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书法师承关系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2013-07-20 15:23曹小咪宁夏大学美术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大众文艺 2013年1期
关键词:师承王献之王羲之

曹小咪 (宁夏大学美术学院 宁夏银川 750021)

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等。其中“篆、隶、楷、行、草,是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书体,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不同特点的视觉美感,并形成了完美的审美体系。中国古代书法几乎都是通过师承关系进行传承,源远流长,尤其以王羲之的书法师承最为典范,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艺术师承关系同时也是书法艺术时代精神发展变化的缩影。作为现代大学群体美术教育模式,笔者提出现代美术教育的师承制,就如何借鉴古代书法师承的优势,并结合现代教育的高科技手段,能够将传统及当代的艺术精髓传承下去,塑造出真正的艺术大师,做出了一些大胆的思考和深入的探讨。

导言

师承:师徒传授的关系。师徒相传的系统,自古有之。徒弟学到了师傅的真传、精髓,就叫做师承。最早的记载有《后汉书·儒林传序》“若师资所承,宜标名为证者,乃著之云。”后以“师承”指学术、技艺上的一脉相承。

一、师承贵在出新意

书法艺术讲究师承关系,这是由来已久的事实。这不仅是由于书法艺术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更重要的是人脉传承艺术风格、流派的要求所决定的。人们常说,要学就学大家,拜师就要拜名师。名师出高徒。因为大家名家都是经过多年的苦学实践和千锤百练走出来的成功者。

当然,吾辈学师而不拘泥于师,学艺贵在有我。弟子也更要坚持学习传统文化融汇百家;不但要师承巨匠宗师更要注重传承精神。弟子要明白功夫在纸外,努力学习文学、历史知识,以及当代各种科技文化知识,充实自己文化内涵,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功底和鉴赏力。并注重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深厚文化的积淀。除了继承、弘扬和展示出艺术大师精湛的艺术神韵之外,还要努力探索艺术的新途径,增加自己在艺术方面的理解和创新。唯有不停的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在传承优良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求变化、求创新,就可逐步形成一些自己独有的艺术的特点,才有可能独辟蹊径,成为新一代艺术大师,为师争光,将大师的艺术精髓发扬光大。

总而言之,学习贵在师承,师承贵在出新意。

二、书法家王羲之的师承

杨慎,明代书法家、学者,曾经就师承问题在其所著的《墨池琐录》中言:【“今之笑学书者曰‘吾学羲、献,羲、献当年学谁?”予诘之曰:“为此言者,非为不知书,也不知古今矣。”羲、献学钟、索;钟、索学章草,章草本分隶;分隶本篆籀,篆籀本科斗,递相祖述,岂谓无师焉?今不屑步钟、索、羲、献之后尘,乃甘心为地项羽、史弘肇之高弟,果何见焉!】

意思是说,如今有人笑话学习书法的人,说我学王羲之、王献之,而王羲之、王献之他们又是学谁呢?对此,杨慎说,问此问题之人不但不懂得什么是书法,也不知道书法一脉相承的发展过程。王羲之、王献之学的是钟繇和索靖;钟繇和索靖学的是章草;章草是在分隶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分隶是在篆籀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篆籀又是在蝌蚪文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追本溯源,怎么能说是没有师承呢?可有些人,不愿意去学习别人的书法,而是心甘情愿地去做项羽和史弘肇的弟子,我还从没见过象这样能学好书法的人!

杨慎以史弘肇为例,主要是想说史弘肇的被杀是与他没有师承贤德之人,以古训作则而造成的。杨慎举出一正一反的例子,旨在说明学习要有师承。“师承”无所不在。

王羲之“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出神入化而创“妍美流便”的新书体;王献之幼年时就开始学习父亲王羲之的书法,后来又潜心于张芝的草书,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而创“破体”。钟繇以刘德昇为师,追踪曹喜和蔡邕,独探神妙,别开生面而为“楷书之祖”……。综观诸家皆是由专及博,厚积薄发,感于物,悟于心,自出新意而卓然成家。

师承需要勤奋。有句名言说得好,勤奋出天才。事实也是如此。

王羲之七岁拜卫夫人为师学习书法。平时常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为学好书法,王羲之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在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当他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专心致志,以至废寝忘食。有个“入木三分”的成语说的就是王羲之的书法极有笔力和极见功力。王羲之学习书法,既重天分,更重功夫。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只有学而不会,没有会而不学。“学而不会”是方法;“会而不学”是态度。只要方法正确,态度诚恳,学习书法并不困难。

再说“唯有一点象羲之”的王献之。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说的是有一天王献之将自己的习作拿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觉得写得还可以,但他发现有一个字少写了一个点,于是便提起笔来,将一点补了上去。后来,王献之又将他的习作拿给母亲看,母亲郄氏看后,不无感慨地说:“吾儿磨墨三缸水,唯有一点象羲之。”王献之不服气,于是就问母亲:“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母亲说:“你写的字只是形似,但神不似。只有这一个点才是形、神俱到的。”王献之听后,神情有些沮丧,感到书法不好学。有一天,王献之外出游玩,见到了一个摆摊卖炊饼的老妇人。与其它卖炊饼的人不同的是,这个老妇人在贴炊饼时不是面对着锅子直接将炊饼贴上去的。而是站在远处向背后扔,饼子都能整齐有序地贴在锅上。这让王献之感到非常惊奇。于是他就去问老夫人:“是什么本领能贴得这么整齐有序?”老夫人说:“这有什么稀奇的,比较起王羲之的书法来,我还差得很远呢!但其中的道理是一致的,那就是熟能生巧罢了。”王献之听后,深受启发,觉得要学好书法,就要下一番苦功夫。从此,王献之的学习更加勤奋刻苦。

三、师承有益于人才个性化培养

(一)理想的个性化培养的途径。要培养出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美术专业人才,就必须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建立”模式“的管理体系,促使传承关系和传承方式的转变。一是加强思想教育,重视基础知识;二是优化组合;三是明确个性化发展中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

美术教育艺术人才的培养。小学和中学的个性化培养,主要是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提供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大学本科的个性化培养,主要是允许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进度自由选课。显而易见,学校实行个性化培养,是对学生入校之前“已经形成的个性”表示尊重,并按学生已有的个性因材施教。但也不否认,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要求、统一考试,培养的学生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往往忽略人的个性化艺术审美的开发。

(二)“亲其师,信其道”,传递正能量。性格及命运,命运既过去的经历和未来的经历,环境的影响和潜濡默化。常言道“名师出高徒”,名师带教有方,徒弟勤学得法。自古以来,无论书法还是绘画,即以师徒传承的教学模式,代代相传,积累了宝贵经验。实践证明这也是当代美术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因为美术是社会科学,在老师“传道”“授业”过程中,许多知识和技能需要学生去“身教”和“意会”,这就需要学生与老师有相同或类似的经历,方易理解、传承。

(三)大师效益、自主发展。何谓大学,蔡元培曰“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络众家之学府也”。大学生再次顿悟,需要有名师指点。笔者认为,只有得益研究美术书法大师指导,变革美术人才培养的模式,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美术教育人才。

四、美术教育要兼顾理论与实践培养

(一)美术教育由于其特殊的艺术思想和其实践教育的特性,使师承已经深深地融入到美术教育的学术体系中。美术教育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其理论学习过程与实践参与的密切同步性,决定了美术教育的学生不仅要有理论方面的美术教师,更应有相应的美术实践老师的指导。使其理论学习能够及时地与美术实践相融合,在理论与实践相互反馈和印证中使知识得以升华,而美术教育的导师制教学模式比较好的适应了这一学术特性,对于美术教育的优秀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二)美术教育导师制教学能将传统教育方式中的师承方式与现代的教育方式有机结合,使其更加科学化,有利于美术教育适应现代规模化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又使其能按美术教育的自身的规律特点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加强学生美术方面的基本素质和尽快掌握全面的艺术思维方式的能力。

(三)美术教育导师制教学为美术专业的学生构筑学习交流和艺术实践的平台。比如,我院安排实习能力培养课程:组织导师带领学生到一些名胜古迹、山村等地写生,共同创作。使理论学习更加直观和鲜活,弥补现行院校教育重理论、轻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缺陷。亲眼目睹一些美术老师制作艺术作品的实践,返校后进行画展书法评比,增强学生自信心和兴趣感。

(四)美术教育导师制教学能促进艺术教师的理论和艺术创作的提高,一旦确定师生关系,就要求艺术导师不仅要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博学的知识,还要提高自己人格的魅力,以良好的师德带出未来艺术人才和美术教育方面的人才。

五、美术教育师承探索

为了开展美术教育个性化培养的师承教学模式,建议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首先,明确理想个性化培养的目标。美院作为组织者将具有导师资格的教师资料整理成册,提供给学生,本着自愿互利和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选定导师。

其次,承认差别,量身定制培养方案。要求学生每周至少与导师会面一次,导师解答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除学校规定的课目外,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志向指导选择不同的选修课程。导师可结合自身的体会为学生推荐开具书目单和创作任务,并定期检查。组织学生与导师参加论文讨论会和画展,便于提出问题、解答、交流。

最后,自主发展。学生在课程外的自主时间里要根据自己时间安排和导师出去进行美术创作,在美术欣赏和创作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美术的感性认识,通过亲眼目睹一些有水准的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提高学生对美术教育的感悟和专业能力。

坚信,通过一段时间的师承实践,进行“量体裁衣式的教育”。将美术理论和美术教育实践完美结合,培养出大批合格毕业生。在未来广泛的美术教育战线上,一定会硕果累累,为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丰硕的贡献!

[1]朱孔芬.郑逸梅笔下的书画名家 [M ].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2 .18 . 187- 195 .

[2] 庄西真.由教育学问题说开去[J ]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 , (01) .

[3] 顾平 《美术教育学导论》[M ]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4] 彭正梅.教育借鉴的困惑—关于比较教育使命的反思.外国教育资料,1999 , (04) .

[5]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http://www.teachercn.com/Jylw/Mslw/2007/10-14/20071014122109117 97.html

[6] 马一平,21世纪美术教育丛书[M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郑逸梅, 郑汝德, 雷群明. 郑逸梅收藏名人手札百通 [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89 . 125 .

[8] 单中惠. 现代教育的探索. [ M]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92.

猜你喜欢
师承王献之王羲之
“顾氏外科”师承教育融于中医外科学住培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师承授受经验谈
师承与独创之美
王羲之送字
王献之依缸习字
师承关系与演唱技法等相关问题:访藏族男高音歌唱家顿珠次仁
王献之卒年
王献之练字
《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 丧乱贴》