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静 (遵义市群众艺术馆 贵州遵义 563000)
当前的中国有无数的群众爱好着美术,我们将其称之为群众美术爱好者。这些群众美术爱好者虽然有不同的工作岗位,当却有共同的精神需求,即对美术的爱好。他们将他们淳朴的性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美术作品展现出来。这些美术作品不仅仅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净化了社会的环境,升华了社会的精神境界,并未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和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推动群众美术的发展,不断提高群众美术队伍的专业素质,鼓励这些专业人才创造出更高水平的美术作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本文将从群众美术的特性出发,重点阐述推动群众美术发展的方法和对策。
群众美术活动都是政府支持的公益性活动。无论是从事体力活动的群众还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公民,作为劳动者生活在这个世界,都需要在业余生活中净化自己的心灵,放松自己的心情。这种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放松需要一个可靠地平台才能实现,而群众美术活动正好为人们搭建了这么一个平台,吸引着更多的人参与到群众美术活动当中,在这一活动过程是将“物质”的消费转化为“智能”的过程,这是实现艺术市场消费全民化极为重要的条件。
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无论是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只要他们对美术有一颗炙热的心,愿意参与到群众美术活动过程中来,就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美术的创造和欣赏。并在这一创造和欣赏的过程中体验情绪的愉悦,感触人文的关怀,体现自身在群众美术活动中的文化主体地位。
群众美术的广泛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他传播的广泛性,群众美术主体参与者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决定了其传播范围和传播途径的广泛性。其次它的广泛性还体现在参与主体的多样性,任何岗位、任何阶层的群众都可以参与其中。
由各地区文化馆牵头,找出好的美术俱乐部和美术民间团体,授予他们“基层美术活动示范点”的牌匾,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繁荣民间美术,鼓励民间美术创作。更重要的是要为获得这一殊荣的团体提供更多的郑策鼓励和扶持,例如为这些团体提供免费的场地或是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另外,专业的辅导也必不可少,通过聘请高校教师和社会专家的手段为这些团体提供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基本功训练等方面的讲座和课程,也可以通过远程培训的方式进行该方面的培训。最后,要注重对这些优秀团体的宣传工作,借助网络、电视、报纸、刊物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工作,通过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带动民间美术的发展。
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各行各业更加重视以商业运作推动该行业的发展和繁荣,群众美术工作也是如此。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需要借助于商业运作的方式推动群众美术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商业化运作为群众美术的推动、发展、传承提供了一个良好途径。而且,群众美术商业化在传承原有艺术的同时,也在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商业化了的群众美术,为了服务于实现利益这个目的,必然会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艺术价值,经过商业化的洗礼,群众美术一定会有大发展。
群众美术要想得到更快的发展,紧靠国家的宣传和相关部门的经营很难实现。要想真正的推动该项公益事业的发展就要依靠民间群众美术团体的带动作用。因此,相关部门要不断的整合民间的丰富美术资源,并吸引民间的美术爱好者建立起各种形式的群众美术团体,以民间群众美术团体的组建为契机营造出浓郁的精神文化氛围。通过美术下乡的形式定期组织人员到乡镇、社区、企业送作品活动,不断的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依靠传统节日开展内容多样、形式多彩的美术展览活动,通过各种途径不断的推动群众美术的发开展。
举办不同类型和大小规模各异的美术作品展览,这也是活跃群众美术创作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展览一方面可以发挥业余美术作者的聪明才智,使他们的自信心充分得到发挥;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爱好者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从而提高他们的美术创作水平。画展在艺术市场的运作中是一座桥梁,它所扮演的角色是要把艺术产品的生产者需求者连接起来并对双方负责。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光辉灿烂历程为我们中华儿女留下了各种形式的美术作品。这些美术作品不仅仅是中华名族历史的写照,更是中华儿女聪明才智的精神体现。这些中华名族的美术瑰宝遗留在这个地大物博的疆土上,千百年来不断繁衍,不断充实。因此,相关部门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在促进民进美术创作发展的同时,做好民间美术遗产的收集整理工作
新时期的群众美术工作对未来群众美术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过去长期的群众美术工作过程中,我们更加重视的是对群众的美术辅导,这种辅导惯用的方式是绘画的形式。这种单一的辅导形式忽视了对人们审美精神的培养,不利于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提升,最终甚至会延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进程和速度。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上述策略不断推动我国群众美术工作的发展,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并推进整个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
[1]孙仪先.论艺术与经济[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03) .
[2]蒋建国.群众艺术发展的动力[J].求是,2009,( 13) : 25 -30.
[3]孙仪先.论艺术与经济[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03) .
[4]吴海清.浅析当代二人转发展特点[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2007,(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