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龙 卫培峰 陕西中医学院(咸阳712046)
参芪补血颗粒具有益气补血、滋补肝肾的功效,研究人员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5家医院对参芪补血颗粒治疗月经后期(气血亏虚证)进行了随机双盲、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 本研究入组共计240例,经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且符合中医月经后期(气血亏虚证)辨证标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20例,其中治疗组剔除1例。入组前对照组与治疗组除了身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一般资料(年龄、体重、婚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临床妇科内分泌学与不孕》[1]及《妇产科学》[2]制定;中医辨证标准(月经后期-气血亏虚证)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药参芪补血颗粒(黄芪、党参、阿胶、白芍、当归、熟地黄、枸杞子等),对照组参芪补血颗粒安慰剂,10g/次,2次/d,疗程均为3个月。
观察指标 ①月经不调总评分;②月经错后天数复常率;③月经错后天数;④气血亏虚证候疗效以及安全性指标。
疗效标准 月经后期疾病疗效评定标准[3]痊愈:治疗后月经周期恢复到(28±7)d,月经周期、经量、经色、经质总积分比≥95%。显效:治疗后月经周期恢复到(28±7)d,70%≤月经周期、经量、经色、经质总积分比<95%;有效:治疗后月经周期较治疗前改善,30%≤月经周期、经量、经色、经质总积分比<70%;无效:治疗后月经周期无改善,月经周期、经量、经色、经质总积分比<30%。
气血亏虚证候疗效评定标准[3]临床痊愈:中医证候积分值减少率≥95%;显效:中医证候积分值减少率≥70%,<95%;有效:中医证候积分值减少率≥30%,<70%;无效:中医证候积分值减少率<30%。
统计学方法 对相关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结果 月经不调积分 用药45d、3mon后,月经不调积分与基线下降值(后-前)分析,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月经不调积分与基线下降值(3mon)(后-前)的历时性分析
月经错后复常率 用药3mon后,月经错后复常率分析,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月经错后天数复常率(3mon)分析[n(%)]
月经后期疾病疗效 用药3mon后,痊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月经不调(月经后期)疾病疗效(3mon)分析[n(%)]
气血亏虚证候疗效 用药3mon后,临床痊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月经不调(月经后期-气血亏虚证)中医证候疗效(3mon)分析[n(%)]
安全性分析 用药后受试者生命体征平稳,部分病例出现实验室指标正常转异常现象。对照组有1例出现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0.84%,无不良反应发生;治疗组有1 例出现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0.85%,无不良反应发生。两组不良事件与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中医理论认为该病病因病机较为复杂,虚实交加[4],虚证主要以肾虚、血虚、或者气血亏虚为主,临床发病多由脾虚失运、气血化生无源,或劳累过度、大病失血,或久病体虚而致肝肾精血不足,冲任亏虚,血海不满而致使经水不能适时而来。实证则由寒凝气滞、痰湿内阻等导致冲任不通,气血瘀滞,进而出现经行异常[5]。但是从临床发病率统计,月经后期以肾虚血瘀、气血亏虚者为多。
参芪补血颗粒方由黄芪、党参、阿胶、白芍、当归、熟地黄、枸杞子等七味药物组成,具有益气补血,滋补肝肾的功效。处方中黄芪甘、温,归脾、肺经,功效益气健脾,党参味甘性平,归脾、肺经,健脾益肺,二药共用能大补脾肺之气,以益气血生化之源,取阳生阴长之意。阿胶味甘性平,补血、滋阴、润燥,白芍味酸甘,养血调经,当归味甘辛,性温,归心、脾、肝经,活血调经,三药共用助党参、黄芪补气生血。熟地滋补肝肾,枸杞子味甘性平,滋补肝肾,二药共用能滋补肝肾,补冲任不足,冲任足则血海充盈,血海充则月经调和。以上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血、滋补肝肾、调和冲任之功效,可以有效改善由于气血亏虚导致的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等症状。本次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参芪补血颗粒在治疗月经后期(气血亏虚证)中,可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和中医症状,作用强度明显优于安慰剂,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未发现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因此,我们初步认为,参芪补血颗粒治疗月经后期(气血亏虚证)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Speroff L,Fritz M A 著,李继俊译.临床妇科内分泌学与不孕[M].第7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32.
[2] 乐 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2.
[3]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36.
[4]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4.
[5] 张志清.月经不调,从“补肾”做起[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9):61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