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彦 陕西省洋县医院(洋县723300)
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复反流入食管引起胃食管反流病,其中消化道内镜下可见食管粘膜破损者,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严重者可合并食管溃疡或狭窄甚至癌变。临床上多表现为胸骨后灼热、疼痛、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RE 在西方国家较常见。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RE 的发生率逐年增高[1]。笔者自2007年3月~2012年5月期间,采用理气通降法(旋覆代赭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37例反流性食管炎,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71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均系我科门诊患者,均符合下述诊断标准,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7例,男20 例,女17 例;年龄20~40 岁者12例,41~60岁19例,61岁以上者6例,平均年龄46.5岁;病程6月~1年22例,1~3年15例;内镜诊断Ⅰ级19例,Ⅱ级11 例,Ⅲ级7 例。对照组34 例男19例,女15 例;年龄20~40 岁者13 例,41~60 岁16例,61岁以上者5例,平均年龄43岁;病程6月~1年19例,1~3年15例;内镜诊断I级11例,Ⅱ级8例,Ⅲ级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症状、体征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参照《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方案(试行)》[2]拟定诊断标准:有明显的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咽部异物感、吞咽痛等症状;内镜检查[2]显示有反流性食管炎(RE),Ⅰ级(积分1分):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无融合现象;Ⅱ级(积分2 分):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非全周性;Ⅲ级(积分3分):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或溃疡。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理气通降法旋覆代赭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基本方:旋覆花、半夏、厚朴各12g,代赭石10g,柴胡、生姜各8g,枳壳、苏叶、人参各6g,甘草4g,大枣3枚。如热证明显加黄芩、栀子;寒证明显加黄芪、桂枝;烧心加黄连、吴茱萸;反酸加乌贼骨;胸痛加川楝子、延胡索等。水煎服,1d1 剂,1d2 次,8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国药准字H20074104)20mg,1d2次,吗丁啉10mg,1d3次,饭前服用,8周为1疗程。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3]制订疗效标准。临床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70%,但<95%;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好转,症候积分减少≥30%,但<70%;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明显好转,甚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30%。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制定的《反流性食管炎诊断治疗方案》(试行)制定标准。治愈:症状消失,内镜积分为0;显效:主要症状消失,内镜积分减少2分;有效:症状减轻或部分改善,内镜积分减少1分;无效:症状无改善,内镜积分无变化或增加1分以上。
统计学方法 应用Excel 201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结果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89.19%,对照组61.7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胃镜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2.59%,对照组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后胃镜疗效比较(%)
讨 论 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胃脘痛、吞酸、嘈杂、反胃、噎膈、食管瘅”的范畴,病位在胃,但与肝、胆、脾密切相关。脾胃同居中焦,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升胃降则运化正常。脾胃运化有赖于气机通畅,痰阻气逆,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则胃脘疼痛、痞满、嘈杂、恶心、呕吐;气郁痰阻则脾失健运、清阳不升,出现烧心、泛酸、咽喉不适等症状。我们通过中药理气通降法(旋覆代赭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取得了较明显的疗效,其中旋覆化、代赭石降逆化痰、下气止噫;半夏、厚朴、生姜祛痰散结、降逆和胃;人参、大枣、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和而用之,扶脾胃之虚而止虚逆,全方标本兼治,虚实并调,镇降逆气而不伤胃,益气和中又不助痰,综合配伍,起到理气通降和胃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半夏、厚朴等具有较好的胃粘膜保护作用;柴胡、枳壳等药可以调节食管胃肠蠕动和贲门、幽门括约肌功能,减轻十二指肠液反流和胃液反流,缓解粘膜下血管痉挛和胃肠平滑肌的痉挛,能够排出胃肠积气积物等。诸药合用,具有消炎制酸,促进食管、胃肠平滑肌蠕动,提高贲门、幽门括约肌张力,抑制胃液和十二指肠液反流,减少复发,防止并发症,达到治愈目的。
[1] 王佳薇,裘生梁.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临床治疗概况[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64-65.
[2]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反流性食管病(炎)诊断及治疗方案(试行)[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0,17(1):60.
[3] 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