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音乐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

2013-07-20 15:23青岛大学山东青岛266071
大众文艺 2013年1期
关键词:乐歌风琴琴科

卢 超 (青岛大学 山东青岛 266071)

一、 基督教音乐的东传

(一)基督教音乐在西方国家的发展概况

基督教是在1世纪的时候由犹太的拿撒勒人“耶稣”所创立的,开始是犹太教的下层派别,1-2世纪期间,渐渐的从犹太教分裂出来,形成独立的教派。基督教一词,最早出现于2世纪初,代表着从犹太教分出的信奉耶稣基督的教派,与原来的犹太教区分开。

“基督教是一个音乐的宗教,一个唱歌的宗教。在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中,只有基督教音乐最多,唱歌最多,音乐水平的发展也最高。”1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音乐在基督教中所占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基督教的音乐大多舒缓优美,淳朴自然并且肃穆庄严。

(二)基督教音乐的东传过程及其在中国古代的传播

根据现有资料的考证,基督教首次传入中国,是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由聂斯脱利派教士,叙利亚人阿罗本等经波斯传到都城长安,当时被称为景教,他们将赞美诗带入到了中国。由于唐太宗的支持,景教再当时传播的很快,唐德宗建中二年,立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2,到这一时期景教在中国延续大约200多年,直至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朝廷下令禁止佛教,拆毁全国佛教寺院,波及到景教。有教士2000多人被逐,致使景教在中原一带停止传播,但在边远地区仍有活动3。

到了公元13世纪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末年,中国和罗马教廷正式建立了联系,从此基督教的分支天主教就获准在京城传教。他们开始建立新的教堂并且有了中国儿童的唱诗班。至14世纪初景教已经成为全国性的宗教,地位仅次于佛教。它的名称改为了“也可里温”教或“阿尔开温”教,意思是“信奉福音的人”。元朝的覆亡又一次使赞美诗在中国停止了前进的脚步。

公元16世纪,明代初期实行的禁海令得到解除,中国又恢复了与欧洲的通商。基督教重新回到中国。1653年,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得到了明朝两广总督的允许,在广东肇庆传播,至此正式的开始了基督教在中国大陆地区的传教。

清朝初期,顺治皇帝采用了尊重包容的态度.在顺治之后,康熙早期是禁止传教士在各地传教的,但是这个禁令相对比较宽松。到了晚期,由于我国儒家思想和罗马教廷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故在很多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分歧,特别是在礼仪问题上,康熙这才下令对传教士有所限制。但在很多地方,宗教音乐活动是没有停止的。

二、19世纪到20世纪初赞美诗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影响

时间到了19世纪,这是一个殖民主义的时代,如果说先前的传教士是利用新奇的西洋器物来打开中国的大门,那么在这一时期,西方的传教士们则是在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双重保护下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这一时期,传教士的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可以说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渗透到了中国的广大地区。基督教赞美诗也逐渐对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产生了新的教育模式

当中国的普通音乐教育几乎处于一片空白之时,在西方的的学校里,音乐教育却始终延续着,并且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义务教育制度的推广而逐渐的完善和发展。在西方学制中规定,音乐是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之一。这一规定,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日渐强盛的 “西学东渐”之风和中国驻外使节、出国考察人员以及我们要重点提到的来华传教士传入到中国。

在传教士介绍西方学制的著作中,也有一些关于音乐教育简况的片段。比如花之安在《泰西学校论略》中就提到,在德国除“大小书院皆教唱诗之法”和“授乐中要略”外,还设有自髫龄入院,专门学习音乐的“律乐院”。再有李提摩太在《七过新学备要记》中,在开设的各级学校教学科目中就有“音乐学”一科,。传教士们比较热衷于以他们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来传布教义,对西方各国逐渐世俗化的普遍音乐教育倒是没有太多的言论。这些少许的外来因素使一些中国人认识到在西方的世界,学习音乐并不是个别文人附庸风雅之举,更不是那些被人鄙视的倡优才去从事的职业行为,它是在学校里一门正式的课程。这必然的引起了知识界中一些开明之士的反省,从而对音乐教育的意义进行再认识。

在教会学校中,音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内容。实际上,在西方学制传入以前,在教会的音乐学校中就已经向国人传达了西方重视音乐教育的这一讯息,但是早期的教会学校毕竟规模有限,学生也比较少,影响还是受到局限的。

1839年创办于澳门的马礼逊学堂是近代中国境内第一所由基督教建立的学校,也是近代中国最早设有音乐课程的教会学校,这里的学生比较少,开始只有6人,课程也比较简单。1842年学校迁到香港,规模逐渐扩大,课程的设置也渐渐完善正规,音乐被列为课程之一。

1850年成立的上海徐汇公学也是早期开展音乐教育的学校之一,以学习中文为主,程度较高的学生才可以兼习法文、图画、音乐等课程。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非常浓厚,进步也很快。该校校长在1857年的一份报告上夸奖特的学生们说:“在音乐上,尽管他们学习的时间不多,而且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也不能尽如人意,可是我们已看到,他们定是大有前途的。”

渐渐的随着帝国主义的文化在中国的侵略势头加强,教会学校也日渐多了起来,上海的清新女塾,山东登州的蒙养学堂都开设了音乐课程。

1877年5月在上海召开了“基督教传教士大会”,在会议上就教会学校各自为政缺少联系的情况作出讨论,最终决定成立“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准备编订初、高级各科教材。自此以后,教会学校的音乐教育更加受到重视,在新设立的上海中西书院、福州鹤龄英华书院等学校都设立了“学习琴韵”或者是“唱歌”课程。

在教会学校的音乐教育当中,我们特别的要说的是教会女校设置的“琴科”。“琴科”最早源于19世纪下半叶英国女子寄宿学校,19世纪末由教会学校带到了中国。1893年中西女塾第一个开设“琴科”,之后,上海的圣玛利亚女书院、清新女塾、江苏的镇江女塾、苏州的景海女塾等都相继增设“琴科”,“琴科”是额外收费的。学习的内容包括钢琴、乐理、音乐史、声乐、弦乐和音乐创作等。“琴科”的学生每天练琴在2小时以上,毕业时程度合格给予“琴科”文凭,实际上很多学生对“琴科”学习兴趣甚浓,但是坚持到最后的往往寥寥之人,可以说“琴科”的文凭是不太好拿的。但在“琴科”的教育下,中国的第一批键盘演奏和教学的人才也就产生了。

教会学校虽然是西方列强进行文化侵略的工具,但是在客观上,教会学校对在中国传播西方的知识和进行教育改革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音乐教育方面也是这样的。教会学校的歌声乐声使中国人在感到新鲜之外也开始对中国的教育体制开始进行反思。其次,在中国的第一代音乐教育家中,从教会学校得到音乐启蒙的也大有人在。

(二)对学堂乐歌的出现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西方学制的传入和教会学校对于音乐学科的重视,中国人也逐渐开始反思我们自己的音乐教育形式,就这样我国的新式学堂建立了。可以说新式学堂的建立为我国学堂乐歌的出现做了积极的准备。19世纪末在国人创办的新式学堂里萌发了音乐唱歌的教学活动。如1898年梁肇敏和邓家仁等人创办的时敏学堂就设有唱歌课。1902年,蔡元培在上海创办的爱国女学里也设置了唱歌这门课程。还有成立于1902年的上海务本女塾中叶有唱歌课。虽然教会学校和新式学堂没有对学堂乐歌的产生做出直接的影响,但是他们却为乐歌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最早的对象和场所。在1910年登州文会馆毕业生就业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事教会学堂教学和国家学堂教学的总人数超过了50%,以这样的就业形势来看,教会学校对我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而且在教会学校和在其影响下产生的新式学堂中培养的一些音乐人才,他们对以后学堂乐歌的发展也起到了中坚的力量。教会学校对音乐活动和音乐课程的推广重视,也在某一方面为我国对西洋文化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做好了前提的准备工作。

风琴和钢琴也是随着基督教的传入而流传到我国的重要乐器,而由于当时社会情况的局限,对于钢琴的使用是比较少的,风琴在这时就替代的钢琴的角色。当时国内会演奏风琴的人甚少,所以在1906年开业的众合风琴长在推广风琴时受到了阻碍,因此他们开设了一所风琴私立学校,这所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当时急需的风琴人才,而这些人才对学堂乐歌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以说,风琴在学堂乐歌的流行中扮演了一位非常重要的角色。

基督教的音乐是一种集体歌咏的唱歌形式,在当时的中国这种形式是比较新颖的一种演唱方式,在后来的学堂乐歌中这种形式在我国得以最终的确立和发展。

学堂乐歌和基督教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影响,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学堂乐歌用赞美诗改编的曲目不少于20篇。例如李叔同的《无衣》曲调来自美国作曲家萨拉·哈特所做的赞美诗《小小滴水歌》,《爱》采用了美国作曲家威廉·B·布拉德布里的赞美诗《耶稣爱我》。沈心工的《春游》曲调来自于《流血之泉》,由英国诗人库伯作词,美国教会音乐家梅森谱曲。还有非常多的学堂乐歌都是来源于赞美诗的,在此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改编后的乐歌为单声部的旋律歌唱,而赞美诗则是四声部合唱形式。由四声部合唱改为集体合唱可以使青少年容易学唱,而且前文我们也曾提到过集体合唱的形式更能振奋人心,适应了当时中国的需求。

三、结语

基督教音乐的传入虽然在某一方面是西方列强在文化上的侵略,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也开始了我国文化交流之窗。中国人开始接受西方的文化教育,开始张开眼看世界。这段时间大量的西方教会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所传播的赞美诗成为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主要传播载体,同时这也将西方近代音乐的文明成果带到了中国,赞美诗在中国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不仅仅是在音乐教育方面,它还运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我们回顾基督教音乐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进程,在近代中国的基督教赞美诗不同于古代,它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以及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与规模,本文仅对基督教音乐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做了初步的探讨。难免有不够细致与深入之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学习与研究。

注释:

1.杨周怀 基督教音乐[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2.概述了景教于贞观九年从波斯出入中国后的活动及基督教教义的唐代碑刻,现藏于西安省博物馆

3.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陶亚兵 《中西音乐交流史稿》[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2.冯文慈 《中外音乐交流史》[M].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3.张静慰《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4.阴法鲁. 利玛窦与欧洲教会音乐的东传[J]. 音乐研究,1982,02:88-91+104.

5.褚炜. 基督教文化对我国音乐发展的影响[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03:45-48.

6.王旋. 基督教赞美诗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J].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S1:63-68.

7.徐玲. 近代基督教音乐对学堂乐歌的影响[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147-150.

8.汪朴. 清末民初乐歌课之兴起确立经过[J]. 中国音乐学,1997,01:56-72.

9.赵宏伟. 浅析基督教音乐[J]. 大众文艺(理论),2009,15:51-52.

10.徐明基. 基督教与基督教音乐大事年表[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04:73-86.

猜你喜欢
乐歌风琴琴科
Prophylaxis with intraocular pressure lowering medication and glaucomatous progression in patients receiving intravitreal anti-VEGF therapy
寄秋声
口风琴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龙榆生与钱仁康:新体乐歌的创作实践研究初探
绝配
口风琴带来快乐
我爱吹口风琴
俄判乌女飞行员22年监禁
母爱的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