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庆 胡道卿 上海市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0233)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的特征为单侧或双侧心室扩大,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笔者于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自拟芪附养心汤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共纳入观察52例,为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心内科门诊及上海市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与住院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会议关于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1],心功能分级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2]属Ⅱ~Ⅳ级。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年龄35~65岁,平均(46±5.6);病程1~17年,平均(8.8±5.6);心功能Ⅱ级9例,心功能Ⅲ级14 例,心功能Ⅳ级3 例。对照组26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34~63岁,平均(44±4.8)岁;病程1~16 年,平均(7.6±5.2);心功能Ⅱ级10例,心功能Ⅲ级14例,心功能Ⅳ级2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心功能分级等基础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自拟芪附养心汤药用:黄芪、党参、丹参、薏米仁各30g,附片、炙甘草各9g,桂枝、川芎各12g,云茯苓、泽兰、泽泻、葶苈子各15g,降香6g。上方依据病情,随症加减,每日1 剂,水煎取汁,早晚温服。对照组患者给予洋地黄类、利尿剂、硝酸酯类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常规治疗。两组连续服药,疗程均为2月。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显效:心功能恢复正常或心功能改善2 级以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症状体征有所改善;无效:心功能无明显改善,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恶化:心功能恶化1级或1级以上,症状体征加重或死亡者。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 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结果 经2月治疗后,心功能疗效总有效率,见表1。心脏彩色超声测定左室射血分数,见表2。2组房室大小治疗前后的比较,见表3。
表1 2组心功能疗效LVEF比较[n(%)]
表2 2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的比较(±s)
表2 2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的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n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26 38.9±7.1 55.3±6.5▲△对照组26 39.1±6.9 44.2±5.2
表3 2组治疗前后房室大小的比较(mm,±s)
表3 2组治疗前后房室大小的比较(mm,±s)
注:与本组治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后比较△P<0.05
LVEDD LVESD LAD治疗组 26治疗前治疗后组别n 60.8±7.1 49.8±5.5▲△35.3±9.2 30.2±7.5▲△36.2±6.7 31.9±8.6▲△对照组 26治疗前治疗后60.5±8.3 56.7±9.1 35.2±10.1 33.7±8.4 36.0±6.8 34.2±10.2
讨 论 扩张型心肌病在中医学中并无此相对应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于“心悸”、“胸痹”、“水肿”、“喘证”等范畴。中医学对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因认识,归纳起来不外乎是由于禀赋不足,素体虚弱,复感外邪,内舍于心而发病。其病位在心,表现为心脏结构发生变化而致功能受损,与肺、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相兼,以心气不足,心肾阳虚为本,血瘀内阻,痰浊凝集,水饮凌心射肺为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元气亏虚,外邪乘虚而入,内舍于心,日久耗伤心气,致心气虚,导致心脉鼓动无力,血流运行不畅,瘀阻于心,则出现心悸、气促、紫绀等症状。心病及肺,使肺气不足而失于宣发、肃降及通调水道,致血气运行不畅,水液运行、排泄失常,则出现胸痛、气促、水肿等症状。心病及脾,使脾虚而运化失司,水液不能布散而停滞体内,化为痰湿、水饮等病理产物,则出现腹胀、水肿等症状。肾阳为人体诸阳之根本,古人云:五脏之真,唯肾为根。心之阳气同样需要肾阳之温煦。久病及肾,气损及阳,导致肾阳不足,不能温煦心阳,则心阳亏虚,鼓动无力,致心血瘀阻,水饮内停,凌于心,则发为心悸;犯于肺,则发为喘促。心阳不能固摄,导致痰浊、瘀血充斥,心脏筋膜松弛变长,致使形体扩大。
笔者认为,治疗上应重在益气温阳以治其本,活血利水以治其标,同时佐以宁心安神、健脾和胃之品。芪附养心汤运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特点,立足整体,通过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之法多层次,多靶点的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进行综合调治,扶正祛邪,提高患者自身的抗病、愈病能力。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利水退肿与附片温肾助阳同为君药;桂枝通阳化气,党参补气益肺脾,助君药以益气温阳共为臣药;丹参活血祛瘀、养血安神,川芎辛散温通,活血祛瘀,云茯苓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泽兰泻活血祛瘀、利水消肿,薏米仁利水渗湿、健脾和胃,葶苈子泻肺定喘、利水消肿,降香行气活血同为佐药;方中炙甘草益气和中,与桂枝以通阳,并能减轻附子之毒性,同时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为使药[3]。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强心,化瘀利水,宁心安神、健脾和胃之功,可谓标本兼顾,扶正祛邪。达到改善机体微循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脏排出量,利尿消肿,减轻心脏负荷,促进心室回缩的目的。
[1] 全国心肌、心肌病专题研讨会组委会.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临床心血管杂志,1995,11(6):324.
[2] The criteria committee of the 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omenolature criteria for diagnosis of disease of the heart and great vessel[M].Bth Ed.Little brown £Co,1964:114.
[3] 姜文卿.附子Ⅰ号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