛流行应取宽容态度
首先,网络语言有其自身优势,方便省事。例如,网上要说“再见”一般只用数字“886”代替,通俗易懂。将电脑器件“调制解调器”依其英文“modem”简化为“猫”,对应电脑器件中的“鼠标”,真是天地妙对!
其次,部分网络语言也体现了传统汉语的一些特色。汉字中大半都是形声字,形来源于图画,“形声生成”是汉字生成的特有现象,而网络语言中用“Zzzzz……”表示睡觉,明显是“借形(画)”表意的民族思维特性的表现;“55555……”表示“呜呜地哭”,是形声结合后表示出另一层新的意义,因而网络语言虽对现代汉语会产生一些冲击,但只要正确引导,对汉语的发展并非完全是没有益处。作为语文教师,若一味地反对嘲笑网络语言,不但不能让学生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导致师生关系僵化。最好的方法是顺应时代潮流,掌握一些网络语言,与学生拉近距离,再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加以引导。
三 严格要求学生
我们宽容对待网络语言也使用网络语言,但不是说全盘接受它,而是接受的同时要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认识到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鼓励他们从传统语言中吸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语言,它有丰富发达的汉语语汇,词义丰富,容量大,表现力强,为人们应用语言提供了广阔的选择余地,并且汉字使用得好坏可看出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及文字功底。而网络语言只是一种“快餐语言”,其内涵性无法与传统语言相媲美,只能用作口语,无法应用到写作当中。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可跟学生探讨使用网络语言,但严禁学生在作文中大量使用网络语言,如学生在作文中用“BT”(“变态”一词的声母)表达“变态”,但读者根据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可理解为“不同”、“白天”、“悲痛”等等其它相类似的含义,结果作者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被误解,影响对其整篇文章的理解。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必须用规范的语言才能人人都看懂,而网络语言并不规范,也不为大多数人接受,因而在作文中应尽量避免使用网络语言。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阐明其要害,规范学生的文字表达。
综上所述,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应加强对网络语言的关注,了解网络语言的优劣之分,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帮助学生使用规范性的语言文字,体现出汉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表现出传统语言的优势,使学生在网络语言的冲击中不致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